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

点赞:4775 浏览:116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81篇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论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研究力度仍需加大;(2)研究来源较广、较为分散,且有基金资助的研究较少;(3)研究方式以独著为主,合作研究有待加强;(4)未来研究应注重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定义、机制、干预对策等的研究.

关 键 词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文献计量分析

我国城镇化政策的推广使得许多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作,大多数的家庭都属于“家庭化”的流动,即孩子随着父母一起转移到城市学习和生活,这些孩子就是我们所说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基数大、增长快,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所以,流动儿童能否很好的适应环境,融入社会并且健康的发展,这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社会适应指一个人的发展是否符合社会评价所认同的方向,它是一种在长期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并且影响着个体面对压力的感受和理解,决定个体采取应对社会的策略的能力[1].对流动儿童这一独特人群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它有助于揭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环境变化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2].所以,通过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可以促进流动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健康的成长.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选择篇名/关 键 词 /摘 要 为检索项,时间不限.以流动儿童作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时发现有6606篇文献,而在结果中以流动儿童和社会适应作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时发现有95篇文献,之后对检索到的所有文献摘 要 进行人工查阅,剔除报纸及会议性文献,得到最后需要分析的文献81篇,占总数的1.23%.

1.2 分析类目

在参考有代表性的文章[3]后,确定篇名、发表时间、研究力量、合作方式、研究内容和项目资助等几项分析单元.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采用指标主要是百分比、频次等.

2.结果

2.1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文献发表年代分析

从表一可以看出,2003年有关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论文仅有1篇,占总文献量的1.2%;2004年没有文献;2005-2013年间除2012年的文献有略微跌落为12篇(14.8%)外,其他都是按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2014年目前查到的文献有3篇(3.7%),后续可能还会有相关的文献发表,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2 文献来源与基金支持分析

关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来源较广,且较为分散.其中,在华东理工大学(3篇)、西南大学(3篇)、华中科技大学(3篇)、首都师范大学(2篇)、华中农业大学(2篇)、心理科学(2篇)、中国学校卫生(2篇)、广西师范大学(2篇)、西北师范大学(2篇)、华东师范大学(2篇)、少年儿童研究(2篇)、林区教学(2篇)等杂志上共发表35篇,占43.2%.另外,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共46篇,占56.8%.

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往往反映人们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同时也代表一个研究领域内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4].本次研究的81篇论文中,有资金资助的为14篇,占总量的17.3%.属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有8篇,占9.9%;另有市级(4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1篇)、省级(1篇).而非基金资助的文献有67篇,高达82.7%(如表二).


2.3 研究方式分析

在所有有关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文献中,独著论文的有62篇,占总量的76.5%.合著论文有19篇,占总量的23.5%(见表三).在合著论文中,2人合著的论文占14.8%,3人合著的论文占5.0%,4人合著论文占3.7%.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有关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仍以独著为主,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

2.4 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分析

国内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华东理工大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以文献所有作者的单位为准,对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共有36篇,占44.4%.其中,华东理工大学8篇,西南大学5篇,浙江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各4篇,福建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各3篇,西北师范大、上海师范大学以及苏州大学各2篇.

3.讨论

3.1 明确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定义

虽然过去国内学者开展了许多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然而研究者对如何评估流动儿童在新的城市环境中的社会适应状况并未达成共识.所以,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或概念来指称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概念性的差异也导致了操作性定义的巨大分歧.例如,国内某项[5]研究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包括价值观、学习适应、社会和生活适应三方面,而另有学者[6]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包括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明确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提出一个较为统一的关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框架.

3.2 加深对社会适应机制的研究

目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还仅局限在对适应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关于适应机制的深层次研究比较缺乏.日后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环境变化对适应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方面环境变化的影响途径,加快理论建设的步伐.当今影响深远的生态系统理论,注重生态环境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机制,这对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机制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3.3 加大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力度

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有利于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且能促进其更为健康的发展.然而,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看出,一方面,我国目前对流动儿童的研究有6606篇文献,而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只有81篇文献,虽然近几年对其的研究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但却仅占总数的1.23%.可见,学者们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尚很缺乏.另一方面,从基金资助的数据来看,国家及学者们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关注较少.因此,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应加大力度,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 而且,社会适应即是一个多维的状态,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现有的研究基本都是对流动儿童适应状态的考察,属于结果取向的研究,即通过某个时点的一次测量来评定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这种横断研究的缺陷是,无法认识个体的适应问题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追踪研究能看到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特别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早期影响的作用、个案研究等,采用追踪研究可以使我们更为了解流动儿童发展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然而,目前仅有1篇国内学者曾守锤[7]关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追踪研究,所以以后可以多开展与此类似的研究,加深我们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认识.

此外,对于流动儿童任何问题的关注,目的都是为了找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适当办法,社会适应的研究也不例外.对于那些适应状况较差的儿童,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这方面的干预对策及实践应用研究非常少,因而也是未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3.4 加强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集体合作

文献分析结果发现,目前国内对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形式以独著为主.然而,合作论文是对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所产生研究成果的理性分析和总结,发表的合作论文数量是评价群体交流与合作活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8].加强对不同单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交流研究成果、提升论文的质量,从而促进研究发展水平的提高.

3.5 拓宽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阵地

以往的研究多为关注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流动儿童,而对中西部地区的流动儿童关注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将中西部地区的流动儿童的城市生活适应性做对比研究.

而且,目前对于残缺家庭的流动儿童和完整家庭的流动儿童,独生子女家庭流动儿童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适应性方面的对比研究一直都处于空白领域,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生活适应性的影响程度.

此外,从迁移特征来划分,流动儿童可以分为跨省流动、省内跨县流动和县内流动三种类型,这三种迁移类型对流动儿童的生活适应性是否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