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案风波

点赞:14022 浏览:654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日,哈佛大学爆出一桩学术诚信丑闻.在该校的一门春季课程中,近一半上课学生涉嫌期末考试

对美国来说,哈佛无小事.近日,哈佛大学发表声明称,在该校的一门春季课程的开卷考试中出现答案雷同现象,近一半上课学生涉嫌期末考试,学校对此将展开调查.这一惊人的消息瞬间传播开来,很快就成为网上热议的一个全国性事件.

哈佛案风波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25名学生

开学伊始,哈佛大学本科教务主任杰·哈里斯向全体学生致信称,哈佛大学管理委员会正对一门春季课程进行调查,超过125名学生涉嫌在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中结组合作与共享答案.

与此同时,哈佛大学发布公告确认该项学术事故,但校方拒绝透露相关课程名称与学生情况,称“联邦隐私权法禁止学校公布相关学生姓名”.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接受学校报纸 《哈佛大学报》(Harvard Gazette)采访时表示:“如果指控被证实,这些行为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是对哈佛治学中所倚赖的信任原则的背叛.我们必须经由一个慎重的过程公正地处理这件事情.”

杰·哈里斯表示,此次案件规模堪称“前所未闻”.学校声明中援引文理学院院长迈克·史密斯的说法,表示“学术诚信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哈佛对学术诚信十分重视,不能也不会容忍学术不端行为”.校长德鲁·福斯特亦称:“此次指控涉及广泛,表示我们仍需努力确保哈佛的每一名学生都理解并恪守哈佛大学学术圈的根本价值规范.”

哈佛大学的一份校报《哈佛红得发紫》(The Harvard Crimson)最终披露了相关的细节.据悉,该课程为《政府管理1310:美国国会概论》,是今年春季课程,注册学生一共279名,授课教师为助理教授马修·派拉特.

《美国国会概论》的课程助教在5月对期末试卷进行评分时发现其中有10~20份出现雷同,马修·派拉特因此上报至哈佛大学管理委员会.随后,哈佛大学管理委员会展开调查,核查了该课程所有学生的试卷,发现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存在“抄袭答案与不正当合作行为”.

该课程为本科生课程,每周3次,包含研究生助教进行辅导的10次课后讨论会.根据课程大纲,《美国国会概论》课程的期末成绩由4次课后开卷考试成绩组成,平均每次考试占25%.最后的期末考试一共包含3道组合简答题,一道附加简答题与一道论述题.该门课程的考试协议显示,“考试完全开放,可参考书、笔记、网络等等,但仍须遵守闭卷考试规章,尤其是,考生不能与其他同学包括辅导教师、助教、写作中心等进行讨论.”

据学校称,管理委员会已经与所有涉案学生及其家长取得联系,并正对这些学生进行问询与调查.此次学术不端事件所涉及的学生将面临的处分包括但不限于停学一年,其中,选择该课程的部分同学业已毕业,学校则不排除考虑收回其学位证书.

学校表示处理结果将在11月公布,在处理过程中,管理委员会不会透露相关细节.杰·哈里斯则在致信中要求,“这类事件已经拉响警告,新的学术诚信观,必须在全校范围内,在教师、学生与管理者中进行讨论”.

学生对课程感到不满

《哈佛红得发紫》称,在哈佛大学的学生评课系统QGuide发布的评估数据上,学生对《美国国会概论》这一课程的打分为2.54,其中满分为5分,而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平均分数为3.91.


在该评估系统的论坛中,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难度以及教师的教授方法提出质疑.有同学指出,课程组织得很差,但考试题却相当的难, 他们对有的试题甚至根本不理解.还有同学称在考试前数小时与15名同学一起在教师休息室企图完成试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通宵未眠,但我们没有人可以弄懂其中一整道题 (占20%的比重)究竟在问什么,最夸张的是,其中有一个问题,针对一个从没有在我们的阅读材料中或在课堂上被准确定义的术语,我们只能求助助教给出一个定义来回答问题”,“期末考试绝对荒谬,完全与课程涉及教材不符”.还有学生抱怨,该课程教授在5月3日、考试截止前的当天早上,因为有事而取消答疑时间,提前下班.

