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影视创作与传播的担当其功能意义

点赞:4513 浏览:106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当代影视创作与传播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当今应该思考怎样积极应对全球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中国的崛起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出应有的新的贡献.为此,本文对近年来影视创作与传播的发展态势予以高度关注,并对其相对滞后和缺失的状况予以审视和反思,从而使中国的影视创作与传播与中国崛起同步发展,更具时代性、中国性与世界性.

关 键 词 :影视,创作与传播,态势与缺失,拓展与使命

当今时代,中国正在和平崛起,综合国力大为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但我们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步伐却远远没有跟上经济腾飞的速度,这与我们建设综合性大国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影视传播作为软实力之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双重且巨大的,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思考与审视,从而探索中国当代影视传播的时代性与历史使命.于是,如何应对世界潮流的发展变化,建构中国影视传播的主体意识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逻辑起点.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检视在全球化语境下,当代影视传播的担当及其功能意义.

一、突显全球意识与主体意识:关切发展中的共同命运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与中国的世界的双重融合.当代影视传播的胸怀与使命就必须要贴近中国,拥抱世界,与人类的前途同呼吸、共创造.

1.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当然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民族和人类而言,文化遗产作为现存文化的记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从历史的角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更应该加以珍视.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留住记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影视创作者的当前任务.在我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旅游业的发展势必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个民族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大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同时也是世界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纪录片着力书写和表现的一个重要对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现了电影《瑶族》、《佤族》、《中国民族大团结》等,改革开放以后又有《丝绸之路》、《话说长江》以及新世纪的《最后的马帮》,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新丝绸之路》、《十二木卡姆》、《中国记忆》、《昆曲六百年》、《中国少数民族》、《〈年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中国印象》、《世界遗产在中国》系列和大量的风光片、艺术片,还有电视连续剧《桃花红了》,综艺节目《非常有戏》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书写.此外,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大型歌舞集锦《云南印象》等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与保护提供了全新的形式.

然而近年来拍摄的一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专题纪录片,专题化的手法将所表现的非物质文化脱离了它所生存的环境,一味注重对文化事项的客观记录与再现,这仅是浅层次的书写,深层挖掘不足,对所反映的现象的兴起、演变及命运的文化反思缺少力度,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进行纪录片创作的手段更加多样,然而,我们在追求美的同时,却对文化事项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滋生文化事项的现实社会土壤的关注尤其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当代影视创作与传播的担当其功能意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传播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的不仅是纪录和书写,更不是把某一文化事项当做一种“异域风光”来“窥视”、“欣赏”,我们要在时空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现状进行整体展现,而不是停留在某个具体环节上,我们要从浅度描写过渡到深层阐释,并将这种保护的信号传递到切实的行动上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刻,作为传播媒介的影视,理应担当起摇旗呐喊的呼吁者与先行者的重任.继2007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专题展”后,又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影视媒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关注生态文明,加速生态文化的建设.当今世界潮流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我们已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创建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我们注意到国内的新闻传播及视觉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生态理论及应用性的媒介生态论及其批评方面,对生态传播与文化建设的研究力度明显不足,镜像艺术尤其是影视在此方面的生产和传播,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及其整个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反映较少.影视一方面记录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影视自身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影视的双重属性决定其承担起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引导社会成员的责任,中国影视生产与传播者任重而道远.

我国具有生态意识的纪录片已经走过了一段令人可喜的历程:从主要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平等相待、追求原生态的唯美叙事,如《神鹿》、《藏北人家》、《沙与海》、《英与白》,逐步转到直面现实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并对其进行反思的维度,如《平衡》、《可可西里》、《沙尘暴》以及凤凰卫视推出的《穿越风沙线》和《寻找远去的家园》.然而这方面的作品在汗牛充栋的整个中国影坛只是沧海一粟,真正具有批判力度和影响力的作品更是不多见.当下,生态危机已经上升为一个紧迫而现实的世界性课题,借助影像,影视艺术家们需要真切地呈现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稀缺、流失及遭到破坏的恶果、生态危机和灾难、生命存在的形式和价值等有关生态现状、保护及其学的思考,中外纪录片在生态方面的书写与传播有着明显的差异,国外生态类纪录片不仅是对原始生态和谐的敬畏、追忆、怀念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对工业文明与生态之间的冲突、矛盾的揭露,并折射出了深层生态学的哲思,给人以强烈震撼.2008年央视推出了八集电视纪录片《水问》,同时央视电视专题节目也聚焦到了博鳌亚洲论坛,一个“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的愿望,把中国与东盟各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这是我们的影视传播走向了国际合作的新的增长点,我们怎样来营造亚洲艺术的共同繁荣,拓展区域影视传播的空间和竞争实力,应是中国传媒界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

