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盒子,要听师哥师姐的

点赞:20696 浏览:946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每一位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们都希望能得到一本“武林秘籍”,指点他们的大学生活.南京邮电大学2012级的新生们就很有福气地获得一本囊括了40多位学长在科研竞赛、社团活动、创业和职场等方方面面的经验集——《漫漫邮子路》.这本“经验集”由南邮学长徐子豪主刀编写.本期,我们从这本多达280页的“武林秘笈”中,选取了部分精华,以飨读者.无论你今年大几,听听师哥师姐的话,总不会错.

“不务正业”在什么情况下是正确的

孙放,2012届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

大一入学第二天,在读学校发的《培养计划》的时候,有一件事让我非常困惑,那就是,为什么软件工程这样的专业,会花大量的课时去学习《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而我感兴趣并且觉得很重要的专业课程(我从2003年开始接触计算机编程,上大学前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这些,所以还是能分辨出课程的重要性),很多都没有.这让我对学校教学的科学性产生了一些怀疑.利用当年军训时的空余时间,我出没于图书馆等地,并且尽可能地与我能接触到的学长们交流,很早便知道了很多课程的不必要性,这使得我确信大学中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终于做出了大学四年的规划:对课内学习仅仅要求过即可,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从此,我便开始了翘课做研究、写代码的历程.

大二时,我参加了校科协,便自然对其举办的“创新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别感兴趣,并且也知道其水准档次还是相对较高的.大一下学期结束时,我有点不满足于单纯地去做一些小的应用性项目,于是便想结合当时比较火的云计算这个概念,去做点东西.因为在社团工作中我经常需要设计一些大海报,而PS在处理大图像中实在是有点小卡.所以我便想试着把图像处理工作放入云端进行,加上我一直比较关注富客户端RIA相关技术,所以最终决定去做《云计算模式下的在线图片处理系统》来参加创新杯.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做无法大量参照前人工作的项目,因此还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很多的理论、模型都要自己去推导建立,编码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只能自己慢慢去调试,经常一个小模块就要弄上一整天.这时候,无论是什么聚餐、游戏、电影都与我完全无关.所以,我渐渐发现,对于从事科技创新的同学,忍受寂寞是必须的品质.如果你没有别人的浮华与我无关的耐性,那还是不要去走这条路为好.

大二下学期,之前在参加一个竞赛中认识的一位学长找到了我,说常州那边有一个大型的产业项目,是一个大规模的web系统,问我是否愿意参与到其中,这个项目还是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的.毕竟,企业中实际的大型系统,和我们平时做的小打小闹还真不是一个档次.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能够有心多做一手准备,总是没有错的.

在别人看来,在校期间参与科研创新这条路无疑是很冒险的.不过,很久之后一位深知“内幕”的老师却证明了我这条路的正确性:“目前学校有权力研究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的部门,主要被大量校通信电子类传统专业的老教授们把持了话语权,所以,很多新兴专业在本专业课程建设不完善的前提下,会强行被他们插入大量的对本专业毫无用处的‘重要’课程.很多老师对教学方面是得过且过,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去多搞一搞自己的事情.所以,新兴专业和弱势专业的学生,反而应该多花时间到课外的学习和研究上.”

STITP之路

张静娴,2012届海外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

大学里的课程很多都是在讲解理论知识,但如何更好地理解某些知识点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动手尝试.当尝试过之后,在对某些理论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既有的理论或者工艺提出改进,而这才是科研之路的开始.搞科研与平时的课程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科研不是去模仿,而是去创新.在强大的理论知识的铺垫之后,也需要勇气和毅力.个人认为,做好科研工作并不很难,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有计划有规律地做一件事情,而不是见异思迁.

