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龙文化

点赞:4251 浏览:14225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 :文献;龙;文化;起源;形象;内涵;精神

摘 要 :文章重点通过研读有关古文献关于龙文化的记载,探讨了关于龙的起源、龙的形象、龙文化的内涵以及龙文化主要蕴含的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133-02

1从古文献看龙之源

1.1来源于雷电

从社会发展史来看,远古时代,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十分有限,他们对于自然界中的日月经天、风雨雷电、云霓飞虹等现象无法解释,唯有崇拜;面对大自然的威胁,难以抵御,更多祈告,他们相信周围世界存在着超自然的存在物,存在神灵和魔力.在诸多自然现象中,雷电最具魔幻色彩,声震苍穹,划破长空,同时,雷电伴随风雨,在靠天吃饭的远古时代,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特别紧密.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将雷电想象成一种超自然的神物,也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这在许多甲骨卜辞、历史考古中也得到了多方印证.

1.2来源于洪水

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的地方,大多湖泊广布、沼泽处处,而且经常饱受洪涝灾害的侵扰.这些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面对这种大自然的灾害,人们同样是由于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无力抵御、无法解释,只能归结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孟子滕文公》),就把龙的存在与水逆行、泛滥联系在一起.“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篇》)、“龙生于水”(《管子水地篇》)则说明古人直接认为龙产生于水.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认为自己遭受的旱涝灾害,来源于上天神龙的惩罚和威胁.于是就极尽供奉、祈求之能事,但求以自己的虔诚感动龙神、龙王,换一个人寿年丰、风调雨顺的丰收之年.原始先民们认为超自然的力量都是实际存在的,于是他们借助于自然界中的存在物,加上想象,就创造出了龙的形象.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关于龙起源的雷电说和洪水说具有紧密的联系,雷电与洪水往往是相伴随的,甚至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电闪雷鸣往往是洪水的前兆,人们对洪水的恐惧,往往也容易联想到洪水泛滥之前可怕的雷“声”电“影”.

2从古文献看龙之形

龙到底是什么形状,长什么模样,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想法.而且从历史文献看,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的形象也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变化的.《山海经》中,多处记载“鸟首而龙神”“龙身而人面”“人面蛇”“ 龙翼而马身”“人面鱼身”等,龙就存在着飞禽、蛇、马、鱼等不同动物的影子.《楚辞天问》指出“焉有虬龙,负熊似游”,《路史后纪》讲“鲧其神化为黄熊,或云黄龙”,还说明龙具有熊的形状.而《论衡.龙虚篇》提到“龙,牛类也”,《陈书五行志》讲“有黑龙如狗”,《辩感编》则有“有龙如蜥蜴而五色 ”之说等.说明龙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方的人的心目中,还有牛、狗、猪、猫、蜥蜴、鳄鱼等不同自然界实有动物的许多特征.由此可见,龙的形状尽管不同,但总体来看,都是以蛇、鳄鱼或其他动物为主体,综合其他动物的部分特征而来的,具有综合性和典型性.历史上最典型的有两种综合说,第一说是宋代罗愿的九似说,即“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明代李时珍稍加修改,但基本相同.第二说是近代闻一多的综合说,即“以蛇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鬃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麟和须”.从文献看,龙的形状不但是综合的,也是不断发展的.从原始遗存的龙形图案来看,整体比较简洁、朴实,不具备太多其他动物的特征,典型特征是有头、有尾、张口、昂首、曲颈及弯曲的身躯,说明是一种即可天上飞腾、又可水中遨游的神物.随着华夏民族的融合,黄帝族的熊,炎帝族的羊,太昊族的日,少昊族的挚鸟,颛顼族的瑞玉,瑶族的狗等等,不同氏族、不同部落的图腾也不断地变幻、组合,不断地增添新的元素和象征意义,龙的形状也变得越来越丰满.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践不断增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水平不断提高,想象力也不断丰富,龙的形象也就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致、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有象征意义.宋代以后,龙的形状基本趋于成熟,虽然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但在华夏儿女的心目中,总的来看是趋同的,其凝聚和向心功能也更加突出.

