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点赞:31690 浏览:145758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和缺乏有效沟通和制度经费保障,以及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亟待建立,文章从政策保障、制度保障、沟通交流、全程参与和利益保障等方面对建立校企联动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校企双赢,进一步推动高校发展.

[关 键 词 ]校企联合 应用型人才 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朱光俊(1965- ),女,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冶金工艺节能;杨治立(1969- ),男,四川南充人,重庆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炼钢工艺及资源综合利用;杨艳华(1981- ),女,云南玉溪人,重庆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煤资源综合利用.(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2119)

校企联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企业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39-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现高等工程教育大国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迈进,教育部近两年启动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宗旨是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即培养造就一批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它是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在工程领域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怎么写作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类型之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为行业企业和地方培养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动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怎么写作,并在行业性和地方化发展宏图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要求.文章就应用型本科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


一、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联合已深入教育、科技和经济等领域,合作育人是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运行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即在高校开展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进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在企业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专业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尽管校企合作育人的优势明显,高校也在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但目前校企合作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双方认识上存在偏差.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受益者是高校,高校认为校企合作受益者是企业.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效果,高校把企业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范围和作用有限.

2.校企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企业拥有良好的设备和实训条件,但校企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资源得不到整合与共享,导致学生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限制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最终造成企业和社会需求人才的缺失.

3.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校企联合实施合作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利益的强力驱动,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合作教育可有可无,导致校企合作教育出现一头热的现象.因此,调动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校企合作教育有效推进的关键.

4.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尚待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规律尚未充分认识,校企双方的责、权、义界定不明,企业对合作教育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尚待建立.因此,尽管合作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但企业的参与度不足,没有真正发挥合作教育的主体作用,仅仅是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专业实训的场所,而不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基地,从而导致联合培养的实效不大.

5.缺乏制度支持和必要的经费保障.无论是企业提供一定岗位供学生生产实习和专业实训,还是企业员工进入高校在职进修和培训,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如果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和必要的经费作保障,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深入推进.

二、创立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新机制

人才培养是一系统工程,建立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教育机制,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校企合作教育出现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高校一头热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

1.政策保障机制.校企合作教育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政府在校企合作教育中起到引导与调节的作用,为校企合作教育提供政策支持.从国外的经验看,尽管校企双方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合作,但是政府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首先,政府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在全社会达成共识:高校一方担负不起全部的教育任务,企业、社会团体,甚至个人都应积极支持和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其次,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校企合作,明确校企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享有的权利和应有的义务.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倾斜政策促进校企合作,如在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的倾斜.再次,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最后,地方政府也应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措施鼓励本地区企业积极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并对参与的企业予以相关的政策倾斜.

2.制度保障机制.我国高校,特别是行业类高校,与行业之间有较大的依存关系,行业需要高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高校的发展也需要行业的支持.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经过多年实践,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校企合作之路,而且在新时期还在不断完善,如成立校企理事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实践证明,理事会的成立对推动高校办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理事会高校与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建立学生工作站,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高校的教师,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企业通过提供科技项目,建立联合研究所和技术中心等形式,支持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依托理事会高校还可在其他方面争取到企业的支持,如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来校讲学和开展学术交流等.理事会的成立实现了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为校企合作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然而理事会制度本身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特别是在争取企业深度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3.沟通交流机制.高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大主体,协调好校企双方的资源利用,处理好校企双方的利益及相互间的关系,是校企合作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就企业而言,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可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岗位,安排企业人员开展培训,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就高校而言,应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时间,充分利用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和专业培训赢得企业的认可.建立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实施合作教育的重要保证,如可以通过校企双方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会、报告会、座谈会、协调会和双向走访等形式,加强双方的信息互通、情感交流,消除双方合作障碍,提供合作教育的开放式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开放式的沟通交流平台,高校能及时而准确地把握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状况,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开放式的沟通交流平台,高校也可向企业介绍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特色以及毕业生信息等.

4.全程参与机制.目前由于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识上有一定偏差,使得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教育仍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合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因此,在促进校企联合、共同育人的过程中,建立全程参与机制尤为重要.全程参与机制就是引入企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企业应实质性参与.企业要认识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高校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讨论,根据高校的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给学生“画像”,为企业的发展量身打造人才.其次,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企业应实质性参与.在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上,高校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引入企业参与,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缩小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的差距,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中,企业可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讲授部分理论课程和指导现场实践.高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起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合作企业还可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参与高校的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工程技术中心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5.利益保障机制.高校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是校企合作的不竭动力.校企合作包括教育、科研和生产,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和协调.但如何保障校企合作双方的根本利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都应是校企合作教育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基本前提,建立符合双方利益要求的保障机制是稳定持续合作的关键所在.利益保障机制既是推动校企合作教育的源动力,也是维系校企合作教育稳定运行的纽带.从企业角度看,与高校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不仅是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是企业奠定技术创新的迫切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应与高校共建企业研究所或技术中心,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激励机制, 促进高校的人才智力资源流向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高校角度看,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可以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高校的社会认可度,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校企联合就是通过企业的全程参与,让企业和高校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过程、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改变过去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合作教育模式,让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向联合培养单位转变,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我们应遵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思路,扩大校企合作规模,丰富校企合作内涵,提升校企合作层次,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能让高校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提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度,真正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在探索过程,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企业共同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强,吴中元.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机制分析[J].中国建设教育,2009,10(10).

[2]王萍.我国“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初探[J].现代交际,2010(5).

[3]詹中新.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J].科技经济市场,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