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点赞:11758 浏览:476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新形式、新方法.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进度不同,多数高校开展效果不明显,主要面临学校重视不够、主体意识淡漠、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个性化指导等阻碍因素.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从而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学体系有效运行模式.

关 键 词就业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指导体系,我国则刚刚处于起步和模仿的阶段.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尊重我国现实的基础上,创新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缩短大学生从“校园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时间,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职业技能的实践、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偏低,每年都有不少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第一,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毕业生数量激增,第二,用人单位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第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四,高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同社会需求脱节.

但这些只能是客观因素,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没能完全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大学生对自身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普遍认识不清,职业目标不明,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与指导,就业能力严重不足.而在现有的就业市场上,复合型、创新型、经验丰富型、技能型人才较受欢迎,要成为这些类型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的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高校在改造学科结构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为大学生就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

2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个人要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试,制定出有关对个人一生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有待我们去运用与发展.

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还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使大学生有意识地挖掘自身潜能,从而逐步挑战自我,完善自我.

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从学校培养新型人才的角度来看.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过渡.但当今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围绕考试掌握知识点.学校应从以“给学生传授知识”为己任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把职业生涯规划同素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从大学生发展成才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人生转型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面对学业、感情、交际、就业等问题时,由于经验的缺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及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解答困惑,有助于大学生辨认出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个人成才的目标.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新形式、新方法.据了解,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进度不同,多数高校开展效果不明显,主要面临以下阻碍因素.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尚未引起高校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高校都忽视了职业教育,很少关心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和职业发展.表现为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创新和职业测评软件开发及更新的资金投入不足,且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一定的认识.高校常常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联系用人单位,举行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机会,还会通过讲座等方式指导毕业生如何制作简历.这些举措对就业率的提高固然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绝非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有些高校虽然已经成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中心,但大多由教师担任规划职导师,且缺乏一定的运行经费而难以正常运行.

3.2生涯规划主体意识淡漠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只让大学生习惯了学习,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专心听讲,认真考试,取得好成绩.而正是这部分大学生在临近毕业面临人生的选择时因为未能进行合理的规划而迟迟无法做出决定,一些毕业生在就业后频繁更换工作也是因为缺乏基本的职业兴趣,未实现职业价值.个别高校即使已经为在校生提供了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因为大学生对生涯规划的淡漠,接受指导的同学也不多.学生干部、经常参加社团活动或学术科技类活动的同学更容易接受职业指导,他们视野较宽,从多种渠道知晓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因而往往成为受益者.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认识.

3.3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尚属新兴领域,多数高校的第一批就业指导老师往往由具有多年的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担任.这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多数缺乏理论研究,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不足.部分高校已经选送一批教师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培训,但这部分人还很少,相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僧多粥少,无法满足需求.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仍属选修课性质,只有部分学生能接受教育,而且此类课程无固定教材,教学内容由教师随意把握,没有真正从“短期促销”模式转变为“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不利于课程体系的完善.

3.4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

多数高校已经购写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评工具,其中测评软件是最为常用的工具.测评软件的开发经过了多方的比较试用,一般来讲比较成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接受测评人员的性格特质及职业倾向.但测评软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社会在快速发展,软件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但囿于有限的经费,高校无法及时做到软件更新,软件测评也就不能确保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供学生参考.而且大学生处于同一个年龄阶段,在对待事物的看法方面具有一致性,而软件开发是在求同的基础上完成的,在个性分析上面难免无法细化.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成长背景、经历、认知、情感和风格.标准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怎么写作,不能也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


4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学体系有效运行模式

4.1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展阶段性指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要武装自己,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新生入学时做起.大一新生怀揣着对陌生大学生活的憧憬,这一时期可塑性很强,及早开始生涯规划,能让新生明确奋斗方向,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现在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入学伊始,通常会让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应找到合适的载体,以便新生能够及早进行规划.大二时,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对自身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的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大三时,大多数学生开始实际考虑今后的发展方向,就业、考研还是出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辨明利弊,从而找准自己的方向.大四时,面对各式各样的机会,职业指导能有效帮助学生冷静对待,合理定位.每一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指导内容、方式方法上有所区别.

4.2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入点和有效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能为职业生涯指导的开展和广泛应用提供支持.大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同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是辅导员,他们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充当了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相对比较固定,对学生的熟知程度最高,了解每一个所带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理想志向等.所以,由辅导员承担起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职责,应该是最为合适的.高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双师”培养,在辅导员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培训,提高辅导员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水准.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定位为必修课后,将需要一大批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由辅导员既能解决指导教师人员不足的问题,又能充分发挥辅导员熟知学生的优势开展个性指导.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师不能都由辅导员来承担,还应有一批理论素养深厚的专家,他们和辅导员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

4.3结合就业形势,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

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心理变动较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环境变幻莫测,大学生应该培养成熟的心态,从容选择.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可以开展生涯辅导讲座和座谈会,可以举办以职业理想为主题的论文大赛、演讲比赛,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分析择业形势,介绍职业发展方向等.

开展团体素质拓展已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方式.调查显示,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也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具体运用中,根据咨询者的年龄、性别、专业、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合理分类,分类别进行辅导,可以收获良好的效果.

4.4开展个性化辅导

如今大学生已是80后、90后,个性突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遵从个性化原则,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个性化指导就是针对学生个性特征,在普遍指导的同时,实施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来讲是标准化过程创造个性化产品,开展个性化辅导也能有效处理这一两难问题.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主观上的差异,用人单位、岗位的需求存在客观上的差异,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应根据学生个体的性格、能力、就业心理、就业需求、以及就业特征、岗位需求等开展个性怎么写作.现在很多高校运用人才测评系统,通过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性格、气质、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测试,但测试报告的解释仍需要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这也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一种体现.科学地设计不同个体发展的最佳路线、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个性需求是就业指导工作走向成熟过程中的表现,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