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丹尼森系数法的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

点赞:4927 浏览:110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以全国和辽宁省的宏观数据为样本,估算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受教育年限越多对经济增长贡献越大.通过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对比发现,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高于全国水平,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增长水平和中等职业教育年均综合指数增长率占教育年均综合指数的比重.

关 键 词 丹尼森系数法;中等职业教育;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6-0057-06

国内学者已经就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崔玉平采用与丹尼森大致相同的方法,得出1982~1990年间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84%[1].杭永宝利用修正了的丹尼森系数法对我国1993~2004年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估算[2].凌云莉、唐志丹运用丹尼森基本模型研究认为,辽宁省1996~2006年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世界水平而与全国水平相当[3].燕玉铎等以丹尼森因素分析法为基础,全面测算了1991~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从以上文献梳理来看,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少,因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基本模型

本文主要运用丹尼森系数法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Denison E. F,1962)认为,劳动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构成因素.如果把同质工人的数量和人均劳动小时数作为劳动数量方面的构成因素,把教育作为劳动质量方面的一个构成因素.那么,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变成如下形式:

Y等于SKa(LE)b (1)

S表示技术水平,K表示资本投入量,L表示不包含教育质量因素的劳动投入量,E表示教育投入量,Y表示国民收入产出量.对(1)两边求时间t的全导数,且两边同时除以Y,经过推导,可得国民收入产出增长速度模型:

y等于s+ak+bn+be (2)

其中:s表示年技术进步率,a表示产出对资本弹性率,k表示资本投入量年增长率,b表示产出对劳动的弹性率,n表示不含教育质量因素的劳动年增长速度,e表示教育投入量年均增长速度,y表示国民收入年均增长.因此,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可以表示为:

Re等于ye/y等于b×e/y (3)

这就是目前被国际教育经济学界广泛采用的计量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模型中,y代表国民收入总的增长率,ye代表由教育的作用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率,Re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二)数据来源和说明

选取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辽宁省统计年鉴》GDP和各层次教育程度人均收入及从业人员的比例等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由于在确定2001年中职从业人员百分比时,需要1961~2001年中职毕业生数据,而1961年前数据查询困难,即使存在部分数据也很模糊.

1.关于b的取值

本研究拟采用麦迪逊的b系数值为0.7,实际上,我国的b值可能低于0.7.也就是认为劳动对产出的弹性为0.7,即认为劳动投入每增加1%,产出增加量为0.7%.

2.关于e的确定问题

由于e的投入还包括勤奋努力程度、个人天赋、家庭背景等因素,因此,依据丹尼森等西方学者通行的算法,把教育程度提高带来的劳动量增长率用0.6做折算.

由于丹尼森模型中没有给出分别估算各类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方法,本文在杭永宝权数分配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类教育重新赋权.将我国的教育分为六个主要层次,分别为:本科以上、高职(大专)、中专、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设这6种教育投入增长率分别为e6、e5、e4、e3、e2、e1.

二、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

(一)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

1.计算劳动力数量换算系数

依据我国实施市场经济年间接受六个主要层次教育从业人员年平均收入,推断出接受相应教育层次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倍数,进而推导出接受大学以上、高职、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教育所提高的劳动力质量换算为劳动力数量的系数.本文采用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对辽宁地区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所调研的不同学历层次的年工资收入数据,计算2001~2010年间不同教育程度从业人员的劳动力折算系数,主要依据是:采用丹尼森系数法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个重要检测设就是估算期间劳动力折算系数不变.2002年辽宁受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专、高职、大学以上教育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分别为5702.70元、9117.90元、10170.24元、11327.17元、12888.56元、15675.40元.其劳动生产率比例倍数为1/1.60/1.78/1.99/2.26/2.75[5].由此可以得出,受大学以上、高职、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教育从业人员的劳动力数量折算系数分别为:2.75、2.26、1.99、1.78、1.60、1.

2.推算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分布

通过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可以直接查出2001年和2010年研究生、大学、高职、普通高中和中职、初中、小学、小学以下从业人员的比重,见表1.

表1 2001年与2010年辽宁省从业人员受7种教育各占百分比(%)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2002)》.

由于年鉴中受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从业人员的百分比未直接给出,只给出了两者之和为13.7%.将中职从业人员所占百分比从13.7%中分离出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整合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复杂的推算.依据我国制度规定,有效适龄劳动人口的年龄(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和中职生入学年龄、教育体制推算中职毕业生在从业人员中的人数.检测定中职毕业生完全在本省区域内就业.2001年中职教育程度从业人员为1996~2001年间的毕业女生人数与毕业男生人数之和. 推算时,女生和男生的比例用2001~1961年全部中职毕业生人数减去1965~1961年中职毕业女生人数.同理,2010年中职教育程度从业人员为2010~1975年间的毕业女生数与毕业男生数之和.推算时,女生和男生的比例用2010~1970年全部中职毕业生人数减去1974~1970年中职毕业女生人数.

