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述评

点赞:8207 浏览:325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2

摘 要 传统的银行监管关注的重点是确保每一家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即只注重微观层面的监管.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近期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引起了人们对金融机构监管的进一步思考,更加注重机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以及银行内和银行间的风险暴露监测,而次贷危机的破坏性冲击更突出了控制系统性风险的战略地位,这样就推动监管理念从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演进.

关 键 词 宏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 次贷危机

一、 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提出的背景

正如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10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说的“金融监管演变的历史,就是一部监管不断适应市场发展的历史.”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就是在不断解决监管问题和适应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

2007年8月次贷危机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其破坏领域很快从信用贷款市场延伸到全球的资本市场,同时由原来的金融领域扩展到全面的经济领域.这次金融风暴引起人们对金融机构监管的进一步思考,推动了监管理念从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演变,宏观审慎监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国际上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视: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对宏观审慎监管原则进行了诠释与深入研究;美国的金融改革:美联储成为超级监管者,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赋予其超越目前监管机构的权力;欧盟建立由欧洲央行支持的欧盟系统性风险委员,汇集并分析有关宏观审慎发展的全部信息.中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视:200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到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并纳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市场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比较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国际清算银行将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为应用审慎监管工具促进金融系统整体稳定的目标.它强调宏观层面的监管理念,注重整个系统的风险.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宏观审慎这一概念就已经被国际清算银行采用,国际清算银行总裁Claudio Borio首次提出了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Crockertt在一篇演讲中也曾指出:宏观审慎监管是宏观管理当局为了减少金融动荡产生的经济成本、确保金融稳定而将金融体系整体作为监管对象的监管模式.

(二)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比较

何德旭教授指出,与微观审慎监管相比,宏观审慎监管有其自身的范畴,两者在监管目标、监管对象和监管手段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Andrew Crockett简要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一是将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侧重对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失;二是强调总风险依赖于许多单个机构的共同行为.Claudio Borro对二者进行更为详细的区分:

三、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

(一)实施的必要性

尹久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质是宏观流动性管理,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提出宏观审慎监管设计思路,如资本缓冲、逆周期拨备等未体现出宏观审慎监管的“宏观流动性管理”实质.

巴曙松等从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两方面对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当前监管措施的实施忽视了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传统的监管方式中,通常以银行拥有的资产基础来确定银行流动性,然而资产比率、贷款比率难以发现流动性风险.这样就凸显了宏观审慎监管在系统性监管和流动性监管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苗永旺、王亮亮从金融创新过度、金融市场的同质性和顺周期性的扩张方面阐释了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而创新过度会加大金融业的系统风险;金融市场的同质性使得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投向相近的领域,从而不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顺周期性增强意味着波动的幅度增大,从而加剧金融体系的波动性.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

陈科武、魏昌胜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建立在现有的微观调控上,目的是限制金融活动的周期性.这一层次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第二个层次是宏观审慎监管中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要适当多样化,去除其单一性.

朱美玉从央行的职能出发,提出了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包括差异化的资本充足率、动态配置政策、流动性调节和贷款价值比率四部分.差异化的资本充足率:在8%国际认可的资本充足率基础上进行调节,经济上扬时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经济衰退时降低资本充足率,缓解经济持续下滑的恶性循环.动态配置政策:经济上升时,银行机构提高拨备水平,限制信贷资产扩张;经济下行时,银行机构降低拨备水平加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流动性调节:持续监控国的金融市场状况,关注资本流向和流量,避免整个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危机.贷款价值比率:按揭贷款规模与房产价值的比率,该比率的迅速扩大说明银行业风险普遍提高,应控制该比例以缓解过度放贷,进而避免顺周期性的扩散.

四、危机后我国央行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启示

(一)强化金融稳定职能

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各种因素的冲击对我国金融监管框架的重构和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提出了要求.金融稳定性总量指标重点在于评估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银行应加强对此指标的监测,充分发挥稳定经济的功能.IMF引入了金融稳定模型(RAM).该模型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估,其容纳以下主要内容:1.主要的风险来源,如家庭过度负债、银行资产不足等引发危机的驱动因素;2.宏观经济的严重衰退、系统重要性机构的倒闭和传导机制;3.监管和危机的管理框架、压力测试的结果.此外该模型还给出风险引发危机概率的计算以及相关风险事件发生对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影响的模拟等.

张雪兰博士运用中国1978―2009年的经济金融数据对影响中国银行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LOGIT模型分析,发现实际利率、货币变量化、资本产出比等因素对金融稳定性或者对银行业的稳定性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二)赋予银行更大的系统性风险监管职能

何德旭教授指出,在宏观审慎的监管体制下,要转变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方法和手段,扩大监管范围,尤其是要加强对大型银行的监管.

朱美玉认为,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要从国际经济指标、国内宏观指标等多个层次上建立起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三)发挥宏观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互补作用

各种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因素的冲击都对金融监管框架的重构和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仅仅采用微观审慎监管方式,而忽略对宏观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注,难以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

何德旭教授认为,应该构建一个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新金融监管框架.朱美玉认为,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负责监管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要从国际经济指标、国内宏观指标、国内区域指标等多个层次上建立起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四)发挥宏观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互补作用

各种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因素的冲击都对金融监管框架的重构和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何德旭教授认为,应该构建一个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新金融监管框架.在构建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时,应该明确宏观审慎的目标和决策框架,赋予银行更大的系统性监管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