也有同学在留言中表示:“我选了这门课程,我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在期末考试中,它相对简单很多,不仅如此,派拉特教授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试卷.”

学生们认为共享课堂笔记、讨论会笔记与阅读材料是被允许的.一位面临指控的学生辩解:“我只是和人共享了笔记,然后就被卷入其中,班上每个人都分享了笔记,出现相似的答案并不奇怪.”一名于5月毕业的涉案学生称,“他们正毁掉学生的未来,如果收回我的学位证书,那我肯定丢了现在的工作”.

近年来,各个高校学术诚信问题层出不穷,包括考试、论文抄袭等.据英国 《星期日独立报》报道,英国过去3年里全国80所大学共4.5万多名大学生“学术”被发现.此次事件由于发生在美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哈佛的内部,自然引发了美国教育家与美国社会的深刻反思.但整体而言,哈佛以及教育界的人士都没有仅仅将视角局限于本身,而是以更宽广的视野,在更深层次上探讨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

新时代有无新的学术规范标准

美国作家大卫·卡勒汉(Did Callahan)在《的文化》一书中曾提出文化的概念,并指称,在美国社会已经形成为了追求成功而不在乎手段的社会风气.如今,这股风气遍及全球.现代科技也为此提供了便利,作为一个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共享信息与知识.杰·哈里斯在评价事件时表示,“科技手段在这起事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使共享更加简便,也使人们对此的态度更为随意了.”

在广受文化困扰的高校校园中,应对措施也日趋严厉.

美国斯坦福大学即制定“荣誉行为准则”,明确规定学生“在考试中不得给予或获取帮助,不得在作业中、呈交的报告中或者任何教师打分的工作中接受任何的未经允许的帮助”.初次违反荣誉行为准则的学生将面临停学四分之一学年和40个小时的社区怎么写作的处罚;对于无可挽救的行为,学校给予开除的处分.这些处罚需经过包括4名学生、1名教师和1名行政人员在内的6人陪审团的听证.在美国,已约有100所以上的学校制定有“荣誉行为准则”.

针对此次事件,有学生在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说明后认为,该课程任课教师对考试的要求不够明晰.虽然不允许学生彼此讨论,但如果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本、课堂笔记以及网络资源来完成”,这与和同学讨论有何不同?况且借助这些资源后出现雷同现象的可能也并非没有,但在此情况下被视为,对学生来说是否又不公平?

而引发争议较多,也令学者感到忧虑的问题在于,很多受访学生认为,像这类公开的开卷考试出现雷同,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毕竟使用的材料相同——比如老师所提供的答案.

在网络化时代,知识不再专属于知识分子或专家学者,而是愈加走向大众,很多人都有过从网上下载各种知识、资料的经历——在一些学生看来,这不是抄袭或者剽窃.

事实上,各种学术规范手册都会讲到,在讨论何为抄袭与剽窃时,诸如“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这类常识是可以被当做公海一样的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既无需引号,也无须标示注解与出处,即便雷同也不会被视为不规范.那么,在今天知识大爆炸时代,越来越多的知识点会进入类似的“公海”,成为共享的知识,那么这类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会不会扩大?这应该成为人们探讨的一个话题.

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新时代有无可能出现新的标准?类似哈佛这种开卷考试中的雷同试卷问题能否为新时代的规范所接受呢?也有待人们去作进一步的思考.

同时,这一案件也在哈佛引发了关于一场关于学术诚信的讨论.在一封邮件中,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主管迈克尔·史密要求教员向学生阐明自测相关规定,“培养诚信文化”.这一讨论,包括学术诚信为什么对知识探求重要等话题.学院考虑就如何判定学术诚信制定规程.在哈佛大学其他一些学院,类似规程包括设定诚信标准,要求学生在作业上签名,以承诺遵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