由表2可知,1965~1961年间中职毕业生人数为77493人,1975~1971年间中职毕业生人数为36820人,平均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为7364人,则1974~1971年间中职毕业生人数约为29456人;1970年为19477人.因此,1970~1974年间中职毕业生人数约为48933人.1961~1965年和1978年中职女生所占比重分别为35.8%、39.7%、39.5%、32.7%、37.9%和35.3%,1965~1961年间中职女生的平均比重为37.12%,因而可以推算出1965~1961年中职女毕业生数为28765人.由于1966~1976年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中职女生所占比重数据缺失[6].因此,用1978年中职女生比重估算1974~1970年中职毕业生中女生人数,则1974~1970年中职毕业女生人数为17127人.

根据表2可推导出2001年中职教育从业人员人数为174663人;2010年从业人员中中职毕业生人数为2878349(2895476-17127)人.由2001和2010年的《辽宁统计年鉴》可知,2001年和2010年辽宁从业人员分别为2069.3万人、2317.5万人,则2001年和2010年从业人员中接受中职教育者所占比重分别为8.44%和12.41%.结合表1,2001年和2010年从业人员中受普通高中教育所占比例分别为5.26%和1.92%.

3.分别计算从业人员人均教育综合指数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对表1数据进行修正,可以得出辽宁省从业人员受8种教育分布的百分比.见表3.

表3 2001、2010年辽宁省从业人员受8种教育分布百分比(%)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2002)》,根据上述计算整理获得.

根据我国目前执行的学制和表3,分别计算2001年和2010年辽宁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2001年辽宁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研究生等于0÷100×3等于0

本科等于1.3÷100×4等于0.052

大专(高职)等于4.9÷100×3等于0.147

中职等于8.44÷100×3等于0.2532

普通高中等于(5.26+4.9+1.3)÷100×3等于0.3438

中学等于(51.3+5.26+8.44+4.9+1.3)÷100×3等于2.136

小学等于(26.7+51.3+5.26+8.44+4.9+1.3)÷100×6等于5.874[7]

2010年辽宁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研究生等于0.47÷100×3等于0.0141

本科等于(5.5+0.47)÷100×4等于0.2388

大专(高职)等于7.6÷100×3等于0.228

中职等于12.41÷100×3等于0.3723

普通高中等于(1.92+7.6+5.5+0.47)÷100×3等于0.4647

中学等于(53.9+1.92+12.41+7.6+5.5+0.47)÷100×3等于2.454

小学等于(17.5+53.9+1.92+12.41+7.6+5.5+0.47)÷100×6等于5.958

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带来的劳动投入量用教育综合指数来表示.把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看作是权数分别乘以劳动力数量折算系数,据此计算出劳动力人均教育综合指数E1(2010年)和E0(2001年),如表4所示.

表4 2001、2010年辽宁省劳动力人均教育综合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折算系数与2001、2010年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年限平均),再对2001年和2010年不同教育程度的年限平均求和,即得出2001年、2010年人均教育综合指数分别为10.882652和12.663198.

4.计算从业人员人均受6种教育投入年增长率、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年增长率、受教育年限平均年增长率.

基本公式运用几何平均法,见(4):

(4)

其中n为起始年与终止年之间的间隔年限数.根据公式(4),计算辽宁省从业人员受本科以上、高职、中职、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教育平均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按上述公式计算不同教育程度的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N,N6、N5、N4、N3、N2、N1表示本科以上、高职、中职、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则有:

N6等于(0.695475/0.143)1/9-1等于19.214%

N5等于(0.51528/0.33222)1/9-1等于4.998%

N3等于(0.827166/0.611964)1/9-1等于3.405%

N4等于(0.740877/0.503868)1/9-1等于4.375%

N1等于(5.958/5.874)1/9-1等于0.158%

N2等于(3.9264/3.4176)1/9-1等于1.554%

可以看出,本科以上教育指数增长最快,其次就是中职和高职教育,分别为4.386%和4.998%.

