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80后遭遇80后

点赞:3879 浏览:141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王蒙解释,抄袭和入作协是两回事.首先必须指出,这小伙子不仅抄袭了,而且拒不认错.其次,这么多人把焦点对准这个问题,就说明它可能不是两码事.克林顿还认为他和莱温斯基的事跟他当美国总统是两码事呢,可美国人不同意,在他检讨之后才放过他.

作 者

2006年3月,白烨在自己的博客上发文指出:“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是文学的“票友”写作,进入了市场但尚未进入文坛.文章婉转批评韩寒的作品“越来越和文学没有关系”.韩寒回应《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历史上骂功一流的阮籍,也不过把人比作裤裆里的虱子(《大人先生传》),基本还属于文骂,韩寒则直指裤裆里的器具,属于返朴归真,土法取胜了.比韩寒骂得更出花的大有人在,但以作家身份如此公开叫骂的,韩寒还是第一人.仅此一点,韩寒就可以不朽了,其“骂名”将比他的“纯文学”更长久、更有生命力.韩寒的战法,有点类似于式爆炸,首先要舍得自己.我不是韩寒的粉丝,但还比较喜欢韩寒,至少从形象上来说,干干净净的一个男孩.而一切健康干净的东西,我都是喜欢的.但是那场恶骂之后,再看韩寒,我的感觉有些变样了.

之所以发出如此恶声――韩寒后来承认――是为了缓解赛车前的紧张.这多少可以解释韩寒的邪火是怎么来的了,人在一种非正常状态下不要说骂人,就是杀了人,都可以做无罪辩护.韩寒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是为了掩饰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其过激反应恰恰是某种失落情绪的反弹.他对于车坛的渲染,也许同样是为了转移在文坛的失落.在普通人看来,韩寒依然够耀眼,但不要忘记,他曾经更耀眼.失落不是取决于绝对高度,而是取决于落差.这是所有绚烂之极的人必有一天要面对的残酷.

这场文坛论战体现出来的新特点是以网络为战场,以肆无忌惮为特征.因为这是新事物,亘古未有,所以,中国文人还没有应对的经验,尽管他们已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战后,网上有人总结战争启示录:千万别惹80后.没有自嘲精神,千万别和80后论战;教养太好,千万别和80后论战.一句话,不是80后,别和80后论战!纸上媒体也报道了这件事,有人语重心长地说,千万不要得罪年轻人.看来,白烨的遭遇让“非80后”都心有余悸啊.这话用老百姓的话来解释就是:“对生瓜蛋子最没辙,他没深没浅,不知轻重,可能还不当回事的,就把人捅死了,你说你怕不怕?”王朔说,“我是流氓我怕谁”,那是替流氓说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谁是流氓我怕谁”,才是无可奈何的真理.

“80后”一时似乎成为一个噤若寒蝉的批评话题,韩寒“杀一儆百”的目的算是达到了.“杀一儆百”,这个词用得何等张狂,希望韩寒年老时不会为此而感到害臊.

2006年5月,郭敬明抄袭案终于有了结果,法院判决郭敬明经济赔偿并道歉.郭敬明做了经济赔偿,但拒不道歉.这充分说明,他不仅无视了文学的尊严,而且无视了法律的尊严.他不仅作为一个作家的品格有问题,而且作为一个人的品格都是有问题的.

2007年9月,经著名作家王蒙力荐,著名的“抄级男生”郭敬明被作家协会正式接收为会员.匪夷所思的是,居然还是破格.这是否暗示着:抄袭并拒不认错者可以破格入会呢?似乎像“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一个翻版了.郭敬明不仅剽窃,而且拒不道歉;不仅拒不道歉,而且把自己的剽窃作品作为“代表作”填写在作协申请表格上.有了这许多条件,郭敬明便能破格加入作协.您以为会随便给什么人破格吗?

网上说,这是继招安“80后”作家韩寒失败之后的又一“壮举”.有人为什么如此卖力地招安“80后”呢?也许急于显示自己的年轻化,也许急于显示自己的包容.还有一个也许,就是要向年轻人示好.因为白韩之争已经给出一个教训:千万不要得罪年轻人.在年轻人骂将过来之前,先去示好,岂不争取了主动?这就叫识时务.

