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点赞:5115 浏览:150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结合具体院校的定位和就业市场调研与分析,确定了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特点,建立了“三维”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两大核心目标”为基础,以“五大模块”为核心的全新课程体系.阐述了以“四大实践平台”和“IT创新工作室”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机制.该研究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实际应用.

关 键 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4-46-03

ExplorationandpracticeontrainingmodelofITtalents

LiYongfeng,ZhangMeiren

(Schoolofmathematics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Linhai,Zhejing317000,China)

Abstract:ByanalyzingtheemploymentsituationsofgraduatesanddemandortalentsinITmarkets,theauthorspresentsinthispapertrainingawayoftrainingcalledinnovativeeducation,inordertosolvetheexistingproblemsintheundergraduateeducationreform,helpstudentajoringinprogrammingtranertheoreticknowledgeintopracticeduringinnovativeeducation,andstrengthentheirskillsinpractice.ThestudyisusefulfortrainingITtalentsincolleges.

Keywords:Studio;CreativeTalents;undergraduateeducation

0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增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从而形成了一大批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族和待业族.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地方院校计算机类应届毕业生存在的问题[1]有:⑴所学课程繁多,但学生缺乏专业核心竞争力;⑵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⑶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⑷自主学习能力偏差;⑸普遍缺乏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⑹缺乏软件开发的职业素质;⑺缺乏吃苦耐劳的素质.根本原因在于:⑴教学内容与产业市场的实际技能严重脱节;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⑶学生的心里浮躁,科学素养缺乏.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高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尽快转变工作观念、改革教学和课程、更新育人模式、进行配套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探索与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缩小和解决人才技能与企业实际开发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而最终解决就业问题.本文以我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对象,探讨地方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与改革模型

1.1培养目标定位

图1人才需求金字塔模型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紧密的学科.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在人才需求上呈现出金字塔型结构[2],如图1所示.金子塔顶端是理论研究性人才,专门从事国家战略性和关键应用领域的科技攻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以及一些的计算机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性研究;中间的为工程技术性人才,利用计算机研究的成果从事特定行业的工程研发,解决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底部的为信息应用型人才,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设计、开发、实施、维护、推广计算机应用技术.具体到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金字塔顶端是项目管理和软件架构师等高级人才,中间的为系统分析设计师等人才,底部为程序员和软件实施和维护的人才.

我院大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岗位集中在金字塔的中部和底部,因此,我院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怎么写作于地方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他们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的计算机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1.2改革模型

计算机专业应该与时俱进地制定与调整培养目标,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本文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和产学研结合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三维一体”的计算机专业改革模型,如图2所示.首先,要改革核心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打破原有课程体系,重新选择、组合教学材料,调整教学内容,制定课程大纲;其次,在利用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网上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最后,要充分利用地方中小企业、软件公司、各类竞赛和各种项目,搭建产学研的实践学习平台.三者的关系是,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是课堂教学成果的体现.

图2“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改革模型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经过教育部的本科评估,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软硬件实验环节建设相对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来说已经到位,但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理论知识没有能够从实践中得到运用,缺乏系统的、综合的工程化训练,不少毕业生连基本的编程能力都不具备.同时,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参考重点大学和兄弟院校,雷同性较多,缺乏特色.教学大纲规定过于死板,教师教学趋同,高校特色不明显,创新受到遏制.根据这种情况,并根据我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应的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确定了以当地的中小型企业和软件开发公司为立足点,以怎么写作生产第一线的软件开发和网络维护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以“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维护”为核心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两大核心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建立了以专业基础模块(C语言成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计算机软件技术模块(.Net程序设计、Ja程序设计、web应用技术、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等)、多媒体应用技术模块(多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动画设计、UI设计等)、网络工程与安全模块(网络工程、网络安全、Cisco(或华为)网络技术、网络设计开发等)、企业信息管理模块(现代企业管理、电子商务技术及应用、信息安全概论、Oracle数据库开发、信息法规等)构成的五大模块为核心的全新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的部分构建如图3所示.

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软件开发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图3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部分构建图


3基于网络教学和学习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能知识和科学素养.为此,我们以夯实课程知识,联姻学科竞赛,实现技术创新,丰富第二课堂为目的设计和开发了四个网络平台,即教师教学共享平台、程序设计在线判题与实践平台、软件项目开发综合实践平台、多媒体应用学习实践平台.具体的内容如下:

⑴教师教学共享平台.该平台的目的是方便教师和学生共享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资料.注册到该平台的任课教师会自动获得一个由平台自动生成的教师个人教学网站、ftp空间、网络硬盘.教师可以自由地组合各自教学网站的版块,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实验要求和内容等上传到网站上,下载批改学生上传的作业,公布学生上交作业的情况.注册到该平台上的学生也可获得ftp空间和网络硬盘,可上交作业和查看作业批改情况.

