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的传播学

点赞:9925 浏览:435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近些年来,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相融合的手机媒体毫无疑问正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革命.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和更新,手机媒体传播早已不单纯的局限于个人信息的交流,手机媒体在保留自身人际传播特点的同时,也逐渐向着大众传播所演变.从手机媒体出发,对手机媒体的概念和传播特点进行了辨析和再解读,通过对手机媒体传播特点、人际传播特点和大众传播特点的分析,从中寻求手机媒体、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交叉与关联,寻求三者的共通之处.

【关 键 词 】手机媒体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移动媒体

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手机媒体的概念,需要先正确的理解媒体与媒介的概念.

媒体来源于“Medium”一词,早期音译为媒介,意在两者之间,主要是指人们所借助的,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相似度检测物,有时也包含技术手段.大体可以认为,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物体本身.

媒介可以理解为传播媒介,也可理解为传播渠道、传播信道和传播工具等,是传播内容的载体.具体来讲,传播媒介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计算机及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单单从概念上似乎无法区分媒介与媒体的关系,似乎媒介和媒体是一对孪生兄弟.个人理解认为,所谓媒介,即其所指的传播物质与技术手段;所谓媒体,个人理解则偏重于提供和传播信息内容的组织和机构.媒介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其发展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媒介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和规模之后,出现了媒体.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从移动媒体来讲,手机媒体是以手机终端为媒介、移动业务为载体、移动网络为通路而构筑的新媒体.主要包含内容、通路和媒介.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具有这样的优势,它可以消除时间差、空间差和阶层差,还原媒体的本质,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从这个角度看,手机媒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也正因为其优于传统媒体的特性,手机媒体发展迅猛,短短几年手机媒体所达到的受众规模之广、用户活跃度之高、影响力之大令人膛目结舌.不仅改变了人们传播和消费媒体内容的方式,而且革新了内容创造和舆论制造的模式.以微博的盛行为例,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移动互联网上UGC的内容将超越专业媒体人士创造的内容,手机媒体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一、手机媒体发展过程及现况

自1973年第一部手机的问世,手机的通信模式从模拟手机时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简称1G), 到G手机时代(第二代移动通信,简称2G),再到现在的3G手机时代(包含WCDMA,TD-SCDMA等),手机媒体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和跨越式发展.

2012年,手机首次超越台式计算机成为中国第一大上网终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全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达到4.3亿人,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值得注意的是,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继续上升,已由69.3%上升至74.5%,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逐步确立.手机因其与受众“零距离”接触、时间频繁等特性,而成为带体温的媒体,这从根本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照顾不到”的信息空位.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个性化媒体,以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多媒体融合、传播范围广、效率高的特点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传播和获取的几乎所有要求.

新媒体时代,手机无疑是新媒体的领军力量,作为手机的用户,在同一时间,在传播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作为使用者的人们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手机媒体用户传播的类型也复杂多样,从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再演变为大众传播.其传播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单向和双向传播,而是在融合两者的基础之上,衍生为一种有反馈的‘扩散式’传播.手机媒体的反馈机制越来越强,正如麦克卢汉所描述的――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二、人际传播、手机媒体的互动及影响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征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munication)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一般认为人际传播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物质媒介的传播.人际传播归根结底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结果,人们生存在社会之中,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要传递和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和互相吸引.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或媒介而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的过程.直接传播主要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信息交流.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与此同时,人际传播的范围被大大拓展了.

手机媒体的传播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众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无论与是直接传播还是间接传播,总要借助“媒介”物质,即使是直接传播也要凭借空气进行声音的传送,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在间接传播中,随着技术和媒体的快速发展,麦克卢汉‘地球村’的这一学说也越来越得到事实的验证,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毫无疑问,手机媒体在人际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手机媒体使得过去一对一的媒介对应关系逐渐模糊、消失的同时,对人际传播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通常来讲,人际传播主要有五个特点:

1.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因此,人际传播简便易行,不受机构、媒介、时空等条件的限制.

2.传播活动中,从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角度来说,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3.人际传播中反馈迅速,双方交流更充分.

4.相对大众传播而言,人际传播的信息量较少、覆盖的范围比较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

5.在人际传播活动中,尤其是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传输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噪音’,容易走样.

(二)手机媒体与人际传播

在人际传播活动中,手机媒体具有明显的人际传播特征,个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手机媒体对人际传播的特征进行了加强,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在移动中传播.手机媒体信息传播更快速、灵活、机动性更强,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实现了实时数据传输和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从传播的接收与限制看,真正实现了信息即时交换.

