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图像传播的变迁

点赞:5779 浏览:205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对后现代语境下图像传播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  图像传播 视觉文化 后现代 景观影像 回归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侵袭――后现代语境下的图像霸权

本雅明指出,传统社会艺术品独具的“韵味”使其高贵而难求,如希腊雕塑、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或王羲之、吴道子的书画,人们欣赏艺术是自觉的主体行为;在机械复制的现代社会,通过工业化大量复制的人为视觉符号形象,从影视大片到铺天盖地的广告,从报纸到卡通等图像正以强大的世俗力量向我们逼近、包围和追踪,成了一个不可遏制的趋势和普泛的日常景观.“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被各种形象包围的世界里”.文字较之过去显然已从叙述主导,转为图像的辅助说明.有人曾称:“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像而已.”从人趋近形象到形象逼近人,这是一个深刻的转变,艺术的“韵味”被“震惊”的效果取代了.

图像广泛传播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被波德里亚称为“超美学”(Transaesthetics).它以直观性、娱乐性、平面性、空间性、相对无深度性适应了大众对文化的渴求,是感性通俗文化夺得话语权的标志.有学者称它是“大众文化”的代名词,也有学者把它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化身.“正是这种视觉‘图像的’丰富,以及媒体文化的过剩,常常被看做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断开的分水岭的论据.”不论是全球传播的“景观社会”还是中国上世纪末勃兴的图像文化,都顺应了后现代反抗语言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向视觉文化和娱乐文化转型的潮流.它彻底颠覆了埋性文化的逻辑叙事和时间叙事,建构了感性文化的快乐的和空间叙事法则.

二、溯源――从“诗意栖居”到图像栖居”的叙事转向

1,古老的视觉艺术黄金时代

从文化发展的历程看,人类的祖先像儿童一样以直观的形象思维感受世界,抽象思维尚未萌发.原始的洞穴壁画、甲骨文及象形文字等文字雏形揭示了人类的文化始于图形,之后逐渐抽象成文字,人类进入了以语言文字为主的口传时代、神话时代并发展到印刷时代.巴拉兹曾指出“‘古老的视觉艺术的黄金时代里’,画家完全可以画出人的形体,乃至人的精神、思想和心灵.印刷术出现以后,人的心灵更加集中表现为文字.于是,可见的思想变成了可理解的思想,视觉的文化变成了概念的文化.”概念文化讲究逻辑连贯性、准确性,是一种抽象思维,它是古希腊文明的基础,也是西方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的源头.

2,前现代和现代时期的逻各斯主义

我们今天审视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希腊的感性文化和希伯来的理性文化,时时能感受到两者的冲突及和解.那些希腊雕刻因理性的束缚看不出,只有身体温柔的“对理性限制及其压迫有节制的抵抗.”希伯来文化的经典《圣经》中上帝对亚当、夏娃的觉醒是“痛恨地将其逐出伊甸园”.上帝无疑是谣方文化理性维度,而与羞耻相连的则是感性代表.

古希腊哲学认为知识和美德是人生最高境界,而肉体是人性中最低劣的部分,“它令人烦恼地妨碍真理和知识的出场,并经常导向谬误(柏拉图).”

中世纪基督教是柏拉图精神的延续,宗教本质上是专制、扼杀异端的,而是自由而反规则的,“基督教教义的实质是要诋毁并压制人的身体.它盛赞精神之美,苦行的戒律将通过肉体而解放灵魂.”表现的艺术常被传统保守的哲学家所不齿,也是宗教禁欲主义极力压制的对象.

亚里士多德的“诗比历史更真实”秉承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强调主体和艺术的思想性、意义和深度.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把主体和思想置于认识世界的绝对统治地位,帕斯卡尔也认为人的尊严在于他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显然在他们看来思想既是世界的意义,也是主体存在的意义.寻求本质和意义成为文艺复兴前后哲学和艺术的最高目的.

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薄伽丘、瓦拉等试图唤回身体的正当,“和整个宇宙的思想相比,我的生命于我来说是更大的幸福.(瓦拉)”然而文艺复兴是以理性反神性,以知识反愚昧,理性依然是首要的,身体未能完全挣脱理性束缚.至十七世纪理性取代了中世纪的神权在意识形态和身体的维度对人进行全面的专制.