美国当代纪录片《失去平衡的生活》,法国纪录片的时代标签《迁徙的鸟》、《帝日记》、《亚特兰蒂斯》,英国纪录片《地球脉动》、《野性中国》(英中合拍)等等从生态学的视野出发,知识性、趣味性与审美性兼备.绿色运动思潮与“地球―祖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环境学思考,是西方生态纪录片书写的灵魂.①而反观我国一批生态类纪录片,《沙与海》、《海边有片红树林》、《撒马阁的路沙》、《农夫和野鸭》等,大都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封闭圈里,从内容上说,阐释空间单一,人、自然、文化、社会四大元素的有机整合的思辨力度不够,对中国当下自然环境日趋恶化与保护及其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存的紧迫性表现意识还相对滞后.

彭辉的《平衡》可谓是敲响了中国自然生态保护的警钟.它的深刻之处在于不仅把动物、自然放在与人的生命同等重要的位置,更关键的是呈现了解决保护机制与立法等问题的难度与复杂性,也促使了政府加大对此领域的关注力度,唤醒了国民的生态意识与动物保护意识.可喜的是,电影《可可西里》、《天狗》、《嘎达梅林》等也在此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初探.电视剧也加入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传播的行列――2008年第一部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电视剧《清凌凌的水 蓝莹莹的天》在央视热播.事实上,影视创作者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旁观记录者,更重要的是批判性的建设者和历史反思者.我们期待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态题材的作品出现,用影视的镜头进行批判和揭露,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和生态文明的保护与建设意识,促进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生存,创建一个和谐世界.

3.主体性与普世价值及和谐世界的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在“5•,12”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和“神七”发射的报道中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翻开了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崭新一页.它是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的有力表征,体现了政府与传媒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达成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致.人性化、人文化、个性化叙事、使命意识、民族精神与平民性和亲和力的书写交织渗透,将与民间的距离更加拉近,意识与公民社会的建构正是在这样的传播生态环境中得以孕育发酵.通过传媒,世人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崛起的中国,关注生命与人类发展前途的中国,热爱和平、共同繁荣进步的中国,这是中国传媒界的一次精神的洗礼.

近年来,国际题材的影视作品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发展.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与以往用中国视野看待世界体系发展的角度不同,它以一种理性思考的姿态和全球性的眼光审视现代大国崛起的规律与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换位思考的新维度,中国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毫无疑问地需要吸纳别国的成功之道与经验教训.我们应以国际新秩序的建设者、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开创新世纪的未来.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喜的是,中国维和部队执行联合国的维和任务在最近得以在纪录片《中国蓝盔》中展现,另外在电视剧和电影方面《功勋》和《冲出亚马逊》等,也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当今中国军队的发展,置于国际大背景下予以观照.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实现大国崛起的又一积极的影像脚注.

二、创作的多元与表现形态多样化的追求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影视剧传播在创作观念上经历了三次演变:由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到现代主义唯美追求,再到后现代美学观念下的戏谑、幽默、自嘲的轻喜剧风格.在表现形态上,也由传统纪实的客观性向现代主义的主观性与表现性的观念剧拓展,这是一种追求艺术表现多样化的积极尝试.

