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微博在谣言传播中的两面性

点赞:4564 浏览:138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指出,现代社会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近些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谣言渐渐成为了“风险社会”的重要风险源.2011年日本地震后,中国发生了全国抢盐风潮,罪魁祸首便是被疯狂散播的“碘盐防辐射”谣言.在此谣言的散播过程中,微博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对微博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的正负两面效应予以探析.

【关 键 词 】风险社会 微博 谣言

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概念,认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开始了一场“从短缺社会的财富分配逻辑向晚期现代性的风险分配逻辑的转换”.①在现代化风险社会当中,传媒担负着呈现风险状况、传达风险预警、提供风险信息、规避和化解风险危机等职责,但传媒也可能在风险呈现过程中出现偏差,成为已有风险的放大镜和助推器.近几年,传媒风险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谣言风险,无论是非典“板蓝根”谣言、还是碘盐谣言,纷纷加大了风险危害.

2011年3月11日,日本突发里氏9.0级大地震,随后引发的核危机让全世界陷入了惊慌之中.对于此次灾难,中国传媒在着力构建危机全面图景的同时,也引发了海量的信息轰炸,其中不乏众多毫无根据的谣言,这对受众的认知判断和决策选择带来了挑战.自3月16日起,由于民间盛传的“碘防辐射”和“海盐被污染”等谣言,中国大陆开始出现“抢盐风潮”,导致盐供应一度失控.微博因其信息内容丰富、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而成为了谣言传播的重要“基地”.本文结合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以新浪微博碘盐谣言传播为例,浅析谣言风险中微博的两面性.

一、微博环境下碘盐谣言事件回顾

微博环境碘盐谣言事件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谣言传播的常态阶段

2010年3月11本地震后,新浪微博上关于此次灾难的信息铺天盖地.伴随着事态的发展,微博上的信息也开始偏轨,错误观点、失实报道经转发逐渐充斥了微博信息平台.

日本地震导致了当地核电站爆炸,从3月12日至3月17日,在新浪微博的1小时话题榜、今日话题榜当中,“核辐射”稳居前十.新浪微博中最先得到广泛传播的是有关核辐射即将进入中国境内的谣言,其中转发最为频繁的便是所谓的“BBC新闻台”的消息:“日本政府证实因第二波地震而波及的福岛县的核能工厂辐射外泄抢救失败,已开始蔓延至亚洲区域国家,预计下午4点抵达菲律宾.”同时,有博友开始发布日本风向示意图,认为未来几天的天气将促使核辐射进入中国;还有博友声称见到了上海某校园里停留了核化救援车,暗示政府开始防范日本核辐射.诸如此类的谣言转发速度惊人,使得越来越多的微博用户逐渐相信核辐射真的离自己不远了.

2.谣言传播的变型阶段

短短一两天时间,核辐射谣言被疯狂转发,在微博构建的信息环境中,核辐射似乎已经开始影响中国了.于是,接下来谣言焦点转变为“如何防范核辐射”.防范措施虽各有说辞,但普遍指出:碘可以防辐射.“为了预防核辐射,在未来的两三个月里多摄入含有碘的食物!尽可能不要过多接触海水,不要饮用海水淡化水和食用海鲜.”;同时,还有微博指出日本核危机会影响海水,所以今后海盐也可能不健康.两种有关碘盐的谣言在微博上肆虐的扩散着,于是出现了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开始囤积碘盐.

3月16日,大量的微博发布了各地抢盐的“盛况”:“@花容瘦:老妈接到消息出去跑了好几家店,都说卖光了,她说别人都成箱成箱写的.”“@朱俊的微博:获悉大多的超市货架上的盐几乎被卖空.原因是怕海水被污染,提炼出来的盐也会有问题.”微博中频频出现的抢盐胜景,无疑怂恿了更多人参与到抢盐队伍当中.于是,抢盐风潮在微博的帮助下越发“壮观”.

解读微博在谣言传播中的两面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谣言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辟谣传播阶段

3月17日,微博上出现了大量的辟谣信息,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主要来自三种微博用户:

权威机构微博.在辟谣队伍中,权威机构的说法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抢盐风潮的后一天17日,中国盐业总公司注册了新浪微博,第一时间通过发布信息来平息风波.果壳网也在16日通过旗下的谣言粉碎机主题微博发布有关碘盐防辐射的辟谣信息,为受众传递正确的科学常识.各大媒体的微博也通过原创或转发形式极力扭转民众对于谣言的错误认知.

微博管理员.在整个核辐射谣言的辟谣过程中,新浪微博管理员“微博辟谣”帐号发挥了重要作用.3月15日,几乎所有的微博用户都收到了来自“微博辟谣”的两条通知,通知郑重声明核辐射尚未影响中国.信息群发的方式大大增强了微博的辟谣威力,削弱了谣言所带来的全民恐慌.