辽宁省2001~2010年间教育平均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

E等于(12.663198/10.882652)1/9-1等于1.697% 5.分别计算6种层次教育指数增长率占年均总教育指数增长率的百分比

可以用本科以上、高职、中职、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育指数年均增长率与各类教育劳动力数量折算系数的乘积作为权数(比例),直接计算(分配)其占年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6种不同层次教育引起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的实际值(E6,E5,E4,E3,E2,E1).其结果为:6种层次教育占年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的权数分别是2.75×N6、2.26×N5、1.99×N4、1.78×N3、1.60×N2、1×N1,则具体数值分别为52.839%、11.295%、8.706%、6.061%、2.486%、0.158%.检测定权数的公约数为M,则有M×(52.839%+11.295%+8.706%+6.061%+2.486%+0.158%)等于100%,可以求出M等于1.226(100/81.545).2001~2010年本科以上、高职、中职、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育年均综合指数增长率占年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的百分比分别为64.781%、13.848%、10.673%、7.431%、3.048%、0.194%.2001~2010年辽宁省本科以上、高职、中职、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育指数增长引起的年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的实际值为用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乘以辽宁省2001~2010年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1.697%,即E6,E5,E4,E3,E2,E1分别为1.697%、1.099%、0.235%、0.181%、0.126%、0.052%、0.003%.

6.分别计算6种层次教育投入增长率

结果分别为:

e6等于0.6E6等于0.6×1.091%等于0.660%

e5等于0.6E5等于0.6×0.235%等于0.141%

e4等于0.6E4等于0.6×0.181%等于0.109%

e3等于0.6E3等于0.6×0.126%等于0.076%

e2等于0.6E2等于0.6×0.052%等于0.031%

e1等于0.6E1等于0.6×0.003%等于0.002%

7.计算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y)

实际增长率是以本国货币可比为基础计算的.根据2002和2011年的《辽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设辽宁省1952年的GDP为100,则2010年GDP指数为13683.4,2001年GDP指数为4555.1.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实际年均增长率(y),则y等于(13683.4/4555.1)1/9-1等于13%,GDP实际年均增长率为13%.

8.计算6种层次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根据基本模型公式Re等于b×e/y计算各层次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结果见表5.

表5 2001~2010年辽宁省不同程度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资料来源:e代表不同教育程度投入增长率,b等于0.7前面已经论述,e×b/y为辽宁省不同教育程度从业人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计算整理获得.

(二)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

1.劳动力折算系数

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城市住户调查数据”,对不同性别各学历阶段的年工资收入求平均来计算2001~2010年不同教育程度从业人员的劳动力折算系数,再把受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高职、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从业人员的劳动力质量换算成劳动力数量的系数,即劳动力数量折算系数分别为:1.00、1.05、1.30、1.43、1.78、2.41、3.82[8].

2.推算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分布

通过推算得出全国从业人员接受不同教育程度分布比例,见表6.

表6 2001、2010年全国从业人员接受不同教育程度分布百分比(%)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2002)》,根据上述计算整理获得.

3.估算不同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表7 2001~2010年全国不同程度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资料来源:e代表不同教育程度投入增长率,b等于0.7前面已经论述,e×b/y为全国不同教育程度从业人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计算整理获得.

三、结果分析

(一)省内不同教育层次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分析

由表5可知,中职教育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585%,远高出普通高中、小学和初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中,相对于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高出0.178个百分点.中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高职、本科以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体来说,其比高职低0.174个百分点,比本科以上教育低2.96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辽宁中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中间水平,但与同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通高中相比,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明显优势,主要原因是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为主,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直接能创造社会价值;而高中教育主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高中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在直接就业、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水平上差距很大.另外,通过估算不同层次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其结果的主要是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而影响教育综合指数的是劳动力折算系数和受教育年限,因此可以认为,当经济年增长率一定时,受教育年限越上,劳动力折算系数越大,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受教育年限相同除外).

(二)辽宁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与全国的比较分析

与全国相比,辽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偏高.辽宁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585%,略高出2001~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0.525%的0.06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影响因素主要有不同层次教育年均综合指数增长率占年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的百分比和经济年增长率.全国中职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占教育年均综合指数增长率为0.137%,小于辽宁省中职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占教育年均综合指数增长率0.181%.换言之,辽宁省中职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占教育年均综合指数增长率是全国中职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占教育年均综合指数增长率的1.32倍.全国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96%,小于辽宁省经济年均增长率的13%.由于辽宁省中职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占教育年均综合指数增长率相对于全国中职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占教育年均综合指数增长率的倍数高于辽宁省经济年均增长率相对于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的倍数,这使辽宁省中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出全国中职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0.06%.检测定教育综合指数一定,实际上教育年限(学制)无论是全国还是辽宁在某个教育层次上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劳动力折算系数.因此,可以检测定劳动力折算系数全国和辽宁相同,这与丹尼森系数法估算检测定又不谋而合.由此可见,经济年增长率是影响中职教育对经济年增长贡献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四、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与高中教育相比,辽宁的中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同时与全国相比中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略高,因此国家财政应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强度和保障力度.

一是国家应对中职教育财政审批、预算编制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并从总量上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并进一步明确和地方对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责任.政府投入提高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努力程度也要增强,使中等职业教育对经费的需求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的机制[9].二是落实好国家支持中职教育的优惠政策.三是构建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保障机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师编制标准、校舍建设和维修以及设备配置标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