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好作文题的标准是什么?

点赞:20378 浏览:927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像往年一样,高考试卷一出炉,作文题便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笔者发现,较之往年,人们对2013年各地高考作文题评论的言辞尤为尖锐,其中不乏偏激之词,由此引发笔者对高考作文设题的再思考.笔者参加了2013年江西高考作文试评和阅卷工作,想结合江西高考作文考题,侧重谈一谈有关一道高考好作文题的标准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先看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这是一道具有时评特色的文题,要求考生在材料给定的范围内“就事论事”,命题意图主要在于引导考生善于发现并深入思考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问题.笔者认为,从设计意图和测试效果来看,一道好的高考作文题起码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合理的“开阖度”,二是有较高的区分度,三是有较强的导向性.2013年江西卷的设题基本上满足了这些条件——

一、有合理的“开阖度”

这里所说的“开阖度”,主要指写作“开放性”与“限制性”的有机结合,这是衡量一道作文题目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开放性主要是解决考生可以“写什么”和可以“怎么写”的问题,限制性则刚好相反,要求考生不能“写什么”和不能“怎么写”.一道好的作文题,应该在开放性和限制性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或者说,要让两者之间形成合理的“交集”——其“交集”即为考生“做道场”(写作)的“螺蛳壳”(空间).2013年江西作文题在这方面可谓是成功的,首先体现在该题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开放性上——

从写作内容上看,可写“怕”,也可写“不怕”(含“喜欢”,后同——笔者注);可写“三怕”或其中的“一怕”“二怕”,也可写“三不怕”或其中的“一不怕”“二不怕”;可写“体验”,也可写“思考”,还可两者结合起来写.从写作体裁来看,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

若把上述写作条件进行“排列组合”,可选择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可谓是难以胜数的,这无疑给考生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和施展的空间.

当然,该题目的限制性也不小,而且就“依附”在开放性的写作要求上:

从立意上来说,可以自由选择,但只能限于“三怕”或“三不怕”,而且不能抛开材料“空谈”;从内容上来说,可选择写奥数、写英文、写周树人(及其作品),但不能任意扩大概念的外延,如不能把“奥数”等同于“数学”、把“周树人”放大到“语文”;从文体上来说,虽然有选择,但并非“文体不限”,只能是二选其一——要么写像模像样的记叙文,要么写中规中矩的论说文.

换言之,考生构思必须围绕“奥数、英文、周树人”这三个关 键 词 ;行文必须紧扣“怕”或“不怕”这两个题眼;记叙文要具体地叙述和描写“怕”或“不怕”“奥数(或其中的两者或三者)”的体验过程,议论文则必须揭示“怕”或“不怕”的逻辑关系或由此生发的意义.

一道好作文题的标准是什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体制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综上所述,在有效平衡写作过程中“开放性”与“限制性”关系的基础上,2013年江西作文题为考生个性体验的描述与理性思考的表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有较高的区分度

与评估性考试不同,高考作文以选拔性为主,其目的并非要“考倒”学生,而是要让所有考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得到正常发挥.因此,其在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方面则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区分度,这是衡量试题科学性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考作文选拔性功能能否正常显示的重要依据.笔者发现,2013年江西卷作文题在这方面尤为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优秀者脱颖而出.从笔者所评试卷和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一些以形象思维见长的考生大多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例来感染人,一些以逻辑思维见长的考生则大多通过缜密的思维或新颖的见解来说服人.尤其是那些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强的考生,一般都作难度较大的选择——或揭示“怕”奥数(英文、周树人)背后的原因;或由“怕”的现象生发联想,质疑当今教育制度所带来的问题;有些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水平,获得高分.

二是让取巧者“原形毕露”.一直以来,高考作文套押、宿构之作屡禁不止,一些考生为备“不时之需”,备考时背诵大量名人事例甚至整篇文章,考场上一旦发现这些“内存”跟高考文题能沾上边,便毫不犹豫地“套”上去.2013年也不例外,不少空话、套话、甚至抄袭2007年江西高考作文“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范文的文章不时冲击着阅卷老师的视觉神经.而2013年江西作文题似乎就是专为此类作文“打造”的“照妖镜”,任何套押、宿构之作在它面前几乎都难以“遁形”——这无疑给了那些热衷套押、宿构的考生当头一棒.

当然,对于众多其他考生而言,题目也适于让他们作难度适中或较小的选择,之后统计的数据和分析也表明,2013年的江西作文题真正做到了让不同层次的考生各显其能——可谓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江西高考语文命题人于稳语).

总而言之,合理的区分度就是,让那些平时语文整体素养非常好的考生能够获得高分,让多数考生能够正常发挥,使那些平时学习投机取巧的学生在分数上付出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13年江西作文题是值得肯定的.