⑵程序设计在线判题与实践平台.该平台是为了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和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练习怎么写作的.该平台为C/C++/J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软件类基础课程专门写作了大量的实验题目,可以高效地完成实验过程中的报告提交、教师批改、成绩打印等实验的基础环节,可智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统计实验成绩、平时成绩,自然有效地改进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以此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可融为一体,可加强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教师而言,可以结合平台提供的实验报告、实验代码、系统排名、参加竞赛等情况使实验成绩更具开放性和公平性,增进师生对专业培养模式的共识.将实践教学平台与ACM评判系统相连,按照教学进度设置各种竞赛,能够更好地贯彻将竞赛作为学生学习载体的方针.平台详细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模块见文章[3]所述.省略程序开发、JaEE程序开发、Web应用技术等软件项目开发的相关课程写作了大量基础练习题和实战项目模拟题.学生选择某门课程后,系统自动会按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项目实践题的形式自动生成一套试卷,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提交试卷后客观题系统自动地会给出对错判断,对主观题可自动给出参.另外,平台还提供了软件开发文档规范样板、软件开发案例(含完整文档和源码)、项目实训案例(含需求分析和设计思路).


⑷多媒体应用学习实践平台.该平台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的多媒体应用技术方面的实践环境.同时,也为方便学生参与多媒体竞赛提供了一个学习的交流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观摩历年竞赛优秀多媒体作品和学生平时作业的优秀作品,可以参与学科竞赛活动,上传自己的作品,评价别人的作品,贡献自己的多媒体资源,发起练习主题等权力.该平台主要的功能包括竞赛报名、作品展示、资源库、技术跟踪等栏目.平台详细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模块参见文献[4].

这四个平台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四个平台是依次递增,相互关联的关系.教师教学平台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为其他实践平台提供了实践基础;程序设计在线判题与实践平台是辅助程序设计语言的实践教学的,为软件项目开发综合实践平台的成功运行提供了保障;多媒体应用学习实践平台是辅助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为软件项目开发综合实践平台提供可技术保障.

4基于IT创新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借鉴了“工作室制教学方法”[1,5]后,我们建立“IT创新工作室”.主要任务是承接各类软件开发类的项目和协助教师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业.工作室的人员主要有软件开发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具有过项目开发经验的老师和企业的高级开发人员组成.工作室的项目主要从教师科研、学生科研和教师的横向项目中获得.

4.1选拔制度的创新

根据我院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无法胜任实际的项目开发工作.因此,在大一、大二期间,学生们主要通过参与ACM的竞赛以及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培养自己的软件开发的能力和修养,为以后迅速的掌握高级的软件开发工具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对一些对软件开发不感兴趣或者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我们拟成立以多媒体竞赛为目的多媒体活动小组.通过多媒体活动小组的日常培训、讲座、竞赛等活动开发学生的第二兴趣,丰富大家的第二课堂,使部分同学能够迅速地掌握网站界面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工作室通过日常的学习过程和平时的竞赛选拔优秀的多媒体人才进入工作室从事网页美工设计制作.工作室对软件开发人员的选拔主要从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开始.选拔的标准是大一和大二期间在ACM判题系统上做了至少300道题的同学.由于ACM主要用的是C/C++语言,离实际软件开发还有较远的距离,因此,不能单纯以上述标准来选拔,工作室将通过一套考核机制来挑选优秀的学生.选拔的具体方式如图4所示.

图4基于能力的工作室选拔制度工作原理图

4.2实训环境的创新

工作室倡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互助学习和持续学习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工作室的教学有别于正常的本科教学.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比较强.因此,对有兴趣的大一、大二学生,我们指定他们自学相关的课程和书籍,也可以参与到实际的项目讨论中来.工作室的正式成员有义务帮助其他成员进步.在工作室建立初期,由教师向学生讲授软件开发知识,并从事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当这批学生具有一定实际开发项目的经验后,向低年级的学生传授新知识,分析开发思路和方法.新手也可通过每次的例会和讲座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方案.另外,工作室将一些项目开发的文档、开发的资源放在网上,学生们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都能获得知识和训练技能.

4.3教学方法的创新

工作室主要以项目为主导,项目分虚拟项目和商业项目.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因没有项目经验,不能直接参与商业项目,这时教师可精心挑选难度从低到高的虚拟项目(案例)分配给学生,由教师指导完成,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同时,掌握软件开发的高级技术,进而培养职业能力.对于商业项目,应营造企业真实的工作氛围,严格按照项目实施的要求进行,实行项目负责制,引进团队开发工具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4评价体系的创新

工作室以能力为中心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纳入考核.在项目方案的设计中,我们将客户的评价和学生成绩直接挂钩,加强学生评价力度,促使教学质量提高.采取激励方式进行考核,帮助学生获取自我实现感,增强学习动力.在各学习任务的开发过程当中,通过学习态度、技能水平、熟练程度、知识掌握情况、小组协作情况来进行评价.根据项目由社会人士、教师和学生参与的评价,最后得出学生在工作室的积分和报酬.

5结束语

“高不成,低不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怪像,原因就在于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作性的人才是教育部“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对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式有效地弥补了学生实践环节的不足,使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社会实际项目,发挥他们的潜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希望该模式能够为人才培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