这种对艺术深度思想的追索延续了两千多年.由理性主宰一切的思潮持续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无论是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还是十九至二十世纪前半期的现代主义,理性、规则和秩序始终是美学和政治追求的目标,身体被视为肮脏而下等,是被监控被规驯的.二十世纪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的“艺术是情感的形式化”,以及英国克莱夫贝尔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都依然延续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思想,强调艺术“意蕴”和“韵味”,而艺术的视觉化形式只是一个传达主观愿望的载体.

坚持理性的传统成就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艺术的辉煌.它们以古希腊哲学追求世界奉质和规律,强调客体和主体、存在和意识、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灵魂和身体的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主义为基础,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前者永远被视为优先于后者.

3,消费时代的美学

以生产为主导、物质相对匮乏的早期资本主义,利用基督教清教主义禁欲、苦行精神来维持生产、统治社会,随着后工业社会物质丰裕、供过于求的发展,重工业比重下降,经济结构调整了休闲与消费,怎么写作业渐盛,失业、提前退休和休闲时间的增加都使工人阶级中的年轻男子成了剩余人口,“劳动的身体成为追求的身体.”而消费成为了维持生产的关键.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就成为资本的首要任务.“消费文化需要的不是压抑,而是的生产、扩展和变得精细.”大众消费主义渐次昌盛起来.

后现代语境下图像传播的变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图像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而在20世纪德国,尼采以代表感性的酒神精神发出了“一切从身体出发”的呐喊,以其反理性思想为后现代的出场开辟了道路,他“用视角主义取向取代西方哲学”确立了视角化的重要地位;弗洛伊德的出现也使西方文化开始正视长期受到理性遮蔽的人性;尔后,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以逻各斯主义奠基的社会一直在以权利的形式剥夺人的正当,坚信“通过培养新的躯体和快感,就有可能颠覆规范化的主体认同和意识形式.”以德里达和利奥塔为先锋的后结构主义哲学家掀起了推翻理性偶像的文化运动,颠覆统治西方长达两千多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权威.利奥塔赞成图像、形式和意象(即艺术和想象)对理论的优先性,认为艺术与图像是表达的最佳工具.并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原理对话语文本与图像文本二者跟、理性之间的关系做了合理辨析.“利奥塔试图把意象、形式和图像从理性主义和文本主义话语理论的批判和贬抑下解救出来.”

反本质、反整体,强调差异、多元是后现代主义的最大特征.适应资本增值的要求,在此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艺术成为开发的“工地”,传媒变成生产的工具和“催化 剂”.暴力、、玄幻成为文学、影视、传媒文化的主角,其中图像文化带来的视觉快感起了决定性作用.

作为现代文化向后现代图像文化转型的代表――影视文化,是20世纪以来最强势的大众传播媒介.“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由默片到有声电影,由黑自片到彩,每一次技术进步都递进了人类追求视觉快感和精神愉悦.

图像时代的诞生反映了哲学与美学之语言学转询终结和身体转向的到来.以索绪尔为先驱的符号学,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摧毁了“能指”“意指”“所指”的固定关系,颅覆了语言的统治地位,拆解了语言建构的深度模式.而利奥塔对图像文化的崇拜则将人的身体和从文字语言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人类从“诗意的栖居”变为“图像的栖居”.

三、悖论――“文化化”的隐忧

进入后工业消费时代,城市脱离了乡野的自然活力,现代化进程使金钱取代土地,理性取代宗教,文明取代文化,技术的工具理性渗透入社会各个领域,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轨迹阐释了交往“在场”的褪变和“远距作用”(吉登斯)的效果,媒介文化应运而生.

城市文化、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三者的合力塑造了图像符号的基本属性.我们因此生活在一个由媒介符号营造的“形象就是商品”的世界.后现代传媒制造的仿真世界和审美泛化使我们无时不被视觉形式殖民.

在这“文化化”的时代,艺术放弃了对深度的追求,成为平面的零度写作、快乐诉求、叙事.边缘话语成为关注对象,线性连贯的历史遭到戏说、拆解,宏大叙事、英雄偶像、遭到消解、戏拟,革命、崇高的传统话语成为嘲讽、颠覆的对象.图像的低限接受“与知识分子掌握着话语权力的高雅艺术相比,天生具有平民精神、商业价值和大众传播媒介特性”.文字报道一经“图像化”便增加了影响力,如新近流行于台湾的“动新闻”.解构了精英叙事走向平民叙事后,“图像文化已不再限于艺术领域,而成为公共领域的基本存在形态.”模特表演、选美、精美包装、拍卖的绘画、白领杂志和影视都是图像文化商业化、娱乐化、公共化的表征.