三、有较强的导向性

高考作文套押、宿构之作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固然很多,但跟我们的教学是绝对分不开的.一些教师平时只热衷于给学生传授文章写作的“万能公式”以及套押、宿构的“方术”.例如写议论文,只是要求学生按照一种套路: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作三段安排,每段各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列举或古今或中外的名人事例论证;结尾归纳点题.本来,作为议论文三段式,这种模式未尝不可,但致命的是教师只让学生注重文章“形”的架构,而无心或无意引导学生对事物“质”的思考,学生得此“秘传”,写出的文章只会是连篇的空话、套话、检测话或事例的堆砌,根本没有自己的主张,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写如此只具“外壳”,没有“灵魂”的文章,是当今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流行病”! 为扭转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多年来,江西高考命题专家采取的有力措施是,通过精心命题及制定“配套措施”(如合理的评分细则),来对其“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教材,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理念加以落实.2013年的作文命题和阅卷要求在这方面的体现也是一以贯之的,且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材料选择来看,“三怕”或“三不怕”的“校园流行语”贴近当今高中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容易引起考生共鸣,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考生对高考作文的神秘感与恐惧心理,这无疑有利于他们在考场上正常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

从立意的导向来看,题目要求考生或谈切身体验,或“就事论事”,即紧扣“事例”谈“事理”(而非空谈事理),这给了那些具备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生一展才能的机会,更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平时要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这正是当今语文教学最为欠缺的内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测试效果来看,那些有积累(喜欢阅读,有丰富的知识积淀)、会思考(有质疑精神,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善表述(基础扎实,有较强的表达能力)的考生大都能获得应有的高分,而套押、宿构之作则几乎无处“藏身”,只能得到应有的“差评”.

因此可以说,在人们对高考作文命题期望值愈来愈高,而争议甚至非议则愈来愈多的背景下,江西卷的这种命题思路,对解决长期存在的写作“低效、无效乃至反效教学”(孙绍振语)的老大难问题无疑开出了一剂良药,因为在这样的命题面前,那些投机取巧的招数极易败露.而作为教学者,是否也该好好反思:自己有必要费尽心思去传授那些无用而有害的东西吗?

引导学生多读书广积累、善观察勤思考,提醒我们的教师重视科学有效的写作教学和训练,扎实推进学生由阅读到写作能力的迁移、从语文知识到写作能力的转化,这是江西卷的作文命题思路及具体行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优秀作文赏析】

别让奥数压垮孩子

江西考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奥数却是思维的杂技.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奥数班,希望能够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接受这样一种“杂技”训练.如果硬是赶鸭子上架,万一从高空中跌落而受到伤害的,肯定是这些无奈而又可怜的孩子.

教育,应该循序渐进.早在古代,人们便懂得做事应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古人的话还犹言在耳,《揠苗助长》的故事更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因为想要快速让庄稼生长,农夫就人为地去拔高禾苗,最终的结果就是庄稼全部死亡,颗粒无收.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孩子还没具备学习奥数的思维能力,便强迫他们去接受其能力范围之外的奥数教育,就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对整个数学乃至所有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抗拒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怕”.

庄稼是农夫的希望,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迫切愿望就“强行”加快孩子的生长脚步,否则,这和扼杀孩子有什么区别?

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极力主张因材施教,他根据弟子的不同品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兴趣也不一定相同,作为家长,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让他们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千万不能因为看到奥数比赛上中国参赛选手的优异表现,就“一窝蜂”地强迫自家孩子去学奥数.作为家长是否应该好好想一想,盲目地把孩子送进奥数班的行为是不是理性的行为?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位置的过程——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才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最真实的爱.

我们的孩子可以是舞蹈家,为我们献上一支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巴西桑巴;我们的孩子可以是钢琴家,为我们弹奏一曲优美动听的《欢乐颂》;我们的孩子可以是美术家,为我们描绘出他们天真灿烂的笑脸——只要他们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路顺利前行,我们就应该替他们感到欣慰.


别让奥数压垮孩子.强求孩子学奥数,不仅不能成为推动他们发展的动力,甚至可能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点评】作为老师,是否曾为自己的学生在奥数竞赛中的“没出息”而“怒其不争”?作为家长,是否曾为自己的孩子在奥数学习上的“不长进”而“哀己不幸”?是也罢,非也罢,看了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好好接受一次特殊的“教育”?是否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是不是“因材施教”的教育?

思维严密,说理充分,比喻贴切,阅卷者面对如此佳作,不给高分,定然有愧!

我爱周树人

江西考生

中学生有“三怕”,其中一“怕”,便是周树人.然而对于鲁迅先生,我却是喜欢的,先生身上有一种莫名的魅力吸引着我,令我敬佩不已!