郭敬明进入作协,当然把粉丝们关注的目光也带了进来,这至少可以使作协粉丝的平均年龄降低二十岁,这还不算年轻化?以后如果组织“抄级男生”、“剽窃大赛”之类的活动,不愁没人追捧了.郭敬明入会,既使此处补充了新鲜血液,又使年轻或不年轻的文抄公们在组织内有了一个“形象大使”,这还不算包容吗?

一个协会是否如此需要郭敬明,那是协会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的,我们不知道,但人之为人的基本道理,我们还是懂的.再怎么开明、包容、与时俱进,也不能跌破做人底线和行业道德吧?一个抄袭又拒不认错的人,无论如何不能成为作家行业里的新宠.无论他是几零后.

鲁迅对于看客现象有着敏锐的警觉和深刻的认识,将其视为国民劣根性之一,深恶痛绝.鲁迅的时代还没有所谓粉丝,粉丝作为看客的一个变种,是近几年才大面积出现的.网络使粉丝的迅速集结成为可能,在许多吸引眼球的事件中,粉丝发挥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有时甚至树欲静而风不止,使当事人都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

在白韩之争中,如果不是粉丝们的群情激昂,韩寒不会那么冲动到底.正是由于粉丝们的鼓励,韩寒才得到自我肯定,变得更酷更猛,甚至找到了英雄般的感觉.社会的中坚毕竟大部分是中年人,社会的话语权毕竟大部分掌握在中年人手里,所以,他们尽可以从容舒徐地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行使自己的权力,他们不必跟年轻人急.年轻人压抑着,已经很久了,等待爆发,等待革命,等待拿到自己的话语权,把稳泰的中年人从椅子上掀下来,让他们跌掉眼镜来认识自己.机会终于来了,韩寒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在点燃一根导火索.韩寒所引起的,是年轻查重复率的集体(当然,不是指肢体上的),网络为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提供了有利的庇护――网络上,几乎说什么都不需要负责任.这跟红卫兵运动极其相似,当年红卫兵也是突然之间发现,那些俨然地管教着自己的大人原来是可以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而又不需要负任何责任的,于是,砸烂一切才开始了.为所欲为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年轻人当然渴望闹一闹的,哪吒闹海,孙悟空大闹天宫,皆如此,不闹怎么成长啊?


部分“80后”作家的委屈、压抑和焦灼可以理解,但是,难道这些“80后”作家愿意以谩骂的方式走向文坛、走进文学史吗?这恰恰证明了白烨的判断:“80后”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韩寒骂过之后,对于“80后”的评价和认识又有多少改善呢?

如果说在白韩之争中,韩寒粉丝们的冲动还多少有些在理的话,郭敬明抄袭案中,粉丝们的冲动则完全不可理喻了.在法院已经作出明确判决,是非已经非常清楚的情况下,粉丝们依然如此“挺郭”:

“逆风的地方更适合飞翔.”

“就算他是抄袭的,我也一样喜欢他.”

“小四哥哥,这个世界没有对错,坚持自己的那个‘我’.”

“抄了,我依然爱你!”

抄袭案后,“四迷”和“反四”就郭小四的“英雄形象”在博客上激辩,认为郭是英雄和文贼的比例是四比三,超过三成的参与者认为郭敬明在他们心目中的文学地位反而上升了.这可是因为抄袭而导致的文学地位的上升呀.

郭敬明只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并没有多么强劲的内心力量,甚至不能主宰自己,你可以从他面对记者的一些表现中,看出他的犹疑和孱弱.一开始,郭敬明也没有顽抗到底的决心.5月22日,“抄袭案”终审宣判.5月29日,记者联系到郭敬明,“那头郭敬明声音听上去没什么精神”,他向记者表示,下一步怎么做,究竟什么时候道歉,“都还没有想好”.郭敬明的经纪人表示,律师正在“根据判决结果商量方案”.6月6日,生日前一天,郭敬明在博客上悍然宣称,会执行法院判决的赔偿和停止销售《梦里花落知多少》,但“不会道歉”.作为该案的第二被告,出版社方面也告诉记者,出版社的基本态度和郭敬明保持一致.可见,不道歉,那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

从“没有想好”到决定不道歉的那几天,对于郭敬明至关重要,这种重要已经超越了对于郭敬明个体的意义.而在这几天里,外在的力量对郭敬明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一股合力,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着郭敬明不道歉.有这样的粉丝,有这样的高参,郭敬明如果道歉,反倒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比郭敬明的不道歉这一行为本身更可怕的,就是这股合力,这只看不见的手.

