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视角下的本科生厌学现象

点赞:20923 浏览:938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高校中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行为呈现弥散性发展,厌学风充斥校园,成为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一大障碍.针对这一现状,国内外学者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经济学等不同学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社会工作学科也对本科生的厌学现象有着独特的分析视角与解决策略.文章结合对本科生厌学现状的调研,将高校视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特殊社区,尝试从社区工作的视角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从而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关 键 词 】厌学现状;原因;社区工作;解决策略

一、高校学生厌学的基本现状

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弥漫着一股“厌学风”,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厌学情绪、厌学行为在高校中弥散发展.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实施,同时也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根据一些学者的调查资料显示,高等院校中学生的厌学行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厌学情绪弥漫乃至严重的厌学症”.有资料显示,目前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有厌学情绪的,在各校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平均约占20%.


根据研究者对所在高校本科生的调研,也可以发现,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对学习没有热情,学习动力也不足,感到生活比较空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在这些同学中,有77.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自己现阶段的学习感到不满意.76.7%的被调研者表示自己曾有过旷课、逃学的行为;91.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即使去上课,也有不想看书、不想听课的感觉存在;44%的同学表示自己在课余时间每周会上几次自习,21.3%的同学表示自己很少上自习只有考前才会去.60.4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我校本科生中普遍存在旷课、逃学、不想看书、不想听课、考试以及不及格等厌学现象普遍存在,自己周围就有这种同学.也有26.12%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种现象是正常现象,自己也有过厌学情绪.本科生的厌学现象在我校的存在比较普遍,同学普遍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感到不满意,认为学习没有热情,生活空虚、迷茫,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大部分同学认为考试只要突击即可,不用上自习,不用认真听讲.而没有挂科也从侧面助长了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厚的现状.由此可见,本科生的厌学现象普遍存在,这也验证了我们的普遍感觉.同时,结合其他高等院校学者的相关调研,可以发现这一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本科生厌学

(一)“发展取向”的社会工作理念

在对本科生厌学相关文献的检索中发现,绝大多数的作者将厌学的本科生视作“问题学生”,甚至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害群之马”,认为正是厌学学生的存在导致了不良学风,影响学生的成长学习.在对待这一部分学生上,存在明显的不客观与“标签化”.作为一门助人的科学,社会工作的宗旨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公正,强调对案主的接纳和周边关系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一前提在于,社会工作相信每一位案主都有发展的潜质,尊重人、关心人.既强调对案主的全心全意怎么写作,同时也注重尽量满足案主对自身发展、自我实现所提出的要求.

因此,在社会工作看来,厌学的本科生并不是所谓的“问题学生”,也不能在提起他们时就嗤之以鼻,这有悖于社会工作的价值.社会工作理论认为,这部分学生只是对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产生了不适应,不能单纯因一方面的薄弱就对其进行标签式的对待,而是要分析他们产生厌学的综合原因,看到他们的发展潜质,引导他们努力战胜自我,从而拥有改变的力量.

(二)系统理论下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

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基础之一,认为人与社会环境在功能上是相互依赖的,这种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系统.这一理论强调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个体之所以会产生一些问题行为,究其原因,是由个体所处的个人系统、环境系统、朋辈系统等原因综合而来的.对学生厌学的分析,不能将学生厌学行为或是厌学情绪的产生简单的归结于学生个人学习动机或是个人理想层面出现懈怠,更应该从整体着眼,运用系统理论,考虑分析学生所处的环境氛围是否对学生厌学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

社区工作视角下的本科生厌学现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工作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结合研究者对所在高校进行的调研,可以发现导致高校学生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从社会风气来看,“就业难”等社会发展形势的存在导致“学习无用论”的盛行,加之高校周边环境的商业化、多元化等给学生带来形形色色的诱惑.从学生个体来说,学习动力缺乏、学习方法不当、自我管理能力欠缺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从学校环境来看,尤其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制度环境存在不科学之处,不能满足学生群体的需求,这也导致了高校学生厌学风气的盛行.具体说来,导致高校学生厌学盛行的社区因素有:

1. 专业设置不合理,难以充分满足就业需求

通过调研发现,两成被调查者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因此并不想去上课,甚至经常逃课.近4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目前所学专业难以满足就业需求,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想法,厌学逃学变成了平常事.

