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程中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码间串扰其判断

点赞:7674 浏览:24219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通信原理课程中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码间串扰及其判断方法.

【关 键 词 】码间串扰(ISI) 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奈奎斯特带宽B 无ISI的最高码率RBmax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72-01

在高职通信原理课程中,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码间串扰及其判断是高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主要介绍间串扰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传输特性判断方法.


一、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码间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简称ISI)是由于系统传输总特性不理想,导致前后码元的波形畸变、展宽,并使前面波形出现很长的拖尾,蔓延到当前码元的抽样时刻上,从而对当前码元的判决造成干扰.原因是系统传输总特性H(ω)(包括收、发滤波器和信道的特性)不理想,导致码元的波形畸变、展宽和拖尾.

在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就推导出了著名的奈氏准则.他给出了在检测定的理想条件下,为了避免码间串扰,码元的传输速率的上限值.奈奎斯特给出的无ISI的基带传输特性的条件是:

1.时域条件

只要基带传输系统的冲激响应波形h(t)仅在本码元的抽样时刻上有最大值,并在其他码元的抽样时刻上均为0,则可消除码间串扰.即:

从以上分析中可看出,采用方法1能简明快捷地判断实际系统能否实现无ISI的基带数据传输,比教材上普遍采用的方法2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