大学期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TITP)算是给所有在校大学生一个自主做项目的机会.这种东西如果你不去争取,不做好准备,例如从选题、找导师、找队友、项目安排、计划书、立项书和各级审核沟通,这些东西不会在那里等你的,而是需要你百分之百做好的.尤其是项目的立项人,需要的更是一种魄力,一种气度.我记得我们的 STITP 项目做得是非常纠结的,当时的方案是用分立元件搭建射频平台,没有选择使用集成芯片,选用了 FPGA、DSP、PA 等,但是做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光焊电路就焊了个把月,然后又调试了好几个月.预算RMB5000元,后来又追加了不少.但结果呢,是失败!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我,我甚至有一种绝望的心态.

后来我想,这不行啊,我要是放弃了,我的队友怎么办?我不能对人家不负责任,这就是良心问题了.再后来,我下了狠心,重新换了方案,而且由于经费问题,我只做了一套系统,不论如何,我都要调出来!也许是老天眷顾,我居然做到了.真的很吃惊,也很欣喜.接下来和队友商量软件部分的解决方案.后来验收、答辩、出结果,都变得很自然而然.为了 STITP 真没少吃苦,当然省级优秀的称号也不是吹吹的,还是要有实际工作的.验收现场,我也看到有些项目有水分,拿到省级就是指导老师的面子.我很反对这种侥幸心理,我不知道这样的实践,你得到了什么,当别人问到你的时候,你能不能清楚地阐述你做的是什么?得到什么收益呢?虽然这个 STITP 我搭进去不少钱,但我不后悔,这种经历和心态也许会给后来的一些揪心项目打个铺垫.

走出盒子,要听师哥师姐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做项目的利弊

朱,2012届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

大学期间,一些有动手能力的同学,在到了一定的水平以后,肯定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有些老师手上有项目,也欢迎同学帮忙去做一些比较简单的部分,可能还会有一点小报酬,要不要去呢?

个人觉得,做项目的好处其实还是比较多的.我在帮一个老师做了一个单片机的小项目之后才发现,我们平时参加的比赛好像是在玩玩具啊!技术含量不怎么高,稳定性很差,最重要的是实用价值不高、性价比太差.总之,如果跟老师做项目的话,你会比那些参加比赛的同学更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可能对以后的工作会有更多的帮助吧. 但是,在大学期间做项目的缺点也不是没有.做项目的话,可能出成果很慢,你忙活了四年,导师手上的那一个项目可能还没有结束.而且,做项目很少能有一些纸质的直观的好处.人家参加比赛的有名次,有奖状,能加自主个性化学分.而如果你选择做项目,这些可能一个都没能得到.所以,要怎么选择还是要看个人,想要什么就选择哪条路.其它路上的好处,就当是浮云了吧.

高效求职ABC

杨健,2011届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

当年大学毕业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简历的重要性.我的简历内容不多不少,刚好两张纸,在写简历的过程中,我格外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的充实性、简洁性.这两个是一定要兼得的,而不是互斥的.充实是指内容上,重点介绍自己在该岗位相关的能力和技能,简介体现时多用短句,不要用长句,简单明了地表达意思.

第二,用数字说话.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数字敏感而直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等这类的话因为太含糊了,有些时候可能会被别人直接忽略.

第三,早作准备.我从大三寒检测的时候开始写简历,为了来年的实习和求职.简历经过实践的洗礼,让我觉得它越来越完善、精准,每一个词语和数字都不可疏忽.

我想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尤其是做研发,无论软硬件,专业技术能够做到基础扎实就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这么说,我想如果你去网上搜各年度各公司的笔试、面试题,无一不是基础,这个基础是本专业技术的基础,而不仅仅是学校里学的那些基础.因为好多基础知识学校的书本里都没有提到,或者简略地提了下.而我喜欢写书看,尤其是写好书,我曾在我们院的经验交流会上说过自己写好书的方法:就是在网上搜:“数据结构 经典书籍”、“C++ 经典 好书”等这些简单的字眼,非常好用.在网络上,尤其技术上,相信网友,相信广大群众的口碑是没错的,最终你肯定会从中得到一本,或者几本大家都推崇的书籍.这时就是你出手的时机了,去搜搜这本书的具体信息,然后写下. 其实我搜到至今为止,大家说的好书,几乎都是老外写的.可以这么说,现在只要是市面上出现的笔试、面试的语法、语言机制等等技术题,99%我都能在自己看过的书里找到相应的知识点.