2. 课时设置不合理,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达57%的被调查者表示现有课时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课时过长,使自己的学习兴趣降低,有些课程的课时较短,使自己的困惑又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导致学习热情冷却.

同时,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的比重太大,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比重小.在同一所高校中,文理科等综合知识的渗透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

3. 课程考核内容简单,方式单一

目前高等教育中,绝大多数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这种简单的课程考核方式,再加上简单的考核内容,让学生养成了“平时不努力,考前靠突击” 的陋习.这种无风险、无成本的课程考核方式,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厌学行为,助长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4. 教学方法传统,师生互动缺乏 纵观目前的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授等传统授课方法为主,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授课方式也导致学生缺乏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疑难困惑得不到解决,越积越多,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社区工作视角下厌学的解决策略探究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种工作方法,认为个人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并不仅仅在于个人,而是与社区周围的环境、社会制度以及整个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社区工作反对将问题个人化,强调从结构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在介入的焦点上,主张不应只要求个人改变来适应环境,同时也强调改变周围的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及政策.

从社区工作的角度来看,在高校学生问题的解决上可以采用社区工作的方法.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协助学生在社区里参与怎么写作社区活动,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当然,这里的社区特指高校学生社区.另一方面,从高校角度而言,学校也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高校有必要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觉地为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当前高等院校未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社区的现状下,本文尝试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提出解决的策略和建议.为此,笔者着重从高校社区环境的视角对厌学这一现象进行了调研.主要涉及的变量为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制度规定,可以分为专业设置、课时设置、课程结构、课程考核、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层面.

结合高校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与视角,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高校存在的“厌学风”,不仅需要学生主体提升学习动力、改变学习方法、加强自我管理,从自身层面更加适应高校学习生活,同时有必要对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高校社区进行介入,改变社区不良的学习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学生权利维护者的角色,协助学生意识到自我的主体性,增强其自主性和自决性.根据笔者的调研,认为从高校社区来讲,为改善本科生厌学现状,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对高校相关制度的宣传,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培养方案等相关制度并不熟悉,对挂科与学位证挂钩的规定也比较模糊.很多同学表示,并不清楚挂科的严重后果,认为挂科过后只需重修,重修不过也只是在毕业前进行清考就可,他们表示学校不会不让毕业.事实上,学校近年来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在执行规定时也更加严格.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二)调整专业设置,适应时代需求

调查中很多同学表示并不喜欢所学专业,很大的原因在于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这也就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要大力完善转专业制度.现行的转专业制度首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好的学生有转专业的机会,成绩不好的同学往往得不到这种机会.但是,事实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可能并不需要转专业的机会,而成绩不好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使成绩低下.因此,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转专业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者,调查中也发现,很多专业内容陈旧,与社会脱节,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因此,要调整专业设置,适应时代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良好的师生互动是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也是双方共同成长的必要保证.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上完课匆匆就走,很多同学也没有机会与教师交流.这也就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同时,学生在课程学习上也有一定的不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课程选择、课时安排等方面缺乏自主性.

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师生交流机制,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时间给学生交流,学生也要把握机会积极与教师交流互动.学校也应该放宽学生选课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在开设公选课时要多听学生的呼唤与需求,对一些公共基础课要适当减少,多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同时,在课时设置上也要多听学生的意见,争取做到课时灵活,课程多样.

(四)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考核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传统的语言传递之外,还应增加一些实地感知、情景学习等教学方法.针对一些老旧,不适应时代的教学内容,要加强更新与改进,结合时代与学生就业需求,进行内容的更新.同时,要改变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增加考核难度,对学生厌学进行制约,让学生明白平时不认真,考试就会很难的道理.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在解决本科生厌学行为中有着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方法策略.不论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社区中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笔者经验的欠缺,对此问题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希望研究者的这一分析可以为高校厌学现象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