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儒学经典传播西方第一人

点赞:27870 浏览:1297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生于南洋学在欧洲 精通多种语言大家

辜鸿铭又名辜汤生,1857年生于南洋马来亚槟榔屿的华侨世家.辜家祖籍今福建省同安.辜鸿铭的曾祖父辜礼欢,举家来到新加坡谋生,后来移往槟榔屿定居,以捕鱼为业,或兼营小本商业生意.18世纪末期,英国殖民者占领槟榔屿之后,辜礼欢以是本地华侨头人的名分,得英国殖民官府的保荐,从东印度公司得到一笔可观的贷款,用来首创胡椒园,从而发了大财,当1862年,辜礼欢病故时,早已为他的八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家人,创下了槟榔屿一地的首富家业,并从此成为当地的世代华侨大家族.

辜鸿铭的祖父辜龙池,既能继承与管好家业,又能在槟榔屿英国殖民官府里当差,官私两不误.

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更是槟榔屿当地的拔尖人物,尤有经营管理才华,被槟榔屿英国富豪布郎聘为他的私家大橡胶园总管.由于他为人忠厚、诚实敬业,深得布郎的信任和喜爱,天长日久,辜紫云终于成了无儿无女的布郎夫妻最亲密的朋友.

辜鸿铭的母亲,为久居槟榔屿的葡萄牙籍女,操着一口标准的英语和葡萄牙语,还会说闽南话,人也长得俊俏美丽.作为中葡混血儿的辜鸿铭,生就一对微蓝泛黄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又活泼可爱,自幼即十分讨人喜爱.辜鸿铭天赋聪明伶俐,在槟榔屿上小学读书时,即被布郎夫妇看中,特认作养子.

1867年,布郎夫妇决定将他们在槟榔屿的橡胶园,及其全部家业,都留给好友辜紫云,仅是带上读小学三年级、11岁的养子辜鸿铭,回到英格兰的爱丁馕老家.

布郎氏家族本是爱丁堡的世代望族,不但特别宦有,而且拥有较高的文化教养传统.故此,布郎先将辜鸿铭送入爱丁馒的苏格兰公学,试读一个阶段后,转入爱丁俸文法学院,开始接受英国贵族式的正规学校教育,计本来英语就很流畅的辜鸿铭,再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及英国古典文学.


布郎还特为辜鸿铭聘请了家庭教师,专门教授物理与化学课程.空闲时,布郎还亲自教授辜鸿铭数学课,几乎是授课学习占满了每一个整天.由于辜鸿铭天资聪慧,又好学求上进,尤有特好地记忆与背诵能力,所学都牢记得滚瓜烂熟,深得布郎夫妇的喜爱,视之为最大的慰藉.

1873年,布郎再将辜鸿铭送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学习.布郎还特请他的老朋友、英国名教授卡莱尔,专门教授辜鸿铭攻读西方文学.历经如此的深造,辜鸿铭终在187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拉丁文、希腊文、数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科学、修辞学等学科的考试,荣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至此辜鸿铭已成长为西洋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文笔流畅的学者.更是中国近代史上,在英国接受全程正规学校教育的第一人.时年仅是21岁.

在此之后,辜鸿铭独自一人去欧洲大陆游学,最先进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得工科学士,尔后去到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的高等学府进修,从而使辜鸿铭学通了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熟通德语、法语;略通俄语和日语,特别精通英语,再加上自幼即熟悉的马来语、葡萄牙语及闽南语,堪称世界级的语言大家了.孙中山先生曾有言:“中国真正通晓英文的只有三个半人,其一是辜鸿铭;其二伍朝枢;其三陈友仁.”至于那半个人孙先生未说,人们猜想是他本人.

1880年,24岁的辜鸿铭辞别欧洲,回到阔别近14年的槟榔屿.