另一种情况是,求职时好多同学不知道喜欢什么,好像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存在这种情况的人很多.我建议,如果你觉得这个也可以,那个好像也可以,没关系.你就到招聘网站去搜你心仪的职位,去看那个职位的描述,它需要什么技能,需要你会什么.多看几家,然后对比、整合一下,自然就知道自己该去学什么,然后再搜索学这个有什么好书推荐?有什么好教材?身边谁更懂一些?或是这类技术有没有相关证书可考,报考的话可以综合提高哪些基础能力等等,最后拿回来自己啃,不会地问.这样,你自然就走上正轨了.

走出盒子

朱斌,2007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

我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我没有高得吓人的GPA,我没有这证那证.我甚至暗自庆幸九年前的那个夏天没有考上清华,没有考上北大.

毕业五年,身边陆续出现北大、清华,继而世界顶级名校的朋友.我可以非常确信地说,不管软硬实力,南邮人都有能力与他们一较长短.但唯有一点,我们差得太远,那就是眼界.

移动、电信、中兴、华为,我喜欢称它们为“四大金刚”,从你入校起,身边的声音就帮你定好了奋斗目标,这些都是好企业.我没有任何贬义,我自己也曾在其中.只是外面的世界很大,我们应该试着去看一看,敢走出通信、技术的“盒子”,外面说不定就有你不曾见过的美丽风景,就有属于你的世界.

2007年本科毕业,我南下广州去了广东移动.是的,我也曾在“盒子”里面.年轻的我不可一视,心高气傲,在自己觉得格格不入的环境里浑浑噩噩.在一无是处两年后,终于选择离开.这两年同样也有一些东西和大家分享:毕业工作了,没有老师再给我们布置作业,没有考试了.十几年来,我们习惯别人告诉我们做什么,然后我们去做.但进入职场,这一切都变了.这也许是刚工作大家最应该改变的心态.一句话给大家,工作中把分内的事做到极致,你只是一名合格的好员工;而去做一件有益工作的分外之事,就会让你脱颖而出.起初以为国企体制、氛围不适合我,没有发展空间.后来换了外企,才发现其实和环境没有关系,国企管理相对不完善,其实更有事情可做.所以愿意做的话,在哪都能做出成绩.当面临不顺的时候,先关注自身的问题.

2009年我自己降薪一半去了杭州的MicroStrategy.这是我毕业后第一个影响人生走向的决定,也是一个走出“盒子”的决定.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盒子”里的他们传来了阵阵质疑,这个时候,我在他们眼中是疯子,是傻子.这次职业变化如抛向井底的一根坚韧的树藤一样,拯救了即将枯死的我.两年的压抑等来了最强势的爆发,每周工作六十小时.在忙忙碌碌中我终于又找回了曾经的自己,又感受到了自己的能量和价值.一年之后我调入了MicroStrategy在美国的总部,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吃惊地感叹两年前那个决定是如何正确.但我明白,自己只是走进了另一个“盒子”.

不忘创业,两手抓考研和工作

林晓刚,2011届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

2011年我还是南邮通达学院的一员,如今已经沦为社会青年,一名职业的IT民工,流放于北京5.3环处某IT工地.大学里成绩并不怎么样,也没有拿过多少能拿得出手的奖,到了大四的时候,我和大家一样,面临着前路的茫然.一开始,我想留在南京创业,但是创业需要成本投入,当时为了节约成本,我做了一件让人很难理解的事情,就是考研.我考研的目的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如果我想在南京继续创业的话,找地方住是一定要的,如果一个月房租按1000元算,一年就要12000,三年就要将近4万;而如果考上研究生的话,住宿是不用太花钱的,更何况还有补贴.