名人微博.名人微博较高的关注度和公信力使其成为了微博辟谣有力的援军,社会各界有良知的知名人士都纷纷利用微博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和可靠的消息,有效地阻止了谣言的传播.

二、谣言传播中微博带来的负效应

1.风险不可感知性+微博用户理性的缺失――导致谣言风险产生

微博属于自媒体形式的一种,自媒体是一种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媒体,其核心在于普通市民的信息自主提供与分享.②微博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但缺乏责任分配和管理制度的微博“记者”所构建的信息环境常常是鱼龙混杂,作为现代性风险的一种,谣言在传播初期同样具有不可感知性:利用微博阅读信息时,由于微博碎片化阅读的特性,用户常常缺乏理性思考的时间,信息从脑中一闪而过,只留下潜意识里的一点经验判断;同时,短短的140字,没有来源,没有背景,受者不易发掘深度信息以帮助理性思考.即使时间和资源充足,但受到认知水平的局限,暗藏在字里行间的“谣言风险”也很容易被忽略.在缺乏理性思考时间和能力的微博用户面前,谣言摇身一变成为真理.

2.风险全球性+微博即时传播和转发传播――加速谣言风险普及

在谣言风险中,全球性具体表现为谣言接触的普遍性,传统社会中,谣言主要通过人际传播,传播面较窄,而微博即时发布和转发功能的实现,使其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谣言传播的加速器.

微博的传播速度之快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即时的信息分享附上操作的简便性,使得微博长期占据信息发布的至高点.在微博丰富的信息流当中,一旦滋生谣言,其传播速度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而微博信息的受众群体之庞大,使得原本速度极快的谣言传播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另外,在微博使用过程中,用户既是传者,又是受者,微博的转发功能使这两种身份重合在同一信息面前.因此,微博用户对于信息的认知和选择直接影响到其他人的信息接触.面对成风谣言,盲目的受众继续跟风转发,使得谣言传播速度几何增长.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人们在传播中极易加入自身评价或者对原先的信息加以修改再传播,这便促使谣言传播更加危险和不可控制.

三、辟谣传播中微博的正效应

1.反思性的交流平台

贝克对于科学家的批判让人联想起专家形象的公众信任危机.碘盐谣言事件的产生,部分原因归咎于专家言论传播失误.对于防止核辐射,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委员会委员邹剑明表示,服用碘片防辐射是有科学依据的.浙江海洋学院教授邓尚贵则表示碘对辐射有防御作用.科学理性的片面化、专家信息提供的不全面以及媒介传达过程的价值选择,导致受众信息解读时出现了偏差,产生了谣言.

风险社会理论提倡在科学公共领域中实行反思科学化,给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微博在碘盐辟谣过程中,为民众在科学公共领域中反思科学理性提供了交流平台.微博的自由互动让普通受众能借此尽情发表自己的公众知识,挑战和克服专家知识的局限性、不可自明性和不确定性.③面对谣言,无论是明星微博还是专家权威微博,乃至草根微博,对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都有可能超越专家的权威.在专家形象陷入公众信任危机之时,他们在辟谣时所做的解释说明往往更深入人心,从而打破科学高高在上的神圣.

2.开放性的试验基地

微博传播的匿名性和高效互动性打破了权威机构的话语垄断,将受众从反馈的弱势地位上升为交流层面的人人平等,为受众构建了一个对话的公共空间.同时,微博的内容海量化和众多的使用者也促进了信息的公开与透明.而信息公开和民众参与这两点正是开放型政治的基本要求.

谣言止于公开,公众对于谣言传播的积极参与与反馈也是化解谣言风险的最佳良药.因此,微博的开放性和特性契合了辟谣传播的需要.具体来说,微博促成了公众加入了谣言风险传播的直接参与,参与谣言信息的生产、传播过程,从而在再现、定义、监测和沟通风险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公民得以获权亲身参与风险的定义过程和决策过程,这将促进社会对风险的界定和风险决策上的化.风险传播中公众的参与,使民众获得了风险治理话语权,提升自身在政治场域的分量,达到风险治理的目的,同时也使风险的责任分配更为而且平等.④

综上所述,风险社会理论中现代化风险的不可感知性和普及性与微博信息急速的发布和广泛的扩散相结合,使得微博成为了谣言风险的温床.但是在辟谣过程中,微博信息的公开透明、意见表达的自由多元恰好迎合了谣言风险对于科学理性反思和政治制度的需要,这又使得其成为绞杀谣言的最佳刽子手.微博在谣言风险传播中的正负效应也印证了风险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减少了风险,却也制造和纵容了风险,在科学的反思化过程中,科学的自我矛盾性变得更为具体,对其自身的批判会转化为其进一步扩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