2.“去中心化”.信息传递过程中,手机媒体固有的人际传播本能和特性非常突出,发送双方兼备传、受者双重身份,并且始终处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手机媒体使用者在共享与传递信息时,构成了广泛性与丰富性的受众群体集合.社会信息不再单调地朝着某种方向流动,而是呈辐射状,在立体的网状结构中向多个方向流动.手机媒体大大提升了人际传播的能效性,冲淡了大众传播媒体在社会信息流动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使得社会信息流动过程更加复杂.


3.一种可选择的多重传播.以手机短信为例,手机短信传播以人际传播模式为主,通过“一对一”式的信息互动,实现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以此实现单一对象用户之间的连通.伴随其普及率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提高,短信中心控制平台所提供的怎么写作开始多样化,以短信群发为例,通过群发等软件对多部手机同时发送信息,可以实现“一对多”传播模式,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实现“多对多”的大众传播,手机媒体的人际传播范围在被大大拓宽了,手机媒体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业已具有大众传播的特征.

三、大众传播与手机媒体的互动与联系

(一)大众传播定义及特点

手机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与大众传播总是密不可分,人们也总是将大众传播挂在嘴边,但对于其定义,学者们似乎各有各的看法.从职业工作者角度来说,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从传播学角度来说,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一般认为,大众传播的起点确定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在当时得到发展,1844年美国开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手机媒体作为现代重要的传播工具,为大众传播的快速发展不单单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使其“量变”的同时,也在使大众媒体开始逐渐走向“质变”.

大众传播与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一般具有六个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特征:

1.大众传播传播活动的组织性.具体表现在,大众传播的主体一般为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电台以及以大量生产为目的的音乐、影像制作公司等).

2.大众传播总是伴随着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早期的大众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印刷术,当今的大众传播同样离不开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大众,其受众不分阶层和群体.这里的大众是指的收到大众传播信息的人,只要接收到大众传播信息的人都是大众传播的对象.因此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一般大众信息需要为目的的活动,其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不分阶层和群体.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双重属性,即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传播组织生产信息作为自己的产品,其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信息产品属于社会文化产品,其消费属于精神意义的消费,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是其传播的内容,受众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接收到信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的反馈机制,受众对于媒介组织的传播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力.

6.大众传播的制度性.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其传播内容与社会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具有直接关系,其传播过程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很多国家将大众传播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

(二)手机媒体与大众传播

手机媒体自一开始,是作为个性化的人际传播工具和渠道而存在的,随着科技和通信的发展,手机媒体传播开始走向大众,并逐渐朝着大众传播的方向所演变.手机媒体传播不但进行着“大众”化,而且在重新定义了大众传播.具体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所体现:

1.手机媒体参与大众传播后,传统定义的大众传播特征被淡化.传统定义认为,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有组织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手机媒体出现以后,手机媒体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意愿传递信息,随时随地向全世界多数人发布信息,这也就意味着个人或非正规媒体可以突破传统正规媒体的话语壁垒,进行大众传播.

2.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不再单独强调大众传播受众的数量和规模,而是将大众传播的受众群体进行了细化,将受众群分门别类,可以看作是个性化和写作化的大众传播,其原理正如社群和俱乐部一般,受众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集聚在一起,大众传播中的‘小众传播’成为必然.

3.大众传播的反馈机制开始沿着双向和多向进行转换.手机媒体使得大众传播受众的反馈更加及时,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传播活动注入了受众的直接的反作用力,传统定义中大众传播单向性、缺乏反馈的机制被改变,手机媒体正重新定义大众传播媒体的格局.

四、手机媒体: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纽带

作为新媒体的手机,可以看作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产物.与此同时,手机媒体又不断的作用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使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手机媒体不仅强化了人际传播功能,又重新定义了并细化了大众传播,在兼有两者优势的同时,又突破了两者的局限.毫无疑问,手机媒体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宽度和广度.

手机媒体凭借其高度的便携性、广泛的交互性、丰富的受众资源、更快的传播速度和多媒体化等特征,成为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重要纽带,并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3G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往传播的限制条件如时间、空间等,越来越弱化.从个体角度来说,手机作为人体神经中枢系统延伸,不断扩大了个人信息的传递和交互;从大众角度出发,手机媒体已经化为群体传播的延伸,多样复杂的传播交互模式,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时对讲等功能的实现,使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最方便有效的媒体.4G技术已经开启,新技术的普及将会给手机媒体注入新的能量,手机媒体用户将继续呈指数方式裂变增长,手机媒体作为连接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纽带,重新定义了传播学的概念,手机媒体将开启传播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