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促进区域经济体系文献综述

点赞:5240 浏览:155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各项创新主体之间连接的纽带,大学科技园在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作用机理分析,总结分析了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科技园;区域创新体系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已经越来越依赖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高低.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远大目标,为此提出了配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以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日益在我们国家开始建设起来.

2001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为了指导和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明确指出了“十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2006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又发出《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其中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怎么写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进一步指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与形势、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相关措施.自从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首批认定22所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就一直蒸蒸日上的开展着,至2008年已发展六批共69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依托全国数百所研究型大学.

大学科技园的出现是从上世纪5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即现在的硅谷)开始的,历史不是很久.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我国的大学科技园起步就更晚了,并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l)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还不明确,如何结合地方产业建设有特色的大学科技园,推动区域创新与行业技术发展,并充分利用高校己有资源环境仍需研究,(2)国家大学科技园现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仍需完善,目前的大学科技园有政府主导型、企业组织型、高校管理型各种方式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充分发挥科技园在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企业的孵化、创新人才的引进的优势,(3)多元化投融资方式的不足,大学科技园依托于没有主要营业收入的大学,必需依靠政府资金、金融部门融资、社会融资渠道等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渠道并制定相关政策仍是问题,(4)大学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与构建创新怎么写作体系的问题,为了实现建园目标,一套与之协调的公共创新怎么写作平台与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在工商注册、法律咨询、财务怎么写作、产权交易、人才引进与高新企业创业咨询等怎么写作项目上要一应俱全,(5)大学科技园创新绩效的测度问题,建立绩效指标体系来评价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效率是前提,绩效的测度有很多种方式如:数据包络方法(DEA)、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理论等,选择一种高效的测度方法至关重要.


1.2.1国外研究综述

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的载体,自从世界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现在的硅谷)于1951年诞生以来,就被学者们广泛关注.围绕着大学科技园和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代表性的有以下这些理论.

(l)产业集群理论.20年代50世纪左右,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了工厂和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域进行集中生产、采购和经营的现象,这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并逐渐研究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认为相当成功的全球性产业正朝着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并存在着集群地域上的企业、政府、教育机构之间互动现象.2000年,伍得活德指出集群现象不仅在发达国家有,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大量存在.

(2)增长极理论.法国学者佩鲁(Perlloux)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指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会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自身成长迅速、并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此种增长极具有极化与扩散两种效应.其中极化效应是指极点能够吸引区外的资源,并迅速增强经济实力,扩散效应是指极点通过资源外流,向外输出创新成果与创新动力,因而促进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随着园区增长极的集聚,极化效应将向扩散效应转变 .

徐小钦,陶星洁,王永宁(2004)把层次分析法和动态聚类法结合起来对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价,他们共利用了31个指标对我国的2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评价分析[30l.董秋玲,都英,常玉(2006)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我国西部13家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为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了帮助.文中采用了创新主体能力、研发孵化能力、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商业化能力四个一级指标.肖健华(2005)通过人工智能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聚类方法的相结合,对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他把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描述方法,推广应用到样本数据的聚类中,形成一种新的聚类方法,并应用到国家级科技园区的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