当非80后遭遇80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协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理性与良知在几天的较量中败下来了,如果郭敬明曾经痛苦地反思过什么,这时候也可以轻松打住了,就像面对一道数学难题,你正在苦解,别人已经为你做出答案了,你只需要跳起来,喊一声“太好了”就可以了.就这样,化腐朽为神奇,化沮丧为得意,化羞耻为荣耀,郭敬明成功地突围了.同时,也与一种东西擦肩而过了.当所有的人都说皇帝穿着衣服时,皇帝自己也无法不相信自己穿着衣服了.郭敬明更有理由相信,自己败诉的原因是“没有在官司上浪费任何精力”;更有理由坚持,仅仅是创作时“受了一些影响”而已,并用“一不小心”来消解抄袭的本质;更有理由宣称,“我对自己不认同的事情,哪怕世人全相信,我依然不会苟同”.“不会迫于压力放弃原则、放弃曾经创作时的辛苦,放弃所有依然喜欢我的文字的人的希望”.(很煽情,听起来颇有威武不能屈的悲壮,只是,他的原则是什么呢?将抄袭进行到底?)最后,郭敬明也更有理由感激一些人,“在现在或者曾经我最沮丧的时候,没有放弃我”.

可是,我们呢?没有人为我们着想,我们只有自己去寻找答案了.我们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相信一个孩子的无赖了,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相信,更无赖的还不是这个孩子.这就是我们的答案,至少,是我们自己思考的结果.

有那么多人宠着他,为他的丢脸而安慰他,郭敬明还需要认什么错呢?郭敬明没有一个认识到错之为错的机会了,更没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了.我们为他遗憾.但郭敬明很牛气地说:“这件事情总会消失等我的新书照样卖,照样签很高的版税.”这是自然的,厚颜的通行证已经发挥作用了嘛.既无罪感又无耻感的人总是活得洋洋自得的.郭敬明说,“那些讨厌我的人的想法对我来说完全不重要”.可是,冒昧问一句:你讨厌自己吗?你会永远不讨厌自己吗?

就算逃脱了耻感和罪感,还有一个问题也是郭敬明必须面对的:剽窃不仅是一个道德低下的证明,而且是一个能力低下的证明.后者更有损于郭敬明的颜面、自信和骄傲.

郭敬明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做了丢人的事一定不要感到丢人,只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它就真的会变成一种光荣,因为,世界是意志的表象.坚持到底就是英雄.

对古往今来不为自己的过错道歉的人,令更多的人愤怒.但是,联系到郭敬明事件,还愤怒什么呢?难怪很多人不道歉,原来不道歉有这般好处,原来喜欢不道歉的大有人在呀.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当无耻逆流成河时,悲伤才真正逆流成河.

郭敬明不道歉,还需要暧昧地以读者会做出判断为自己开脱.可粉丝们比郭敬明坦白得多了:首先,承认“抄了”;其次,表示“依然爱你”.

“抄了,我依然爱你”,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这是一种不顾一切的反叛,因为青春期的必然,因为被教导得太多,所以会追捧反道德英雄,以有机会反对成人的意志为荣.这更是一种典型的粉丝心理,以前叫偶像心理.偶像心理就是偶像做什么都是对的,如果有错,那也是别人的错.那意味着,一个人一旦被视为偶像,就可以在信众心目中享有道德甚至法律方面的一切豁免权.这种偶像运动,中国也不是没有过的.偶像心理是以放弃自己的理性和判断为代价的.偶像运动实际上就是盲众的运动,而盲众的力量历来是可怕的.当粉丝们盲目地怂恿着郭敬明不道歉时,实际上是在使自己沦为什么呢?这种狂热不仅是不理性的,而且是不智性的.所以,有人说,偶像不负责任的恶劣行为不仅败坏了自己的名声,还拉自己的“粉丝”殉葬.为成就一个偶像,牺牲了这么多粉丝,真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味.