向西方传播儒学文化 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辜鸿铭回到槟榔屿不多日,即被英属马来亚总瞥府派遣到新加坡岛上,任英国殖民政府的公务员,以挣工薪独立生活.1882年,会说中国闽南语,却不太会识认汉语方块字的辜鸿铭,因在新加坡遇上了大清帝国官员马建忠,经一场深情交谈,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旅程.

马建忠比辜鸿铭大13岁,1844年生于江苏丹徒的世代官宦望族人家,自幼即从师熟读众多经史子集经典,很有汉学功底,又天赋聪明伶俐.1876年,已是李鸿章亲信幕僚的马建忠,得李鸿章保送法国黎大学,专攻政治学与法学,历时三年,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堪称当时学贯中两的杰出人才.时为大清王朝官员,又颇具维新思想的马建忠,是用法语同辜鸿铭推心置腹交谈的.从要在中国倡行翻译介绍两方政治、法律、实业、商务谈起,进而涉及中国应当尽快发展近代工商业,兴学办教育,开启民智,如何沟通上下等国家政治大事,越谈越投缘,直交谈了近三天三夜.辜鸿铭不仅对马建忠其人很钦佩,尤为欣赏马建忠那一身大清官服,遂决意不再当海外游子,要回到祖国,立志做一个有用的炎黄子孙,实实在在地生活在中国人中间.

将儒学经典传播西方第一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校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辜鸿铭回国第一站是常住香港,开始学吃中国饭莱,学穿中国衣裳,同时全心身地学说中国大清官话,依靠《英汉字典》,阅读线装书,以读懂中国文化典籍为主攻方向.另外在结识中国学者过程中,加深对汉学的理解.历时近三年,特异聪明加刻苦努力,终使辜鸿铭成为会说汉语,能用汉字写平常文章的中国文士.

1885年,辜鸿铭从香港来到中国广州,经人介绍,来到清廷两广总督张之洞身边,出任“洋文案”一职,有如外文秘书,同时负责与外国人交往事务.辜鸿铭就任伊始,即向张之洞提建议,欲向西方学习,必先了解当今世界事务,为此要多订阅洋人报刊杂志,求得“广罗新知,洞悉世局”.张之洞先要辜鸿铭提出目录,然后如数照准出钱购阅不断档.

时过不多日,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闯将张之洞,发觉辜鸿铭本是一位西学功底极好,又精通多种外语的难得奇才,决策着力加速培育其汉学高深学识,以求早日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张之洞亲自教授辜鸿铭如何翻查《康熙字典》,并怎样使用多种工具书,还教授读《论语》,并予以粗浅解释.随后再聘请晚清时代的汉学大儒梁敦彦、赵凤昌等人,专门教授辜鸿铭国学.如此积十余年学习与钻研国学,特重于儒家经典研读之功,终使辜鸿铭成为一代汉学大名儒.辜鸿铭则以其特异精湛的英语,相继全本翻译了《论语》和《中庸》,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在西方陆续出版,随之即成畅销名著,多次再版,总数近百万部之多.再加上辜鸿铭同时运用多国语言,撰写上百篇儒家学术文章,发表于世界各类杂志报刊上,终将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儒学经典,向西方做了广泛而深远的传播,为西方人领会中国古老文明,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也极好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论评辜鸿铭与中国近代史上翻译大师林琴南、严复齐名,实是当之无愧.而且又极具特异之别,林、严二师是将西方文化翻译后介绍给国人,辜鸿铭却是将中国古老文化,用外国语言译传于西方世界,其成就与贡献,都是开历史之先河.辜鸿铭的声名,也因之鹊起于国内与国外.故此清廷于1910年,对生于南洋、留学西洋、回国深造、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辜鸿铭,特赏赐“进士”功名,予以表奖.

1913年,瑞典皇家文学院决定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东方人.辜鸿铭与印度诗人泰戈尔同时被提名候选.后来写作只能选一个人,便授给了泰戈尔.但也足以证明辜鸿铭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享有高位美誉的.

