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课程改革

点赞:27309 浏览:1289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年来,我国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等成功经验,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运行方式.

高职教学课程改革有效途径

1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面临困境

1.1课程改革目标过大

高职并非不重视自己的定位,恰恰相反,“定位”是高职发展中人们讨论最多、争论最多的问题.然而人们往往只从宏观角度讨论高职的定位,即高职应当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还是高技能人才.这些讨论对于确定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有价值的,但对于高职课程的具体开发来说基本是无价值的,因为课程开发更为关注的是理念在操作中的技术实现方式,而不仅仅是人才类型这样一些宏观概念.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类型思维方式来定位高职课程目标,以至对具体的微观内容模糊不清,是高职课程改革难以深入下去的首要原因.

1.2办学方向不明确

近年来,通过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成人院校转型以及企业办学等形式,成立了大批高职院校,同时也有一批大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给人的错觉是今后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成为本科院校.因而相当一部分高职办学者,从一开始就没有想下心来扎实地去办好职业教育,而把办学目标定位在建成本科院校上.表现在课程建设上完全成为本科“压缩型”,并宣称要为升本积累经验.对于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思考研究少.实践探索少.以牺牲高职发展机遇和学生就业能力为代价,盲目追求升格.

1.3课程设置缺少科学合理性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系统研究和局部实践过西方的能力本位课程.然而当时只关注如何以工作任务为依据重新选择课程内容,没有深刻认识到依据工作任务重新设置课程,确定新课程结构的重要性.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深刻认识到重新设置课程对于取得课程模式突破的关键意义.而老师受其职业习惯的影响,也往往只关注教学生什么知识、技能,没有认识到围绕什么来教这些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这必然进一步削弱对调整课程设置的关注.许多经过改革的高职院校课程仍然基本是依据学科边界设置的.

1.4缺少专业技能训练

技能一般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英国教学理论家罗米索斯基将技能从另一种角度分为再生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再生性技能的特征是在技能活动中具有重复性质,在各种情境中运用时没有较大变化,体现的是一种固定程序或运行方式.创造性技能特征是在技能活动中要制定计划并运用某种理论或策略做出决定,在其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众所周知,尽管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技术职业岗位的,但在这些岗位中创造性智力技能虽占有一定比重,但远远不够.在我们课程中,只笼统地强调技能的比重而忽视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忽视在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没有把握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中职教育和职业培训所培养人才根本区别.

高职教学课程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职教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提升高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途径

2.1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

深度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在高职深化课程改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许多课程开发环节需要企业专业的深度参与,另一方面项目体系的建立也需要企业支持.如上所述,项目的能力训练价值不高是目前阻碍课程改革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重要途径是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这是因为项目课程既有模拟项目,也有真实项目.模拟项目只是训练基本职业能力,而学生要进一步获得真实的职业能力,还必须依托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模拟项目比较稳定,而真实项目是开放的,二者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项目体系,形成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完整阶梯.尤其是真实项目,在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高职课程的特色所在,应当努力进行开发.


2.2深化教学改革

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适应新课程的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改变学校单方评价方式引入社会评价;改变单一的试卷评价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改变终结式的评价;实行发展性评价.对有特殊技能和岗位专长的人才要重点培养,鼓励发展,并作为优秀毕业生为其铺好走上工作岗位或升本深造的人生之路.

2.3提升课程改革质量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个教育技术的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哲学等诸多因素.作为课程改革的社会基础,需要研究家庭、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也是个人社会化迈入的最早单元.家庭的状况可以影响学生的职业志向、情趣、境界、学业成就、教育程度.学校教育也可以影响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改变家庭生活的观念与态度.因此在课程中对于内容的选择、实施都要适应来自于不同家庭环境差异的学生.

2.4课程设置新模式

新的课程模式—工学结合.它是一种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特点有: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编制以宽基础面为基点;课程实施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由于其科学、合理地将素质教育、技能训练、知识传授综合在一起,着重于整体能力培养的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所以它是一种整合度最好的高职课程模式,遵循了“在实践中学会并知道”的教学理念.

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高职课程改革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基本转型后,高职课程将进入全面深化的阶段,即在更加科学、系统、精细的层面构建课程体系,这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