新课程下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学策略

点赞:4323 浏览:104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当今的课堂教学追求高效,关键是看学生的主体性能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但初中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主体性的发挥,还需要教师正确的、有艺术性的引导.常见有的教师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不太注意导学策略,由于导学不当而影响课堂效果,实在可惜,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一、导教学目标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学生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由此可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师所确立或展示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教学目标的编制,既要满足《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初中化学书第三单元第2课题《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立为:知识与技能方面: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1.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意义;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实践证明,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在于:如果目标太高或太笼统,学生无法理解或无法达到,也就无学习兴趣.而适当的教学目标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极大的兴趣去学习,以引导其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积极地思考.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学目标越明确、越恰当,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越强烈.可见导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导科学地预习

所谓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己预先学习.它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的学习环节.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就会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的误区:有人认为预习就是自学.我们知道自学得把新内容全部弄懂弄通,而预习并非如此.它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力所能及地掌握课本中的有关知识,若通过预习,必须把新内容全部弄懂弄通,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还会影响听课质量,长期下来,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下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学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青年教师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针对目前学生预习环节中存在的误区和化学学科本身具有知识点繁多、知识结构复杂、知识理论枯燥等特点,学生面对未知的知识世界,若盲目地直接到未知领域去探索,往往会失去探索的方向,甚至会误入歧途,进而引发出探索受阻、心理受挫、能力提高进程受抑等问题,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为了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避免潜在的弊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计划、有方向的科学指导.例如,在初中化学书第三单元第2课题《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就设置了以下几个预习作业: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哪些事实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2、运用分子的基本特性填空:(1)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是_______________;(2)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后变干说明分子是_______________;(3)20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_______________.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2)为什么气球很容易被压缩,而铅球却不能?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未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听教师讲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很高.长期坚持,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读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导合理地思维

即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循路求索,沿路求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紧扣教学目标“梳理”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学生疑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进行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到化学性质(物质与氧气反应),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进行“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等,然后每做一个实验就帮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一氧化碳”一节的教学时,便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做完后,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经常进行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四、导正确地解题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首先,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用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转化成图式符号,排除与题目所求无关的干扰信息.其次,解题时还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或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再次,验证解题结果,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如何验证?同时还可以多角度地思考本题的不同解法,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其辩证性和创造性.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学策略还有很多,它不仅随教学素材、教师个体的不同而变通,还会随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而变化.对课堂导学的把握如何,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诚然要充分发挥导学之功效,关键要抓备课这一环,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多实践、多锻炼,选择最佳的导学策略,使之适应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提高教学效益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