怪癖自毁名教授形象 晚年穷困凄凉

1907年9月,张之洞奉清廷之命,从武汉调入北京朝中,出任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作为张之洞亲信幕僚的辜鸿铭,也同时跟随张之洞举家迁来北京定居,并开始正式出任郎中公职,有品位领俸禄.

1909年10月,张之洞患病故去,辜鸿铭因失去提携他成学者大家、又伴随整整24年的恩师张之洞,非常悲痛,不多日即辞去清廷公职,去到几处高等学府当教授,一度还去上海出任南京公学校长,但是都不得志.

1917年初,蔡元培从欧洲留学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治校方针.聘请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派教授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与胡适等名人,来北大主持校务或任教.也聘用了刘师培、黄侃、黄节等思想保守的学者,讲授其学识专长.特请辜鸿铭来北大专给学生讲授英国文学.

辜鸿铭口才很好,也很有辩论才华,因之在北京大学仅就上讲堂授课一事,倒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辜先生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的渊博才学,赢得了众多的学生和教师同仁的钦佩.但是此时此刻辜鸿铭的外表形象,或独有的怪癖,太有伤教授大雅了.辜鸿铭自从回到祖国之后,随着他对儒学研究的深化,竟然逐渐学起中国古老儒士风貌,脱掉西装、礼帽、革履,换穿上长袍、马褂、便鞋,还在头顶上梳上辫子.这本是在清王朝张之洞属下当幕僚时学成的.尔今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清帝溥仪退位,大清灭亡已是民国了,国人早已兴高采烈地剪去头上带有屈辱之意的发辫.而身为新式北京大学教授的辜鸿铭,却依然保留头顶上细小又发黄,用着红丝线编扎成的辫子,戴着一顶打着红帽结、黑缎子面的平顶瓜皮帽,一副十足的遗老形象现于校内外.而身着的长袍马褂,又总是污渍片片,不太讲究卫生,因而被某些文人墨客贬称之“狂士怪杰”.又因辜鸿铭出语多尖刻伤人,又好与不同观点的人辩论,因之在北京大学教师群体中多有微词,所幸有爱才、又能容人的蔡元培校长多方维护和关爱,方能存北大继续执教,直至1923年蔡校长离开北京大学,方才结束教职.

辜鸿铭离开北大之后,正值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经济衰退,教育荒废,辜鸿铭又因年老体弱,未能在社会上任公职领薪俸,供其消费生活,只是做点临时文职帮工,有一时无一时地挣点钱糊口了.辜鸿铭可算是一生挣钱很多,但因其人不会理财,花钱大手大脚,从来不想积蓄钱财留做后路,由此晚年境遇悲惨.特别是当1927年,辜鸿铭的正室、小脚妻子淑姑死去之后,唯有两个女儿陪伴在身边,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万幸的是辜鸿铭一位老友,将在北京椿树胡同的一个小院,无偿提供给辜鸿铭父女居住,方才有个安身落脚之地.

1928年4月30日,一代学贯中两的语言大家辜鸿铭,作为守旧的时代落伍者,在椿树胡同小院中的一个小屋里,患病离开人世,享年72岁.殡葬也很简略,一如平民百姓.

辜鸿铭遗下的、与淑姑所生的两个女儿钤东和娜佳,堪称聪敏的才女,自幼即跟从父亲学通了英、法、德、意、日五种外语,又能用所学会话或写作外语文章.似乎是深受辜鸿铭的“怪癖”影响所致,两个女儿的性格也都很古怪,清高、孤傲,目中无人,成年了也不思恋情,更不谈婚论嫁.当办完老父丧事之后,即去苏州,选定一个庵寺,落发当了尼姑,与青灯为伴,了却一生.

随着岁月的流失,辜鸿铭的名字在人们记忆中早已淡忘,时值改革开放的今目,中华古老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及其光辉的历史地位,已被世界所公认.重提学贯中西的语言大家辜鸿铭,向西方传播中华文明的杰出成就,及其重大贡献极为必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辜鸿铭一生贡献事大,性情的不足处,是属末枝小节,瑕不掩玉,不应苛求古人,才是公正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