陈村说,“郭敬明做了不对的事情,理应遭到读者的唾弃.但是,这事不该由我们来管.谁该管?他爸该管,写他书的读者也该管.如果他抄袭了,读者拒绝写他的书,谁写谁耻辱,这种抵制才是真正有用的”.可是,郭敬明的读者几乎都是他的粉丝,他们怎么会抵制呢?他们甚至更“铁杆”了,所以,郭敬明注定畅行无阻.偶像作家的好处,就是“怎么写都有人看”.粉丝们说,“抄怎么了,抄得畅销就是本事.”“抄也能卖得这么好,你能吗?”抄袭也有市场,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粉丝呀.有鼓励不道歉的粉丝,就有坚持不道歉的郭敬明,所以,粉丝更需要觉醒.

粉丝运动以低龄化为特征,粉丝们理性尚未成熟,当然也不可能做出成熟的判断.对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来说,十八岁意味着成年吗?值得探讨.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无非就是说,艰难的生活环境会让人更早成熟.可是,这一代的生活环境太好了,是否会导致晚熟呢?

这首先是为自己负责的问题.年轻人会不再年轻,未来社会是他们的,当他们成为社会中坚时,如果依然秉持这样的价值观,社会将是什么样子?他们又将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只能冀望于他们的成长了.成长的路还有多远呢?路的尽头又是什么?

为什么那么多大人不鼓励孩子看的书或影视动画却会那么吸引他们呢?这说明出版制作商更了解孩子、贴近孩子吗?这个问题曾经让我非常迷惑.无疑,出版制作商更了解孩子的兴趣,他们顺应了这一点.但是,成长的过程中,除了顺应的、感兴趣的,孩子显然还需要一些相逆的、不感兴趣的东西,后者可能比前者更有价值.这一点,要等到孩子变为成人后才会同意.

不必太忧虑,每一代年轻人都曾经让大人很忧虑,但人类并没有一代更比一代坏.文化也是一样,可能我们目前正在经历一个滑坡,但滑到底部,自然会上升.不必担心娱乐至死,因为不可能娱乐至死,有一天会厌倦的;不必担心叛逆,因为没有人可以叛逆到底,有一天会内心发现的.《发条橙》中,小亚力克斯们整天想着怎样作恶,政府施行了一种特殊的惩罚,让他们每天看暴力画面――他们曾经乐此不疲的事情,终于有一天,他们一看见这些东西就恶心、呕吐,于是,人性开始上升.青春之所以残酷,是因为盲目、躁动,是因为能量无处发泄,但青春必然会成为过去,曾经狂热的东西,有一天必然会冷却.孙悟空叛逆完了,就取经去了,孩子们也会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人生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一样都躲不过.

郭敬明抄袭有功、不道歉有理这件事,体现的并不仅仅是郭敬明的问题、粉丝的问题,还有成人社会的问题.说“教育有责,社会有责”是概括的,具体而言,这件事情中涉及的成年人,难道不需要反思吗?他们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真明事理?正如网上有人指出的,郭敬明道歉将扯断利益的链条.道歉不仅仅是一个面子的问题,还关系到一个由谎言编织成的巨大的利益链,一旦郭敬明承认了谎言,利益链就要断裂.所以,为了利益,有些成人做出了对孩子、对社会完全不负责任的选择.如果郭敬明的不道歉将危机转化为很酷的英雄行为,为的是维护个人声誉、写作生涯、市场前景,那么,利益链的另外环节为的则仅仅是自己大肆炒作、弄虚作检测推出的明星作家的市场效益不至于断送.惟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商女”连“亡国恨”都不在乎,还能指望商人为社会理性和道义付出什么吗?正如张悦然所说,郭敬明所持的“可以赔钱但决不道歉”的思维方式是文学被商业化操纵形成的必然恶果.

