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手机传播

点赞:10347 浏览:438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手机传媒有生动、便捷、全面的优势,利用手机媒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有良好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在传媒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也更利于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文化 手机传播

一、绪论

在这个技术革新的年代,传媒生态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曾经的单向接受变为现在的互动接受、从单一渠道变为多元渠道、从相信权威变为相信判断、从全盘接受变为选择性认可、大胆质疑――作为传播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手机媒介真正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世界变得触手可得,弹指可及.而它独特的方便、快捷、互动、随身等优势,更是给手机作为信息媒介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手机,人们可以尽情地用手机查询接收信息,关注社会热议话题和新闻,享受手机带来的时尚和娱乐,对信息的需求可以通过手机等媒介方式获得最大的满足――庞大的市场为手机的媒介功能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媒介的功用开始为更多的人熟知,并从最初的广泛运用于商业领域宣传(比如商业广告)向公益功能转变,人们在手机上不仅能看到各种商业广告,更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民族精神的弘扬.比如手机媒体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向世人介绍了中国、推广了华夏文化等等.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手机能否摆脱过于商业化的桎梏,获得更深、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比肩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的新兴媒介力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而媒介中所含的文化底蕴,恰能提高媒介的底蕴,发挥媒介的时代效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手机传播契合的意义

有人说:“现代中国面临着文化缺失的困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又使得中国的人们向更高的精神生活需求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手机作为跟人们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其便利和随身携带的特性使其成为最佳的接收信息的方式之一.根据2011年9月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手机用户总数达9.27亿.广阔的群众接触面,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提供强大的助力.

与此同时,手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其媒介功能的催生也是在近几年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得到重视.手机作为商业宣传的媒介功能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物,缺乏足够深厚的文化底蕴,仅仅以商业为发展手段,必然会流于恶俗、平庸,显然对媒介的未来健康发展之路不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或“植入”,也可以加深手机的文化属性,提升手机作为媒介的品位和价值感.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手机传播的有效结合是一种互补双赢的“合作方式”.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手机传播契合的现状

从目前手机传播的内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与手机传播的有机结合还是取得一定成效的,比如前文所提到的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时期手机发挥的公益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手机的传播职能等等.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与手机传播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手机电视

手机的便携性给人们的视听享受带来无尽的盛宴,作为手机媒介的特殊形式,手机电视曾被誉为“口袋里的电视”.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手机用户通过手机,观看奥运会项目和仪式,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让中国元素在世人面前扬眉吐气.奥运会开幕式堪称让世人慨叹震撼:活字印刷表演、孔子三千弟子吟诵、丝绸之路展示、清明上河图画卷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在手机电视里的渗透的体现.

(二)手机报纸

将纸媒的新闻内容以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客户的手机上,让客户能够了解国内外的时事,这就是手机报纸的功能.相较于手机电视而言,手机报纸更能体现现代无线技术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作为电信运营商的增值业务之一,手机报纸的存在,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在传统的纸媒上传播,也可以在现代的“数字纸媒”上传播,比如我们经常在手机报纸上看到的传统文化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三)手机互动

在互动方面,手机上网已成为时下手机最为流行的一种功能,它使手机摆脱了传统的、短信的平板功能,开始趋于多元化、丰富化、互动化.手机上微博、论坛等,将手机与互联网的文化传播职能结合(或者说“借位”互联网),传统文化在手机这一职能的开发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手机传播新的契合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在手机上传播推广的潜力也十分巨大,笔者以为,两者的契合点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拓展:

(一)手机屏幕图片

屏幕是手机的“皮肤”.手机屏幕的视觉元素的中国化,不仅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落俗套.在手机图片下载领域,开通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美的图片可以帮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水墨风格的布局、民俗艺术的展示、戏曲脸谱的应用、申奥标志“太极人”等等.注意图片的像素、与手机款型的完美结合,可以加深中国风图片的美感,从而加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感.

(二)建立专门的文化交流空间

当前,在手机传播领域,还没有专门为中国传统文化开设的文化交流空间.但是,一个专业的传统文化交流论坛的存在,势必会大大激发人们对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讨论的阵营中来.在讨论中学习、进步,也可以全面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有针对性地让手机用户在论坛博客里进行交流互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让手机用户可以快捷方便地享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可以利用有奖征文等比赛的形式,实现有效互动,不仅推广了手机作为传媒的地位,扩大了手机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手机媒介的中国民族音乐应用

相比欧美、日本的音乐,中国的民族风音乐就显得太过“低调”了.其实,中国的现代民族音乐不乏音乐大师,不乏经典之作.再加上,华夏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特色艺术和音乐形式、民族歌舞、民间乐器、民族戏曲等等,民族音乐绝对是中国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因此,加大对手机铃声的重视,灵活运用手机下载彩铃、在线欣赏、在线编辑和交换等方式,让人们随时欣赏到海量的民族音乐,甚至在可以通过手机现场直播音乐会,达到民族音乐最大限度的传播也是实现传统文化传统的方式之一.

五、结论

手机媒体被称为报纸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3G牌照落实,它迅速发展成为当前最先锋、最便捷、最普及的媒体.利用新的媒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富有前瞻性与挑战性的工作,同时,它又是科技和人文的交叉.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先进的手机媒体得到更生动、全面、便捷的传播,手机媒体因传统文化的渗透而更鲜活、亲和、普及.两者的完美结合为科技与人文、艺术与技术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范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手机用户的广泛性,手机媒介在传播传统文化上,也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层面的接受度,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身份用户的的需求,尤其是在青少年的教育和导向上,更要慎之又慎;在内容上,更要积极向上,倡导健康思想和生活,要去其糟粕,推广精髓,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倡导的思想主流相和谐、相适应.唯有如此,才能发挥手机传播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最大优势,促成两者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