3从古文献看龙之魂

3.1血脉之魂

在我国的历史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我们的祖先,他们一个“龙身人头”,一个“人头蛇身”,二人结合成为夫妻,共同繁衍出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全体华夏儿女也因此被称为“龙的传人”.“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正是龙的传说与民族的血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龙也就成了全体中华儿女心中最为牢固的纽带,具有了天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使得我们具有了共同的民族心理、文化认同和思想意识.

3.2救世之魂

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最为强大的超自然力量.呼风唤雨、发雷放电,它是古代人们心中的雨水之神,“土龙致雨”(《淮南子地形训》),“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庄子天运》),“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蜀,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渊”(《管子水池》).正是龙的天马行空,变幻起无尽的风雨雷霆.依靠神龙的保护和恩赐,才有风调雨顺,才有祥和安宁.同时,在古代人们心中,龙还是东方神主,与白虎、朱雀、玄武并称“四神兽”,龙是凌云神兽,“乘云气”“凌于云气”,保护着华夏子孙的生命安全,携带着民族英雄纵横天宇.古代文献中,黄帝御龙登泰山,颛顼乘龙游四海等传说,流传千载、动人心怀,“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离骚》),“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特别强调的是,濮阳发现的“中华第一龙”,全面印证了《山海经》《大戴礼》《史记》等文献中关于龙帝、御龙等记载. 吕秀萍:浅谈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龙文化吕秀萍:浅谈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龙文化3.3吉祥之魂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龙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图书馆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中华民族中,祥瑞之说甚多,吉祥之物也多,但无论哪种东西都不能与龙相媲美.尊严、富贵、好运、吉兆、幸福、安康,龙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祥瑞之气.无论是服饰装饰,建筑修饰,还是各种日常用品的龙纹龙印;无论是地域之名、子女起名,还是各种各样的龙书龙图,龙都寄托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美丽的希望.只要生命中有了龙的印记,似乎就可以免受灾祸、吉祥如意,这已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民族心理.

3.4王霸之魂

自古英雄豪杰,无论成功失败,向来都被视为龙的化身,呼风唤雨、纵横天下,救生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被人们想象成救世之神龙,敬仰、怀念、顶礼、膜拜!“龙以变化无方,物不能制,故在人比君”(《尔雅》).更不用说,历代帝王、皇帝,自视龙之化身,自诩真龙天子,“黄帝得土德,故黄龙见”(《史记》),“始,太宗生,有二龙之符”(《新唐书》).戴龙冠、穿龙袍、举龙杖、睡龙床、用龙印,处处是龙形,处处皆龙影.龙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权力的象征、地位的表征和神武的标志.

4从古文献看龙之神

自古以来,龙被赋予了太多的精神、意志和神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大哉,龙之为德!变化屈伸,隐则黄泉,出则升云”(晋刘琬《神龙赋》).在人们心目中,龙上天入地,穿云入海,搏击风浪,鏖战苍穹,具有磅礴的气势、无穷的力量.同时,龙极具变化,随物赋形,颠倒乾坤,“神龙见首不见尾”,北宋王安石在《龙赋》中说:“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唯不可见,所以莫知其向;唯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充分彰显了华夏儿女的聪明和智慧.在古文献中,最能表现龙之精神的,当属《易经》.《易经》是群经之首,《乾卦》是《易经》首卦,《乾卦》则以龙为象.乾卦六龙:“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 ,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乾卦六龙,纯阳之卦,刚健自强、沉着自然.综合各种文献看,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不畏、敢于胜利;坚忍不拔、勇于创新,无疑就是龙文化的精髓.

上述只是笔者通过研读古文献,对龙文化的一种浅显了解.古代文献浩如烟海,龙文化博大精深.图书馆在龙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借助濮阳中华龙都的地域优势、文化意识,充分用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据资源,一定能在推动我国龙文化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