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点赞:18693 浏览:829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然而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困惑和不足,本文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总结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合理应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 键 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4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且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高职高专院校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就是我们学校设立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计算机教学的三个层次之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新的形势下,为了使我们的学生熟练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我们有必要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回顾与反思,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结合本校发展的客观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模式,以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真正达到该课程设置的目标.

1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我们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

1.1学生计算机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

我们学校近几年招生数量不断增多,生源非常广泛.由于不同地域的教学力量和教学设备不一样,学生家庭背景和自身的爱好等又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极不平衡.而且这种参差不齐现象随着入校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逐年提高,将更为严重.教学中我们难以平衡这不同学生间的差异,对于教学内容,基础好的学生认为简单,很好学.基础差的学生听起来很吃力,逐渐失去了兴趣.时间一长造成学生厌学这门课程的情绪.这给我们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2课程设置不灵活,教学模式单一

我们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由于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理论课上,我们教师经常要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讲解大量理论.讲解的内容既多又快,课堂50分钟几乎全是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完全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实践课上,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在计算机房按照老师讲的操作命令进行实践,但由于理论课上讲解的内容太多,学生遗忘得很快,所以操作时往往还要在教材上查找相关知识重新学习,再一步一步地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只重视软件操作的教学,不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基础好的学生还能跟得上教师的节奏,基础差的学生通常完不成每节实践课的内容.这样记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没有刺激学生创造性、自主性和开发性,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另外,在实验时,往往仅一个实验指导教师要同时指导两个班,人数较多,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1.3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仅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还要讲授一些具体的软件应用甚至操作,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的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目前重点讲解windowsxp)、office2003Word文字处理、office2003Excel电子表格、多媒体设计、互联网、电子邮件等.教学中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活、前沿信息、时尚应用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代性,这样就使该课程显得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造成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掌握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必须”.这就对我们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我们职业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兴趣和效果呢?我觉得,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地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切实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2.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们技术工程学校学生的职业特点是很强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时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指导者、参与者,而非说教者.改变教师过去的一言堂,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对于知识,不是简单地阐述讲授,而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讲解WORD2003时,在学生掌握打字和文本处理情况下,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XX朋友圈”或“共同兴趣小组”,请他们成员共同研究,共同设计出具有他们小组特色的简介,而且每个成员都要参与,都要有分工与合作.然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在学习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开拓了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又充分挖掘了他们潜在的设计艺术能力,同时,通过合作也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人人有想法,人人有事做.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多种能力和情感得到了提升,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2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操作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探究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将知识很好地进行延续,与生活进行链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学会灵活多变地应用它.例如学习了Excel,在学生掌握了制表与各种计算公式知识时,引导学生亲自到各大超市和商场搜集调查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商品及人们消费水平、理念等资料,回来后自己制作调查表格,并将搜集的数据运用所学的Excel知识进行统计分析,撰写简要的分析报告.这样,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生活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将知识转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会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习互联网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基于网络的交流与通信方法,我给学生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等发表意见,同学之间互相发送学习资源等,真正将知识激活,让知识运用起来,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根据互联网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我给学生布置了环境、体育、战争等八大选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做一个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庞大资源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只是引导、参与,让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去搜索相关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怎么搜集资料更有利.同时启发他们如果遇到问题,该如何通过互联网去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查阅大量有关课题的信息资料.在感受所学知识的乐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处理问题的方法.2.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因此,教学中要巧妙地运用启发式、比喻式、任务驱动、案例等方法,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触类旁通,领悟本质.例如讲授Flash知识时,通过出示声情并茂的故事动画后,学生在所看所听的感受中,进行对作品制作的评价.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要根据所学展开想象,独立制作一个小广告,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竞争中就会主动把知识学好,运用好,事半功倍.这些教学方法,极大程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本课堂知识的理性认识,当然也就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了.

2.4因材施教,采用分班或分组教学法

针对本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还应该遵循不同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基础较好者可适当增加其专业关系较强的信息;对于基础较差者可以采用网络教学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精讲多练,实施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方针.针对基础水平不平衡的这种情况,采用分级分组教学.两人或三人一组,有基础的和没基础的互相搭配.上课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把要求学生完成的实验内容布置下去,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完成过程中,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方法,但要独立完成,而且要求考虑到尽可能多的情况,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完成.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旨在以小组为单位,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信息处理能力、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当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只有通过积极的地不断研究、实践探索与完善,总结出一套适应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