在我早出晚归加入考研大军的一个月后,我越想越不对劲,我深入分析了一下自己的各种想法,列出了自己所拥有或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而在如今有点浮躁的社会环境下,继续创业还是很可能继续失败的;当时也征询了很多人的意见,有家人、同学及社会上的朋友,也在网上很认真地听取了很多名人对大学生毕业就创业的各种评论;于是,我开始冷静地思考,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在不放弃创业这个终极目标的前提下,考研和工作两手抓. 我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写了一份简历,分为Web和Word两个版本,经过打包压缩,投向了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在投出简历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了面试,接下来是接二连三的.我在三天之内基本确定了三家公司的offer:淘宝、阿里巴巴和百度.对这个结果我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我觉得如果盲目地去创业,不如去一个大公司学习、提高自己,与此同时保持对社会的关注,等到有合适时间和机遇的时候,再全力一拼.


Offer拿到手软别晕了

刘超,2011届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

大三的时候,周围除了考研出国的,大部分同学都开始关注找工作了.因为我很早就分析了工作与考研的利弊,以及自己性格的优劣势,所以坚定了找工作的决心.大三上学期我开始联系一些工作了的学长,询问相关的细节和经验,并开始关注一些企业的招聘动向.下学期开始制作简历,并开始在相关网站上投递简历,并准备寻找暑期实习.大三末和大四初找工作的阶段,是我的抗压能力提升最多的一段时间.因为之前两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情况一度不乐观,于此同时,我参加了很多场面试,但因为经验不足,不断地收到鄙视.然而就在我准备回家实习的时候,却意外地收到了镇江移动的实习通知.在实习的两个月里,我收获良多,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在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长辈面前还是很稚嫩的,为人处世的能力也相对薄弱.但自己多年积累的一些优秀的品质还是得到了应有的肯定,比如勤奋、主动、勤于思考等等.

大四从镇江结束实习回来之后,我立即就投入了就业大潮中,体验了找工作的艰辛.每天七八点起床,参加各种宣讲会,去网站上看各种公司的招聘信息,曾经最多的一次,我一天参加了一场笔试,三场面试.在这个过程中,峰回路转真的发生在我们这届同学身上,金融危机过去了、就业形势非常好,我也真切地体会到了offer拿到手软的感觉.这时的问题是选择:兴趣爱好、志向、父母的资源和意愿、公司的发展前景,都是决定前途的因素.我的感受是:大学四年就是玩三国杀,你选了吕蒙,前三年的积累就好比一直拿杀,大四就是等你中意的公司,也就是等那把诸葛连弩的出现,然后秒杀全场.

求职的经历对我的启发是,作为一个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正确地获取信息,更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利用获取的多方面的信息,自己分析做判断,别以为别人告诉你的都是真的,包括父母帮你做的决定.

有良师益友,不怕困境

赵波,2011届嵌入式开发专业本科毕业生

一开始我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满意,因此大学生活也过得十分荒废,但就在这时,我的生活出现了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个重要感受:积极寻找你的良师益友有助于你摆脱迷茫的困境,而社团则是个很好的机会.

我当时凭着一点好奇和爱好,参加了学校的开源爱好者协会,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个良师益友.他叫陈旭,在echo实验室的同学应该都认识他,他为人低调,对技术的钻研很深,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其知识和经验都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大二的那个暑检测,陈旭接到了一个项目,我和他还有另一个同学,三个人为此在echo实验室住了两个月.两个月里,我们基本上就是吃饭睡觉写代码.

当时项目用的语言是asp.,但那时我对编程的概念还仅仅停留在C语言阶段,对asp.完全没有任何概念.于是前两周我们就是看书啃代码,然后再上机实践,遇到问题又重新翻书,或者上谷歌搜索,再不行就一起讨论一起调试,常常会遇到一个bug不通过,一起花上两三个小时坐在电脑前面debug(调试程序).两个月后,项目如期完成,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感谢陈旭,正是因为他的帮助,我才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编程水平,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奋斗方向.那段时间,是我大学四年中最深刻、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因此,我建议那些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同学,参加一个适合自己的社团,多结识良师益友,一起奋斗一起学习,你的成长会迅速很多,你的前途也会清晰很多.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