先生为人,我十分敬佩!

初识先生,还是在初中课本中描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先生家庭富有,而后家道衰落,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言:“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早年的他留学于日本仙台,他学习医术,渴望用医术来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然而在仙台的经历也改变了先生,先生如是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等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后,先生弃医从文,在文章中找寻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先生三易其志,深明大义,身躯微弱,却以天下为己任,如此大智大勇之人,我十分敬佩,正如所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先生行文,我十分敬佩!

常常想起民国,自由之风多出猛狷之士,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有风趣幽默、造诣深厚的钱钟书;而鲁迅先生作为前辈,亦开一代文章之风. 犹记得孔乙己,身世不幸,自己却又“不争”;犹记得祥林嫂,身世凄惨,世人却毫无同情;犹记得阿Q,常遭恶打却精神胜利——这些鲜活的人物像是那么真实地存在过,观先生之作品,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是那么发人深省.先生对国人性格弱点的剖析,着实深刻,着实令人难以忘却.先生的杂文亦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他的文章似利剑,似,直插敌人心脏——反动派甚至被他描述成“叭儿落水狗”,语言干脆利落而又常令人忍俊不禁.

先生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一位医生的身份出现的,中国病人,先生的望闻问切,他在纸上书写着密密麻麻的小楷,他要为中华开良方,而先生,的确做到了!

上个世纪的一天,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全国来吊唁先生的人不计其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先生身上盖的大幅白绸上,写着“民族魂”三个醒目的黑色大字.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为人,深明大义;先生行文,果敢大胆.如此中华之侠士周树人,怎能让人不爱?

【点评】阅完此文,笔者敢言:作者是鲁迅的真“粉丝”!以下为证——其一,引用鲁迅作品词句,信手拈来;剖析鲁迅作品人物,准确到位.其二,无论是的评论,还是鲁迅对反动派的嘲讽,抑或去世后身上所盖白绸及上面的三个黑色大字,作者无不“如数家珍”.其三,就连鲁迅的语言风格,作者也深得个中“韵味”,你看,“然而对于鲁迅先生,我却是喜欢的”“着实深刻,着实令人难以忘却”,不就是活脱脱的周氏文风?其四,也是最重要的,是作者对鲁迅品性的把握:“先生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一位医生的身份出现的,等他要为中华开良方,而先生,的确做到了!”真可谓入木三分!

作者对鲁迅的爱,是真的爱!作者的文章,是真的好文章!

在“怕”的背后

江西考生

“奥数、英文、周树人”,不少中学生谈之色变.

我们因为奥数高深难寻的解题方法而畏惧,因为英文和母语体系的截然不同而害怕,因为周树人作品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恐惧——之所以产生这样一些心理,有我们自身的原因,然而,学校和当今教育体制也应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懒惰.

学习,往往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乐、而不思考”的“沙发人”,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极端娱乐化的节目不断销蚀着我们的好奇心和上进心——想想古时“闻鸡起舞”的士人,“凿壁偷光”的读书人,他们抛却惰性,勇于向书本中艰深难懂的知识发起挑战,终将难以降伏的知识收入并消化于囊中.“奥数、英文、周树人”确有其难以接受之处,但如果我们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世上还有什么事干不成?

“怕”的背后,有老师的失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一语点破老师的作用.著名英语教育专家俞敏洪在开创“新东方”时,便坚持“新东方式教授方式”,并规定,所有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这是因为俞敏洪知道,只有正确的教学之道,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并学好英语.与此不同的是,现如今一些老师只知道照本宣科,不注重教学方法,不懂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在寻求知识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对难度较大的“奥数、英文、周树人”产生心理恐惧更是理所当然了.

“怕”的背后,有教育体制的缺陷.

在德国,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将文化知识不断运用到生产实际中,也正因为此,他们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知识,也乐于应用知识.相反,在我们国家,教育体制制造出来的只是一部部眼睛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扫描仪”,而非真正四肢健全、有想法、会思考的人类.因为学习方式的过度单一化,以及应试教育体制引导的目标绝对化,消磨了我们探索知识和世界的兴趣,甚至让我们对当今的学习产生厌倦、恐惧的情绪.

其实,“奥数、英文、周树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自身的懒惰、教师的失责和教育体制引导的不当!

【点评】面对一些学生患上的“奥数、英文、周树人”恐惧症,作者通过一番“望闻问切”,查找出了致病的原因:“学生的懒惰,老师的失责,教育体制的缺陷.”然后对症下药,开出药方.

鉴于作者“出道”不深,所开药量偏轻,笔者再添加“猛药”一味:最可怕的是,作为病人,明知有病却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