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标准大讨实录

点赞:24645 浏览:1161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978年5月,由《光明日报》首先公开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坚持实践标准还是一切按照“两个凡是”办结果,“实践标准”取得了重大胜利,“两个凡是”被打破了,这为在年底举行的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两个凡是”是“”的惯性力量

1976年10月,以粉碎“”为标志,造孽10年之久的“”落下帷幕,但中国前进的道路并不顺畅,“”的思维惯性依然顽强地存在,特别是晚年的错误,还在通过“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表现出来.1977年3月,将要举行工作会议.为了给这次会议定调,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这个在“”中显赫一时的“舆论组合”同时刊登了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其中最紧要的一句话就是:“凡是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凡是”.

如果按照“两个凡是”来办,“”的错误就会延续,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将不能终止.这篇社论是当时主管宣传的副主席汪东兴授意时任中办副主任、理论小组组长李鑫负责起草,由汪东兴本人审定,又经主席批准的.这篇文章发给,要发给“两报一刊”.当时的负责人耿飚不同意文章的观点,他说:“登这篇文章,等于‘’没有粉碎.如果按照这篇文章的‘两个凡是’去办,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但是耿飚顶不住来自更上层的压力,宣扬“两个凡是”的文章便以引人瞩目的方式发表了.

尽管这样,在3月11日至22日举行工作会议上,“两个凡是”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争论.4月10日,在“”的最后一年中被再次打倒,此时赋闲在家的致信、叶剑英,提出要“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工作.这个观点,是与“两个凡是”对立的.

3月3日,同样在“”最后一年里因为主持中国科学院整顿而被“靠边站”的被征召复出,担任主持工作的党校副校长.他一出山就站到了“两个凡是”的对立面,勇敢地掀起了一场理论风暴.他在5月间提出,要把在“”中搞颠倒了的思想、理论是非再颠倒过来,正本清源.他的第一个举动是在党校创办《理论动态》.这本灵活的小册子每期通常只登一篇文章,5天出一期,每篇文章高屋建瓴,纵论时政,入木三分.

7月15日,《理论动态》正式创刊,刊登文章《“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对所谓“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提出了强烈质疑,而这个理论正是发动“”的重要理论依据.由此,《理论动态》的锋芒逐渐逼近“两个凡是”.《理论动态》很快成为在思想理论领域里冲击“两个凡是”的尖兵.

7月17日,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的副主席等一系列职务.刚刚复出的立即告诉,他基本同意《理论动态》创刊号的文章.

复出本身就是对“两个凡是”的否定,“两个凡是”在国家政治领域中被打开一个大缺口.

《光明日报》,反对“两个凡是”的尖兵

1977年12月10日,出任中组部部长,同时兼任党校副校长,这为调集更多的打破“两个凡是”的力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两个月后,在的积极参与下,“”前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的杨西光调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此前,批准党校成立党史研究室(后未正式建立),并编写党史.当年12月讨论党史教学计划的时候,提出,研究党史,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历史,“不要根据哪个文件、哪个同志讲话 等还要看实践”.但是他又提到,也要把的评判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使学员感到困惑.这样说,可能是在当时情况下的一种策略,也可能是因为他本人对此还没有思辨清晰.但是,毕竟已经将“实践标准”摆在了第一的位置上,而且马上指示继续研究和弄清这个问题.很快,的思想就明确倾向于“实践标准”了.

由吴江担任党校党史组长,在1978年1月18日向呈交了关于“九、十、十一次路线斗争”的党史讨论提纲,这个讨论稿的第二部分在开头写道:“路线的正确与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要由实践的结果来证明.”

随即明确地要求党校理论工作者撰写“实践检验真理”的文章,先由《理论动态》刊登.

根据的要求,送出党史讨论稿之后,吴江又主持党校“一部”(高级班)部分学员座谈,前来参加者中有学员杨西光.经历了“”岁月的苦难,杨西光对理论探索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和进取精神,他本人就动笔写下了一些学习心得,其中一篇专讲人的认识论,就是讲实践与真理关系的.在参加党史问题讨论的时候,杨西光明确地说,原来的东西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要用实践检验.

这位年已63岁的杨西光,原名杨训谟,安徽安庆人,出生在书香门第.1935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当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是激进的爱国青年.1936年,他和韦君宜等几十名同学几经辗转来到延安,更名杨西光,进入抗大学习,随即入党.他称得上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老党员.解放战争中,杨西光在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到上海,“”开始时在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任上被打倒,遭受残酷迫害.

1977年9月至1978年4月,杨西光在党校高级班学习,他对“实践标准”表示明确的支持.学习结束前,他被任命为《光明日报》总编辑.

杨西光刚到《光明日报》上班不几天的4月10日,他审阅该报哲学专版第77期大样,不期而遇地看到该版头条位置署名“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杨西光认真地读了,认为这篇文章所谈的问题很重要,马上将文章抽下,要哲学组长王强华联系作者修改,然后发表在《光明日报》第一版的显著位置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成稿与定稿

《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是胡福明一生中写下的最出色的文章.

胡福明,1935年生于无锡,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后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接着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到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刊登“两个凡是”的社论一问世,时年42岁的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就十分反感.他反复思考,认为阻碍拨乱反正的主要障碍就是“两个凡是”,而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与“两个凡是”针锋相对的,是批判的利器.事实上,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也并非“句句是真理”.

真理标准大讨实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公开发表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胡福明在这年七八月间撰写了七八千字的“实践标准”文章,于9月间将文章寄往《光明日报》理论部.

《光明日报》理论哲学组负责人王强华对这篇文章反复掂量,多次修改,最后在1978年1月间排出小样寄胡福明审定,打算4月间在哲学专版刊出.

杨西光叫来王强华,对他说,这篇文章放在哲学专版上就可惜了,要放到第一版的位置上,文章要做比较大的修改.他表述了文章立意要高屋建瓴的意思,要求立即与作者联系.说来也巧,胡福明恰好在4月13日来到了北京.王强华得到消息,就把胡福明请到了杨西光的办公室,直接听取意见.没想到,杨西光身边还坐着来自党校的孙长江.原来,杨西光看准了胡福明的文章后,主动与党校《理论动态》的成员联系,希望他们参与对这篇文章的修改和提高.

早春时分,根据的指示,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已经布置孙长江撰写文章,题目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稿已经写出来了,但觉得不够满意.听到《光明日报》有了这篇来稿,孙长江马上就赶来了.

杨西光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指出这篇“实践标准”文章最重要之处就是针对“两个凡是”.杨西光明确地说,这篇文章要请审定.他站得高,在党校成立了理论研究室,办了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因此,这篇文章要交给党校理论研究室修改,请审定,先在《理论动态》发表,《光明日报》再于第二天公开发表.

这时,杨西光对如何发挥这篇文章的作用,已有通盘考量.

根据这个部署,胡福明在北京对文稿作了修改.他的修改稿由《光明日报》排出清样,于4月下旬送到党校孙长江手里修改.孙长江将铅印清样中可用的段落和长句剪下来,贴在大稿纸上,然后作了精细的加工和修改,加上4个小标题,基本上完成了定稿,最后推敲定夺的题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一文已是多人合作的产物.

文章完成后,由最后审定并决定发表日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