郭敬明事件是在挑战一个社会的理性和良知,影响极为恶劣.社会舆论对此却那么无能为力,令人黯然和无奈.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著名的作家们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跃而成为郭敬明粉丝团的龙头.力挺郭敬明加入作协,相当于成年版、体制版的“抄了,我依然爱你!”即便郭敬明抄袭可以原谅,拒不道歉却是绝对不能原谅的.无论如何辩解,成人的举动都包含着对这件事情的表态,至少表明,一些人不在意郭敬明拒不道歉的死硬姿态,也不在意这件事情的恶劣影响.作协将“80后”纳入,是件好事;但将剽窃并拒绝认错的勇士纳入,则显然应另当别论了.客观上,这对郭敬明的错误是一个鼓励.当郭敬明下次得意地宣称“我的新书照样卖,照样签很高的版税”时,可以再加上一句了:“作协照样入,而且还破格.”事实上,郭敬明已经说了:“加入作协是件好事情,至少代表一种认可.”郭敬明所说的认可是指什么呢?不排除对其错误的认可,而郭敬明更看重的,就是这一认可,因为这相当于一个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粉丝们叛逆、青春期,我们的一些德高望重的人难道也叛逆,也青春期吗?

郭敬明称,加入作协并不是他的主动愿望,××文艺出版社问到我是否想加入,我也觉得可以,就同意了.王蒙说:“是评论家陈晓明和郭敬明的出版人找到我,说郭敬明的一些作品很有影响力,希望我做推荐人.我翻了郭敬明的书,感觉适合年轻人阅读,就做了推荐”.

难怪网上有人认为:出版人才是这幕好戏的策划人和编导.出版人是这出好戏的最大受益者.郭敬明加入作协,他和出版人名利双收.

显然,郭敬明加入作协,是得到了王蒙的强力推荐.什么东西一跟强力有关,就会格外厉害,所以,去污剂、不干胶等等,人们都愿意选择强力的.为郭敬明操办此事的人找到王蒙,是同样聪明的一个选择.

我可以算王蒙的粉丝了,他的书我看了不少,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王蒙的夫人写王蒙的那本书,书里写到王蒙孩子气的地方,我都觉得很可爱.王蒙的确有着非常可爱的小孩儿脾气,作为某种特定情绪的反弹,有时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来,比如,十几年前,突然拍了拍王朔的脑袋;这次,又突然拍了拍郭敬明的脑袋.人老了难免要耍点小孩儿脾气,比如,跟孙子争一口吃的什么的.不是真为这一口吃的,而是为了证明一下,即便我老爷子跟小孩儿一样耍耍赖,你们做子女的也得顺着我.

王蒙表示,作协的入会章程里没有规定,以前有过不良记录的人就不能入作协.但需要看你的“不良记录”是什么事儿.将别人的文字当自己的文字,并拿这种偷来的文字入专事文字写作的协会,这就不好说了吧.

王蒙解释,抄袭和入作协是两回事.首先必须指出,这小伙子不仅抄袭了,而且拒不认错.其次,这么多人把焦点对准这个问题,就说明它可能不是两码事.克林顿还认为他和莱温斯基的事跟他当美国总统是两码事呢,可美国人不同意,在他检讨之后才放过他.

在发现王蒙有着可爱的小孩儿脾气的同时,我也发现,王朔老了.王朔拒绝新书发布会与郭敬明同台.王朔说:“郭敬明不道歉我抽他.”王朔还说,“你们粉丝如果真爱护郭敬明,就应该支持郭敬明道歉,郭敬明道歉完了,我当你粉丝行不行?”王朔真老了,他怎么这么传统这么老掉牙呀?当然,跟郭敬明及其各路粉丝相比,或许许多人都太苍老了,守着做人的底线不放,多累多迂腐啊,做不做人有什么关系嘛.

还是陈村比较善于做总结:现在看,他不道歉是对的.因为环境本身就“不对”,就在拼命鼓励他不道歉.

随着鼓励的升级,郭敬明的不道歉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是,正如网上有人指出的:“郭的不道歉实际上是在以他的行为颠覆着一个传统的道德标准,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不要以为传统就是落伍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种传统的羽翼下安全地生存着,从这个角度看,对郭敬明的抨击有同仇敌忾的必要,那不是对一个无理者的损毁,更大意义上是我们的自卫.”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