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型

点赞:28962 浏览:1322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1-0159-02

摘 要:与传统心理学奉行“问题意识”的价值取向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固有的积极因素,这对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型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当前,应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等方面入手.

关 键 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转型

一、积极心理学简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其基本思想在于关注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寻找其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以之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

与传统心理学奉行“问题意识”的价值取向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主张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从主观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从个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积极人格,特别是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从集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如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可见,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否定,而是对其进行的有益补充,进而实现了心理学的价值平衡.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同时,积极心理学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作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育社会成员的积极品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根本目标,这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转型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这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结果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循环怪圈.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博士说:“现在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够精确地测量和定义我们以前曾经很模糊的概念,如消沉、精神分裂症和酒精成瘾等,我们也了解了这些问题是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活过程以及引起它们的内在基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它们的心理学过程.不仅如此,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去克服这些问题等.但这种进步也让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们似乎只学会了把人类从不幸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不知道怎样帮助人类在良好的条件下过上幸福的生活.”可见,在社会全面转型的今天,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转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可以引导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平衡,而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关注所有人的潜力发挥和生活幸福,将培育人类的积极品质作为根本目标,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回归最终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良好心理状态的积极的人.

第二,积极心理学对每个人积极力量研究的强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人,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这完全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这些内容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也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目标有较大的影响.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一致,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使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改变,积极分析自己的行为和观点、问题,教育的干预目标也因此成为宽容理性的面对问题和失败,并且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更加确信自己而不断的进步.

三、借鉴积极心理学,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转型

(一)有机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从理论上说,学校心理教育有教育目标:一是针对少数已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的矫治性目标;二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当前成长中的心理困扰的预防性目标;三是指向未来,旨在开发潜能、健全人格,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其中,预防性、发展性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重点,矫正性目标是必要补充和难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是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这里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发展性心理问题,要以发展咨询为主,以障碍咨询为辅.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集中主要精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注重点应是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潜能开发.如心理健康概述、积极适应、良好的自我意识、合理情绪宣泄、积极的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

第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干预的关注点应集中在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而不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上.教师在课堂上尝试通过创造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环境,运用更合适的行为原则,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可以实现干预焦点向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的层面上转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布置一系列积极情感体验活动,包括悦纳自我、赞美他人、理性情绪认知、和谐的人际互动等.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设立师生教学共用电子,方便师生的教学交流.

(三)大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首先,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它的普及性、系统性和制度性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应尽早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及要求等.


其次,心理咨询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心理咨询师要修正自己的角色,淡化来访者的疾病意识,不要轻易下“疾病”的诊断,要坚持以缓解和疏导学生的紧张情绪为主,以免来访者进入“病人角色”,导致问题和症状的固着.要尽量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去解决问题,以促进其自身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最后,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团体心理辅导已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所喜爱,把理论贯穿到游戏中,让学生在娱乐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从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较易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努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是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进而培养积极品质;二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同营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环境,贯彻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增加积极体验,培养积极人格,形成一个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和谐系统.走出一条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整合之路,形成立体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自具有的情感和资源优势,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更多地从幸福、希望、乐观、勇气等积极层面去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青春活力,鼓励他们在积极努力改变环境的同时,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积极心理学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