1.从纪实剧到观念剧的拓展

中国电视剧创作一直秉承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这与我们当前倡导的文学艺术的多样性及文化繁荣的局面是有距离的,现实社会要求影视创作出符合时代及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风格的作品.作为中国观念剧表现形态的表征登上了历史舞台,《天道》(2007)是我国电视剧在创作观念上的一次革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另类作品.因为该剧成为影视剧从思想层面的深层书写的突破口,它以散文化的叙事融汇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及其独特的思辨理念,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怀,表现了对现代人失落的精神信仰的拷问和浓郁的女性主义诉求,并由此展开了对真理与人类存在价值的深度思考,既具有强烈的中国风格,又蕴含着一种世界的眼光和对普世价值的追问,另一方面,它打破了纪实性的、现实主义的单一套路,不以情节见长,不单单突显人物外部行动空间的热闹,而是转向人物内部世界精神向度的深描,将人、音乐(即艺术)与释、道追求的自然、和谐、超越融为了一体,使彼岸的天国和精神的世界与世俗的凡尘及全球化时代的消费社会形成了对峙的张力,堪称一部逼近当代人内心世界,拷问日益泛滥的物欲、与灵魂博弈的具有理性思辨色彩的观念剧作品.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观念剧的萌芽《希波克拉底誓言》实验剧的诞生,它超越了所描写的医疗事故层面,升华到对人生哲理的认识,而在新世纪以后的电影创作中,也形成了一股主观意识表现极强的电影作品,像《无极》、《如果•,爱》、《太阳照常升起》等,打开了电影艺术想象的新天地,也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效益.电影《画皮》在其表面具象的故事化叙事与华丽色彩的视觉能指背后,则是对有关真伪与表里这样的哲学命题,在认识论层面的形而上建构的播撒.另外,在语言艺术的小说创作中也涌现出了像《启蒙时代》(2007)这样的极具理性思辨色彩的作品.

影视作品是最现代的媒体艺术,遗憾的是传统纪实性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大部分只具有国内市场,难以给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而国外影片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之际,我们不仅面临外来强势文化的渗透与侵扰,更重要的是本民族、本土文化无法高效地向外传播,从而遮蔽了更有效地展示和阐释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形象与话语的空间维度,而创作与表现维度的多样与开拓创新,与思想内容层面的哲理追思以及兼顾文化信仰的存在之思,是中国影视艺术传播在新世纪走向世界,健康发展的必然呼唤.

2.从经典到搞笑的娱乐化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批具有本土化意识和新的视角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影视作品,它们成为新世纪中国电视剧转型的标志性开端.以《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魔幻手机》和《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为代表的电视剧和以《疯狂的石头》、《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大电影之数百亿》、《疯狂的赛车》、《非诚勿扰》等为代表的电影,共同构成了一道中国影视传播的后现代景观.

系列轻喜剧《炊事班的故事》不仅表现出以往严肃的军旅题材由宏大主题向和平年代无伤大雅的日常生活叙事的过渡,也体现出新形势下电视剧创作雅俗交融的包容性,是对主流题材表现空间的拓展,也使其受众面大面积的扩散,深入到千家万户.同一题材大致同一风格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也以自嘲、戏谑的方式在无奈、琐碎与坚韧和尊严之间平衡统一,诠释了另类“英雄主义”的“国军气概”,其娱乐化元素与当下人们审美心理期待成为“共谋”,当然这种过度主观和夸张的创作手法也削弱了剧本的表现力度.

追溯这种转型的明显开端要算《武林外传》,它以拼贴、戏拟等手法,对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游戏式地解构,语言对白更是将无厘头发挥到极致,在颠覆天马行空的武侠神话同时,实现了当代影视文化主旨从贵族化、演绎化到平民化和回归现实的转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向“同一性”开战,宣告了非黑即白的“二元论”的破产,这是对“合法化”的质疑和对差异性的颂扬,是一种有思想深度的娱乐化的展现,它与常见的泡沫化的搞笑有着本质的区别.影视作品的创作,应当将观众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作品展现出来,但是一味地对现实进行解构与搞笑,而不考虑其社会意义和影响的作品,其生命力是脆弱的,只能在向恶俗狂奔之后退出荧屏,带来的仅仅是短暂的“收视率”和泡沫文化的泛滥.

三、迈向新的地平线:当代农村题材书写的敞亮

在当代影视作品的传播中,农村题材的创作比较匮乏.以往该领域作品更多的是强调专题性、政策性和特殊性,局限在农村、农业这个狭小舞台的空间和戏路中.有的是以社会精英的立场做宏大叙事的观察描写,还有的注重农村物质层面的日常生活表述,但农民精神生活层面的变迁与诉求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接近农村世界的一次机遇.

1.轻喜剧与赵本山现象

《乡村爱情2》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婚姻、事业、生活的轻喜剧.该剧定位精神层面,片中人们在爱情领域的追求,彰显着农民价值观的变化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聪明智慧.它以本真、活态、幽默及其农民独特的本土特色塑造了当代农民的新气象.赵本山本人在追求文化创作时以实现文化公平和文化共享为目的,在守住真实反映农村这一“底线”的同时,用轻喜剧的形式来展现主题.该剧的成功显现了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生存状态和拓展的一些思路――用作品去展现农村生活,引领农村生活.可以说,《乡村爱情2》写活了农村人,写透了农村老百姓的灵魂.

