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学术界的权势主义

点赞:27533 浏览:1290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几年来,媒体上爆出各种各样学术查重事件.之所以发生这类学术现象,除了当事人个人的主观原因外,其社会根源是基于当前学术管理体制弊端而形成的权力拜物教.学术界的“权势主义”是造成学术腐败的一个根源.

“权力学术”是权力拜物教在学术中的恶果

在市场经济和政治不发达的状态下,“金钱拜物教”和“权力拜物教”已成为当前社会中“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其中,“权力拜物教”的影响往往更触目惊心,因为它的触角几乎是无所不至的.比如说,在一向被人们视为“圣洁之地”的学术领域,“权力拜物教”也越来越横行无忌了.就许多现象来看,“权力拜物教”在学术领域中的恶果,我们可以用“权力学术”这个概念来加以概括.

之所以把当前这类学术现象的性质归咎于权力拜物教在学术活动中的恶果――“权力学术”的作用,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于一些学术查重事件,是有某种权力的要素在里面起主导作用的.一般来说,发生这一类的事情,首先是学术活动主体的品质决定的,比如说,“学术抄袭”事件之所以能够发生,取决于这个学术行为当事人个人的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也就是说,造成这样的错误,是怪不得别人的.但是,从许多事件本身来看,这一类学术现象发生的原因又不是那么简单,比如有些师生联名发表的抄袭之作,而且由于其中“师”的名望使文章能够刊登在“重要学术刊物”上,这就可以让人明白,它并不是某个学生单纯的个人行为,特别是再看看“师生联名”中“师”的身份,往往是具有某种显赫头衔的人物,诸如“校长”、“院长”、“委员”、“院士”、“博导”,等等,人们就更不能不深思了.很显然,这些头衔本身是含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权力因素的,正是因为有这些权力因素参与其中,就使联名发表的文章具有了更高的“学术水平”.所以,就“权力因素参与其中”而形成的这类学术丑闻而言,从本质上看,它们应该定名为“学术腐败”,而作为“权力学术”表现形式的“学术腐败”,它的灵魂则是在我国目前学术界横行一时的权力拜物教.

何谓权力拜物教这就是社会生活中权力异化的结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它与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中,所剖析的商品拜物教(也即货币拜物教)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在商品拜物教还是在权力拜物教中,都是处处充满了对人的价值的贬低和对人的尊严的蔑视.马克思认为,拜物教意识的这个实质及其影响,不仅反映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而且也反映在整个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事实说明,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在存在着阶级的社会中,即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拜物教意识仍然有着深刻的基础和极为广泛的影响.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当前的学术界状况,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即权力拜物教及其表现形式“权力学术”,已经成为某些部门对学术活动的管理模式,而对于另外一些所谓的“学者”来说,则养成了他们一种顽固的思维方式――权势主义.当然,这些问题更深层次的根源还在于存在弊端的学术管理体制,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进行学术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渐清除权力拜物教及其表现形式“权力学术”在学术界的影响,抛弃权势主义的思维方式,则是根治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权力学术”――“权势主义”的表现

从本来的意义上说,学术活动是人的活动,因此,学术活动及其成果的主体是人.但是,作为“权力拜物教”表现形式的“权力学术”,它的主体已经不再是人,而是人格化了的权力,学术活动成为权力的运行方式.在正常的学术活动中,学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其根本的要求是贯彻学术自由的原则.那么,“权力学术”究竟是怎样导致“学术腐败”发生的呢

学术评价机构和评价标准的官本位化,是“权力学术”的一个典型表现.这里所说的学术评价,在其广义上是包括学衔授予、职称评定、学术成果的鉴定,等等.由于“权力学术”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学术评价工作,大多数实际上是由行政机构主持的,标准是定的,评价机构是任命的,公布的渠道是垄断性的媒体.当然不能断然说,这样的评价标准就一定是不正确的.社会监督的基本要求,是学术评价的社会化、公开、透明.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学术水平评价制度改革的问题,而改革的关键,是认真排除行政权力对学术评价的干扰.

“权力学术”导致“学术垄断”,并由此而引发出各种各样的学术腐败现象(主要是抄袭现象,近来又称之为“学术不端”),这是“权力拜物教”泛滥的又一个丑恶后果.“学术垄断”行为的杠杆则是一些人实际上掌握的行政权力.在这样的学术垄断中,一些学术机构或者学术团体,就以权力为基础而构成了自己的“学术圈子”,社会上的学术人员是很难进得去的.于是,那些被排斥在外的学术界人士――那些圈子外的学术人员,在不正当的利益驱动下,就往往会采取不正当手段甚至以消极破坏的形式,企图冲破这些学术垄断,也分一杯羹.这样,所谓学术腐败的问题就应运而生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学术腐败是对权力拜物教及其表现形式“权力学术”――“权势主义”的一种反动.

扫除学术活动中的“权势主义”

许多事实说明,作为学术腐败根源的权力拜物教及其表现形式“权力学术”――“权势主义”,是由来已久的现象,而且是有深刻的历史政治基础的.对此,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会看得越来越清楚.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的脑子里充满了权力拜物教意识,这就使他们身不由己地要在自己的学术活动中奉行“权力学术”的原则.这是他们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是他们的基本学术品质,两者相结合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是强烈的权势主义倾向.而如果处在集权主义的政治体制之下,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会自然地造就了一批政客式的“学者”,人们只要回忆一下就会发现,在苏联的斯大林时代和中国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政客式的“学者”比比皆是,而且他们往往同时在政界和学术界具有两栖生存能力.他们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言行不一,他们的人格形象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学术工作的一种亵渎,并且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这种政客式的“学者”实际上是苏联和苏联的掘墓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工作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沉痛的历史教训.从更深刻的历史根源上说,这一类可悲学术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当时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意识形态反映,或者说是当时集权政治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扫除学术界的权势主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术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从根本上说,学术腐败是学术领域集权政治的产物,所以,要真正铲除学术腐败,就必须建立并完善、自由、平等的政治体制.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学术机构和学术工作者不应该是权力机构的附属物,否则,就必然会在学术活动中滋生“权力学术”思想,产生有害的“权势主义”倾向.所以,中国的学术界应该确立这样的价值追求: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伴随着政治的成熟,在学术界提倡“不唯上”、“求真理”的学风,同时,明确反对学术上的政客行为,公开鄙视那些趋炎附势的政客式“学者”.这就是说,要切实扫除学术活动中的“权势主义”,使学术界的凛然正气成为主流,形成一种文明的学术风气.这是根治学术腐败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