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文献的计量与可视化识别

点赞:5983 浏览:181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选择2008―2012年CNKI数据库所收录的1475篇题名包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可视化知识图谱等文献计量方法,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作者分布、高频关 键 词 及主要研究主题结构、基金来源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直观地揭示出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产出模式.

关 键 词 :人才培养模式;文献计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81-03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提供的人力资源绝对量也因此走在了世界前列[1].同时,伴随着高校短期内规模过快扩张,也暴露出了一系列质量问题,特别是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已引起学者们的热议.本文拟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综合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可视化知识图谱等文献计量方法,就高等教育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利于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围绕研究目标,先从CNKI文献数据库中下载相关数据,然后通过数据格式转换、数据清洗等技术,建立起样本论文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先进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对论文产出的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基金分布、主题分布等作出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出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的识别和分析.因此,除了常用的execl表统计方法外,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还有词频统计、共词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方法[2].

词频统计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词出现频次多少的变化,来确定热点及其变化的趋势.将词频分析应用于文献数据库中的统计,主要可以解决“极值统计”和“数量分布统计”等类别的问题.

共词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若两个能够表达某一领域文献主题内容的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时,则表明这两个词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而且出现的频次越高就越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在对文献数据库的具体分析中,这个“词”可以是“关 键 词 ”,也可以是“作者”、“机构”等.对这些词分别进行共现统计并绘制出可视化图谱,则可以分别反映出该学科(或机构)的研究主题结构、作者合作网、机构合作网等情况.


数据可视化方法――目前,常见的可视化图形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等软件的图示功能而生成的聚类分析图、多维尺度分析图,这种图的不足是直观性不够好,而且能表现的节点数量也非常有限,往往只能包括几十个.第二种是借助Uci和Pajek等为代表的社会网分析软件生成的图,这种图的基本特点是以实心圆或方框代表节点,以线的粗细代表合作强度大小,直观性比较好.第三种是采用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软件绘制的图谱,它的突出优点是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动态变化”的一面,近年来这种图谱的比例正在增加.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来实现这个目标,可视化软件使用draw.

(二)数据采集

本文选择的是CNKI数据库.其数据采集方法是:选择2008―2012年CNKI数据库,检索篇名包含“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期刊论文,这样共得到1475篇(数据检索时间为2013年4月18日),然后将这些数据导出,经过数据格式转换等预处理后建成execl表,内容包括论文的题名、作者、机构、关 键 词 、发表期刊、发表时间、基金等信息,建立起论文样本数据库.

二、数据分析

(一)各年度发文

2008―2012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总数为1475篇(见表1).从各年度发文统计可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到了2011年已突破400篇大关,可见学界对其的关注(由于数据入库时间滞后,2012年数据未齐).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文献的计量与可视化识别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数据库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表1 2008―2012年历年论文数量分布

(二)发表期刊分布

经统计,发表论文涉及的期刊有190种,其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期刊是《教育与职业》(242篇)、《中国成人教育》(144篇).发表论文超过10篇的共有26种(见表2),这26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占了所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的73.3%.整体看,高层次的高教类专业期刊不多.

表2 发表论文10篇及以上的期刊

(三)作者发文分布

按作者发文量统计,发现共有作者2476位,署名总数为2651人次,平均每篇论文的署名为1.80人次,这说明这些论文的合著比例较高.2476位作者中只发表1篇的有2329位,发表2篇的有126位,二项合计共2455位,占了作者总数的99.2%.发表3―5篇有21位,表3列出了发表文章在3 篇及以上的作者.

表3 前21位发表文章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

由作者分布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作者5年内发表的论文在1―2篇之间,显示出作者来源比较分散,持续深入研究的不多,而且论文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0―2012年.经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发现,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大部分来自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论文的篇幅较短,发表在高教类专业期刊上的论文不多.当然,这其中也有少数例外的,如来自汕头大学的王伟廉教授就一直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2002年至今已有20多篇论文发表在比较权威的期刊上.

(四)基金来源分布

据统计共有695篇研究论文受到了各类基金的资助,约占论文总数的47.1%,其中来自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的项目约为95项,约占基金论文总数的13.7%,占全部论文总数的6.4%;其他省、厅级及校级课题约为600项,约占基金论文总数的86.3% ,占全部论文总数的40.7%.整体看,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受高层次基金资助的比例还是较小. (五)关 键 词 词频统计和论文主题分布

按关 键 词 统计,发现1475篇论文出现1838个不同的关 键 词 ,总的使用频次为4413个次.表4列出了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前38个关 键 词 .

由表4可以看出,近5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主要关 键 词 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创新”等,这些关 键 词 所反映的问题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题.如果将表4的关 键 词 稍作分类和归并,则可以发现这些关 键 词 可大致分为五组(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所涉及高校的层次及类型主要是:高职(专科)院校、地方高校和独立学院;(2)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3)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改革思路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改革等;(4)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具体途径主要是: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和教学(模式)改革等.

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些主题词之间的关系结构,下面我们还可用共词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这些主要关 键 词 绘制出知识图谱,从而进一步大致地观察近5年的研究主题结构,即主要的学术方向、学术兴趣和学术领域.具体做法是:先选择频次在2次及以上的关 键 词 ,然后计算它们中任意两个关 键 词 在所有论文中同时出现的频次,并将共现计算得到的数据用社会网络分析中常用的draw软件将其可视化,这样就得到了图1.图1中的每个顶点代表一个关 键 词 ,顶点之间的连线代表这两个词有同时出现在一篇论文中的情况(为简化图形,在图1中只将共现频次≥2的关 键 词 之间用线连接),线条粗的说明它们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的次数多,反之则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的次数少[2-3].

图1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题结构

由表4和图1,可以很明显地得知:近5年学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的辐射型结构,主要的关 键 词 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创新”、“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高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等,但具体涉及的院校类型、专业类型、课程类型、人才类型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多样,这也说明了该研究主题所涉及研究人员和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立体性.

本文通过词频统计、共现计算和可视化知识图谱等文献计量手段,得到了一些比较直观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从论文的期刊分布看:期刊来源非常广泛,由此也导致论文发表相对分散,专业的高教类期刊比例偏低.

2.从作者的发文看:作者来源很广泛,1475篇论文涉及作者2476位,其中发文1篇的达2329位.发文的篇幅普遍较短,意味着持续深入研究的作者还是不多.

3.从基金分布看:1475篇核心期刊论文中有695篇受到基金资助,约占论文总数的47%,但课题层次普遍不高.

4.从研究主题及关 键 词 共现图谱看,人才培养模

式研究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特征:即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所涉及高校的层次及类型主要是“高职(专科)院校、地方高校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改革思路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途径主要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