视觉图像在带来快乐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爱因海姆曾指出:“它可能让我们的心灵长眠不醒.当传播可通过手指的一按进行时,人的嘴便沉默了,写作也停止了,心灵也会随之凋谢.”图像颠覆理性文本建构唯我独尊的霸权,造成人们对图像的依赖,削弱了想象力和思考力,在娱乐和的掩护下,以“视觉说服”非暴力方式诱惑人们沉溺于幻想和感性狂欢中,忽视意义与深度,忘却真实处境,逃避对现实的反省和拷问.它在异化、同化、驯化人们的同时演变成“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德博尔认为消费时代的资本主义“通过创造一个使人迷惑的影像世界和使人麻木的娱乐形式来安抚人民.”利用娱乐把人民驯导成“替快乐写单”的主体.

图像霸权带来的悖论是:一方面过度生产使消费者在“视觉刺激富裕和过剩”中出现“抛弃性反应”,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神经餍足现象”;另一方面,虽然新奇古怪的形象不断被创造,但工业化大生产的机械复制性,使形象的同质性、类型化和仿象化严重,消费者仍感到某种视觉要求的匮乏或缺失.

高科技发展使文化生产变为“图像制造与人工智能合成的游戏”,这类由程序逻辑制造出的虚幻形象,脱离客观感知,《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以及“新媒体艺术”、“声光造型艺术”等都是“智能想象力”的运用.科技改变的不只是物质世界,种种新奇的时尚、服饰、美容、染发等将人自身也改造得不再自然.

人为的消费主义形象的过度泛滥,唤起了人们对平淡自然事物的向往,逃避人为形象的逼促,渴望清新自由的视觉关怀成了“图像过剩期”的必然,逃到未经“人化”的大自然或荒无人迹的野外去,去体验自然和观照自然,成了新的选择倾向.

四、皈依――重建精神的生态平衡

图像传播在高科技支撑下回归人类认知的童年,然而今天图像文化的昌盛并非原始图像文化的回归,二者的本质差异在于原始世界里没有主客体之分,是直观形象的童话世界;而后现代的图像文化是对理性文化的颠覆.同时为激发消费,又是资本、图像、传媒的结盟.

后现代解禁后,充斥影视中的暴力、以及网上的明星、写真、偷拍都以图像的方式来满足后现代人们的偷窥欲及对性的渴想.视觉文化转向引起了大众经验的重构,审美低限与技术歧路也预示了隐忧:电子图像传媒具有启蒙性拓展与权力性隐蔽的双重属性,而景观电影在凸现视觉性的同时带来了意义场虚设,视觉文化的基奉样式明显具有转向景观的趋向.

这是跨国资本向全球扩张的结果,资本缔造“景观帝国”制造快乐,操纵,最后将快乐兑换成巨额利润.过度消赞的人们越来越受制于以图像来理解世界和自我,图像逼促下产生逃避心理,精神失重、空虚产生社会潜在危机,后现代的视觉文化重新需要精神内涵的回归.


诚然数字技术可以使影像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技术不能代的思考,过度痴迷于技术,只会使影像在“视觉奇观”的外表下回到游戏和杂耍的时代.当评论警惕、呼吁图像文化在商业诱惑和炫技快感下严重人文缺失时,《阿凡达》横空出世让我们看到了精神回归的曙光.集结了极致的视觉享受与概念文化的《阿几达》刷新了人类科幻大片的历史,导演卡梅隆是文明的受益者也是质疑者,他试图警示文明之进展正在摧毁人类美好的天性和对自然的尊重,人的贪婪、心机和粗暴像病毒一样销毁一切.“人类不懂珍惜,将原本的美好葬送于自己的”正是卡梅隆心中长久萦绕的对人类本质和未来的疑问.只是“矛盾的是,影片用最先进的拟真技术讲了一个反技术的故事,砸最多的美元说了一遍原始社会的美好.”这倒像是一个回归的隐喻.

在消费主义独步天下的传媒时代,面对数码技术全力打造的幻觉人生,我们需要重建精神维度的生态平衡.图像叙事需要在华荚形式包装中注入艺术创作者的思想构思、人文内涵.艺术创作者的立场、说真话的勇气、以及超越理念层面的社会忧患与艺术良知都是作品的生命力源泉.只有细腻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悟,内核丰沛的视觉文化才能在观者的心底扎根并引起共鸣,才能消除视觉轰炸下的“餍足”和逃避心理,才能重获心灵的感动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