2.生态环保意识的彰显

这两年,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剧《清凌凌的水 蓝莹莹的天》(1、2),第一次以生态环保为主题,以东北一个小山村为背景.它摆脱了过去“脱贫致富”的模式,定位为“农村新喜剧”,描写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突出了城乡和谐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人文主题.我们看到,虽然该剧描写环保这一严肃主题,但人物角色和故事展开都既有悬念,又有情趣和启迪,人物个性鲜活,语言幽默,衣着时尚,场景美丽,故事跌宕起伏,使得农村题材单一生活的表现得以拓展和提升,达到雅俗共赏,情趣横生,意味深长的境界.

电视剧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提供娱乐的同时不能忘记其承担的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及社会监督功能.由此可见,这两部当下收视率极高的农村题材电视剧都站在了一个全局的高度去书写农村的变化,不仅农民爱看,就连城市人都觉得和自己接近,这样的作品会赢得当下中国都市和农村两大社会空间的共同关注.

四、关注历史与未来:知识分子的境遇与担当

在中国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21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仅要面对来自全球化的压力,还要时时应对消费社会、商业社会带来的诱惑,他们独立的精神空间日趋陷落,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已成为他们不自觉的支配意识,然而知识分子在当代的“失语”,更多的是指向其丧失了对自己生存方式和价值的自我解释能力,他们已找不到自己的献身方式.这正是今天呼吁影视作品知识分子书写的现实语境与任务诉求所在.

上世纪50~60年代的新中国影视刚刚起步时,表现知识分子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在中国影视艺术的大河中,仅有的一束浪花电影《青春之歌》展现了20世纪前期为追求理想和革命信念而奋斗的一代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影视作品深受“伤痕文学”的影响,表现出对人、社会、文化和美学的反思,涌现出《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等一类反映“”知识分子和知青群体被压抑、彷徨的精神世界,90年代电视连续剧《围城》,也仍然是抗战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彷徨与失落的生存困境的写照.然而,世纪末及新世纪转型的中国,影视作品对当下知识分子群体的观照与书写,仍将是边缘化和失语吗其实,在小说创作中并不乏此类题材的反思之声.影片《梅兰芳》对具有爱国情怀和独立人格尊严的艺术大师的书写不也具有时代语境下的启迪意义吗

不过,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及谍战剧,在21世纪找到了它的新的表现对象及维度,并成为影坛的一大新的亮点.如果说过去此类题材主要集中在反映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建立与人民战争的伟大壮举,反映了“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与大量的“武功”片相比,“文治”片就少得可怜.可喜的是,近两年对知识分子与人士,为创建新中国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做出了不同维度的形象塑造及其人格内涵的有力展现,像《特殊使命》、《暗算》、《英雄无名》和《潜伏》等都是如此.它们既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也表现出信仰的坚守与物欲诱惑的较量,这种崇高精神品质和献身精神,是对当下知识分子道德操守与人格塑造的吁请与回应.

而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更是与以往表现武装斗争的影视作品不同,它不仅将重心从故事情节转移到人物形象塑造上,通过大量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渲染了周恩来的伟大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弥补了新时期以后学术界及影坛的研究中,偏重或仅局限于艺术文本本体层面,而忽略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和价值意义的揭示.周恩来同人士如沈钧儒、黄炎培、王昆仑等都有密切交往,并对他们始终表现出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他的这种平等、真诚态度以及他的深谋远虑和高风亮节在人士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统战工作另一个重要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知识分子阶层,剧作对当时的名人马寅初、陶行知等以及团结在郭沫若为首的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周围的诸多文化人士都进行了出色的描写他们追求进步与光明,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使命与责任看得高于一切,让学术和文学创作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不向世俗低头、不惧高压、忍受清贫,保持了革命文人的尊严与气节.此片的播出,对当今中国知识界的现实语境与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启迪意义.

总之,当我们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政治压力,面对中国崛起在发展过程中的困惑与挑战,影视传播的任务和光荣使命是巨大的.它是一笔财富,也是一种软实力,我们的传媒人应具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中国影视传播创作观念的多元和表现形态的多样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影视传播,应在面对创新和时代焦虑与挑战中塑造自己和照亮世界.

注释:

①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埃德加•,莫林在其所著的《地球•,祖国》(见中译本 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一书中,以生态主义的眼光,阐述了地球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态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

责任编辑 黄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