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系统建构与长效机制建设

点赞:30462 浏览:1356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学风建设是高校的基本任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优良学风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衡量学校风气的重要指标.新建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任务尤为繁重.这是因为此类院校多从专科升格,生源质量处于本科招生录取线末端,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自主性、创造性及持久性等,都有较大局限性.且新建本科大多地处地级市,信息闭塞,缺乏硕博士等高层级学风的引领,学术氛围差,学生受大城市老本科、名校的优良学风的辐射少,对学习竞赛、强烈竞争的感应少.加之社会流行的新“读书无用论”、“毕业即失业”、“享乐主义”等思潮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处于高校整体优良学风的边缘和底端.具体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学风有以下特点:

学风问题低年级化、本专科同质化.过去学风问题多存在于高年级,现倾向于低年级,特别是多数新生入校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又无奈进入“三流”的新建本科,自嘲为丝,自我贬低,内心迷惘,易受高年级学生消极情绪影响.此外,新建本科大多保留专科,专科痕迹明显,易出现学风建设“倒挂现象”,即某些专科生会反过来削弱本科生学习,出现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的同质化、恶化.

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缺乏认同,学习动力不足.当前一些学生作风散漫,纪律观念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周边餐饮外卖店及网络的普及,导致“宅男”、“宅女”增多,他们上课迟到、睡觉、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严重,课后上网聊天、玩游戏浪费大量时间.高等教育的精英情结也使部分学生对新建本科缺乏认同,将应用型高等教育视作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将其视作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学风日下.

学习倦怠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夹杂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心浮气躁,脱离追求知识、渴求真理的目标,学习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缺乏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急功近利,不讲真才实学,缺乏拼搏精神,不及格率、留级率、退学率呈上升趋势.考试、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创建新建本科的优良学风刻不容缓.

一学风建设的系统建构

学风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加以引导和促进,更要充分发挥院系主动性,落实院系主体地位和实体作用;学风建设是系统工程,是与学校(开展学风建设的校内各部门)、学生、教师、社会、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等各要素构成的整体、开放、平衡的系统,需以普遍联系的系统观开展学风建设.

什么是“系统”,一般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表明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的关系.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和创建学风建设的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从而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要抓住系统环境、系统要素、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进行学风建设的实践.


首先,学风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没人可以置身事外的整体.作为整体性原则,要求学校党政工团乃至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其次,学风建设注重系统环境和各要素间的关联和联动互动,它关系到教学、学工、后勤、保卫,也事关家庭和社会,各方面要齐头并进,相互援手,同气连枝,才能创建优良学风.再次,学风建设讲究动态平衡,它要求在时序的进展中,掌握各要素(部门、院系、家长、社会等)的平衡与互补,也要求它是一个稳中求进的平衡系统,既不大起大落,也不突击应付,是一个长效系统.

总的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应因地制宜,初步建立符合校情的学风建设系统、体制和分工协作机制,使学风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积极推进学风建设,一切围绕学风,一切服从教学,一切怎么写作学生,全天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学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着手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的整体系统,明确各要素的功能.即建立学风建设规划、实施、效果检测机构、学风建设比较机构、学风建设决策机构和决策执行等机构,切实构建学风建设的规划、实施、监控、评估、检查、反馈等各个要素与子系统.尝试初步建立由教务处、学工处牵头,以各院系为主体,团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院系、部门要各安所在,监控学风建设的整个链条、过程和环节.其次,要尝试努力将企业行业精英、实习见习基地“双师型”教师以及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员、用人单位、家长和社会纳入到学风建设的评价和建设的体系与环节中,使其成为这一系统的强大的“外力”,并逐步建立起内外衔接的大系统.再次,这个学风建设系统要各司其职,互动联动,形成合力.可尝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如学工与后勤、学工与教学、后勤与教学联席会议制度,对学风建设以及学生反映的问题迅速反应、集体协商、妥善解决;建立班主任队伍主抓学生学习指导、学科竞赛,促进学生“会学习”.总之,学校各部门、院系应从各自职责和角度合围,下大力气推进学风建设.有的教师说:学生上课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的现象普遍,学生工作部门要管起来.殊不知,他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对于学风建设的系统性、关联性、整体性认识不足,割裂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势必使学风建设弱化.因此,这个系统要动态平衡,相互支撑和补台.学风建设的系统如下:

第一,学风建设规划、计划管理部门:如学工处、教务处和各院系要制定校级、院系级的学风建设目标;学风建设开展过程通过教师或学工人员直接接触学生,学生直接参与学风建设的交互过程进行怎么写作运作,产生学风建设的实际效果.

