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建设改革

点赞:3407 浏览:83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具有技术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在企业生产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我国科技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中职教育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也培养出了一大批社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建设及改革如何适应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实践是目前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 键 词】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改革

1.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院校对专业定位模糊

在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又懂得机械又懂电气来定位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机械和电气是两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单独将任何一个学科拿出来学习都需要学习几年,而要想中职学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完成机械和电气的学习是完全不可能的.中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往往受到上述教学目标的定位的影响,使得学生机械和电气都学不懂的情况,失去了机电一体化本身的教学意义.机电一体化其真正的定位应该是以机械为主或者电气为主的定位.

1.2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目前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师队伍相对薄弱.一些理论教师其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而一些实践教师其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教师不能进一步的进行学习和培养,导致教师的教授的内容和知识与社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进而导致了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适应社会的情况发生.


1.3实践培训基地、器材相对落后

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虽然具备一些实践基地和实验器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操作和演示.相比于企业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器材还有极大的差距,对学生实践操作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针对上述情况,院校领导与企业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来对上述情况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4机电一体化课程有待改革

大部分中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往往对机械的教学过于重视,导致学生的电气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中职院校要加大电气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设置比例,实现电气、机械和计算机三足鼎立的课程设置.

1.5专业教材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教材的内容大都是社会上多淘汰的技术知识,内容陈旧各个课程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相关知识不能融合到一体.进而使得学生认为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学习起来异常的困难.

2.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2.1设立多专业化的方向

中职教育要想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除了要保持自身的教学特色之后还要积极的结合中职院校自身的教育特色设立多专业化的方向.现阶段,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毕业生面对的问题是就业范围广但工作针对性较强的矛盾,为解决上述中的问题可将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成以下几个专业化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以及机械自动化等.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可有针对性的来进行就业.

2.2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为主,以正式工作后的岗位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教授.因此,中职院校要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创新和整合,结合中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进行设置.首先要加大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其次根据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教学,建立一个针对性强适应性广的教学平台.

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目标融入到每个课堂当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一堂课承担起应有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一些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和内容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重复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进行教学,对教课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设置.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相互协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往往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教学时要将实验和理论完美的结合起来.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出系统性和综合性.

根据上述分析,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从综合化课程和专业化课程两个方面进行设置:

2.2.1综合化课程设置

在机械制图课程设置上,除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学会机械图的绘制,还要让学生熟练的应用计算机进行机械图的绘制和操作.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上,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以及热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机械知识和兴趣.

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电机拖动技术等等,使机械与电气充分的结合起来.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的原理、信息处理方法以及编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

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体现出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实用性等专业特征.

2.2.2专业化模块课程设置

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是以专业化的发展方面为基础、结合专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标准来完成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目标为实现毕业生的上岗培训,为学生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学生在学校内完成专业化模块的课程设置.其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学生自主选择出组长对该小组进行负责.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配课题设计题目,各个小组在进行课题设计时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相互独立完成.教师所分配的课题设计按照专业分为:开发设计类、加工制造类以及综合制造类三大类型.开发设计类的课题设计可以根据每个系统的电路来控制方式来进行相关程序的编程设计;加工设计类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以给出的零件图纸来进行加工和制作;综合制造类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完成一个电子类产品的生产制造的全部过程.

在新生入学之后要对其进行专业课程的介绍和讲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在对专业课程进行初步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验实例等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

如果中职院校不具备培养学生实训的基地和条件,可以与当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开展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即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有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价值.既能解决高校实训经验不足的为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新鲜的血液,进而达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赢.在对这宗校企合作加以肯定的同时,也要充分认清这种模式存在的制约因素,就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技术人员的教学水平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否合格,能否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与企业参与的技术人员的能力有莫大的关系.

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建设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机电一体化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2.3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原则

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原则要遵循保量和适时两个原则.保量原则就是对课时进行保量,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要占到总教学课时的五分之二以上,同时还要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适时原则就是根据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能力的教学要求,适时的跟上教学环节,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虞付进.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J].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2]罗洪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3]任雪鸿,粱新平.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新西部(下半月),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