第二,学风建设开展效果检测和反馈机构(教务处、各院系):检测学风建设开展实际效果并作适当处理.

第三,学风建设比较机构(主要是学工处和各院系):将检测出来的学风建设开展实际效果与学风建设目标进行比较研判,判断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发现学风建设中的问题. 第四,学风建设开展决策机构(学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按选定的决策方式根据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或学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学风建设控制决策,产生学风建设开展过程控制的决策作用.

第五,学风建设开展决策执行机构(教务处、学工处和各院系):实施学风建设控制决策,控制和调整学风建设开展过程的运行,消除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解决学风建设中的问题,使学风建设开展的实际效果朝着学风建设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

第六,学风建设自我管理与评价机构(校系两极的学生会、自律会):由校系两级学生组织进行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怎么写作).

第七,学风建设的评价、督促和执行机构(家庭、学生多个实习的企业行业):这是一个亟待开发和加强的力矩.目前,已有高校尝试建立“家长委员会”、“董事会”等机构,但效果待评估.

总之,系统内各部分由学风建设开展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比较检测、管理执行、评价督促等功能和环节组成,它们是构建全员育人的系统和机制的基础,是一个学校学风建设的班底和根基,只有明确系统内部每个要素的职责和功能,并以互动联动的方式良性运行,定期反馈与检验学风建设的效果,有步骤扎实推进,才有望真正解决学风建设中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的问题,学风建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国激烈的高校竞争格局中,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态势并不乐观,它们既受到老牌本科院校的“压”,又受到同类院校的“挤”,还受到高职高专院校的“顶”,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之,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为完成大众化的扩招任务,又不得不扩大办学规模被动应对,生源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学风日下也是有目共睹的情况.因此,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通过学风建设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重大责任.

但是,学风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长抓不懈,务求实效.诸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学术组织、管理体制等都需跟进.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应围绕“督学、导学、帮学、兴学、赛学、优学”等方面,向专、精、深方向进行.但是,对于新建本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学风建设又具有特殊性,一切均要围绕“应用”(而非“研究”)落脚:

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使学习更具科学性、阶段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自我教育,更是实施学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笔者认为,落实学生“会学习”,就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的“自”,核心内涵包括:自觉、自立和自控.其中的“主”,核心内涵包括:主人、主体、主见.因此,学校,特别是相关部门、各院系的学风建设就要朝着信任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方向运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内在动力着手,从根本上唤起学生的自我奋斗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职业目标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以生涯规划为导向,带动学生自主自愿学习、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向上动力,从根本上促进学风建设.

2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风建设检测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正视现实,不仅提供学生专业知识教育,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企业、行业执业资质、职业证书体系为导向,通过考级、考证培训,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的学风建设检验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讲,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就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维度,也是回溯和检验学校学风建设的落实度、导向性、厚实度的标尺.因此,要广邀行业、企业及其管理层、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和量化并给定岗位要求的各种职业能力,以课程建设和实践环节落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等,以各种职业能力来倒逼课程要求,倒建课程体系,倒排修业期限.西昌学院就十分强调立足校情,强化实践育人,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推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强化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地方应用人才.”

3拓展以应用能力为基础的实践锻炼,学以致用

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一般不追求学术型大学的“高深学问”,而是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区别于高职高专,不是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专业人才,而是要求学生具有适度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适应面.简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以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来说,就是要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技术师”或“现场工程师”.而这种应用能力,在学校的课堂中是不足以完全提供的,这就需要加强实践锻炼.

当前,新建本科十分注重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培养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一定要把全体学生带入产学研和顶岗实习的链条中来,通过老师带学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提升学风建设的水平,学风建设的困局.以武夷学院为例,为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愿望,以旅游为突破点,多方与旅游行业、企业协商.2011年,旅游系实行顶岗实习,将学风建设解决在“一线”,学生、学校、行业达成6个共识:共同开设课程、共享企业专家、共享企业资源、共研企业管理、共促高位就业、共育应用型人才.旅游系为加强学生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力,通过与酒店互动,实现学风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教师的应用型、开发性科研,强化学风建设

“地方性”决定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的方向,也从一个侧面启发学风建设的新方式.即新建本科院校要以产学研结合或科技创新助推地区经济发展为契机,带动学风建设,要不断进行普及化、全覆盖的教育,间断性进行认知性见习、社会实践、外出考察,让学生熟知地方产业框架、结构调整和产业经济发展规划,了解区域性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激发学习成才和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热情和实际行动;教师要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加生产见习、实习,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攻关项目,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开展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感受到学习、成才的紧迫性,并转化为实践学习的持久动力.在校内,要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带动学生实践,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多思、奋发成才的精神.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系统建构与长效机制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风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