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背景下广西民歌的传播类型与道路

点赞:14185 浏览:594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广西民歌的传承面临着汉文化和市场经济文化的双重挑战,出现了明显的衰落势头.本文从广西民歌传播的历史和传播类型入手,探讨广西民歌在当代的发展道路,以期帮助广西民歌走出传播与发展的困境.

【关 键 词 】广西;少数民族;民歌;传播类型;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J64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91-02

进入现当代以来,广西民歌的传承面临着汉文化和市场经济文化的双重挑战,出现了明显的衰落势头.为此,各界人士,包括民间歌师歌手、专家学者和政府相关人员都表示了担忧.尽管广西在民歌的传播发展方面不余遗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总的趋势上看,广西民歌仍然不可逆转地从文化的中心走向了边缘.进入现代媒体时代的广西民歌能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出路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广西民歌的发展道路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与现代媒体相结合,与新的时代风潮相结合,走一条多元传播的发展道路.从广西民歌的发展历史来看,广西民歌已经走到了一个“突破”期;从广西民歌的传播类型来看,广西民歌传播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传播类型――现代媒体传播.


一、

由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同,广西民歌的传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鼓励或制约,根据广西民歌的传播在不同时代展现出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发展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广西民歌的“繁荣”时期.从民歌产生到近现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广西民歌作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成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个时代可以从民歌产生之初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这段时间,人们以歌传情、以歌传教,应该说,这个时期是广西民歌最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民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主要靠“口耳相传”来进行传播.

第二个时期是广西民歌的“禁传”时期.在期间,广西民歌作为“文化的糟柏”被“禁唱”、“禁传”,这个时期,是广西民歌被“压抑”的时期,人们想唱而不能唱.

第三个时期是广西民歌的“恢复”期.过后,改革开放初期,是广西民歌的“恢复”期.这个时期,的错误被拨乱反正,“民歌”也终于从“牛鬼蛇神”的队伍中被解放出来,人们终于可以自由地唱歌了.但是刚从的白色恐怖中回过神来的民间歌师们,往往还不敢放开胆子来创作.而当时的社会文化也与原有的生态环境大不相同了,刚刚恢复的“民歌”失去了原来的生存土壤,出现了“恢复乏力”和“水土不服”的现象.

第四个时期是广西民歌的“遗忘”期.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受到了来自汉文化和市场经济文化的双重冲击.新一代少数民族同胞从小在学校接受汉文化教育,无暇学歌唱歌.长大后的年轻人忙于进行物质文化的生产,纷纷到外地打工学习,他们被各种新奇的事物和思想所吸引,更是无暇“唱歌”、无心“唱歌”.而老一辈歌师们也面临着“无人学歌”的窘境,于是人们自动自觉地把民歌“遗忘”了.在这个时期,民歌被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所取代.传统的民歌只能在少数的传统场合里见到,新民歌又尚未形成风气.

第五个时期是广西民歌的“突破”期.近十几年,随着多元文化共生共荣思潮的普及,人们意识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歌”又重新被部分广西少数民族同胞拾起来了.作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的广西民歌在新时代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文化价值.旅游的发展也给广西民歌的发展带来了市场价值和动力.进入现代媒体时代,一些民歌爱好者和研究者也找到了传统民歌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对广西民歌进行包装、创新和传播.于是,广西民歌在当代终于找到自己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传播手段,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现代媒体传播时代.与传统的民歌传承方式相比,这个阶段的民歌传播渠道有了根本的变化,从“口耳相传”进入现代媒体传播的时代.民歌的形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歌新唱、新民歌层出不穷.

二、

“音乐作为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部分,其传播方式及传媒技术跟随着人类所有信息传播的发展.”[1]广西民歌的发展也遵循了这个规律,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现代媒体传播”三种传播类型,其中“现代媒体传播”是新时代媒体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广西民歌在新时代赖以发展的新传播模式.

(一)口头传播

口头传播是广西民歌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传播类型.从民歌的产生到发展的漫长时期里,广西民歌是以口头传播的方式传承的.它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靠口耳相传.老一辈歌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把民歌传给下一代歌手,下一代又再传给下一代,周而复始,代代相传.这种传播类型的产生是与当时的文化水平和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当时的人们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文字,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以口传的方式传承,而民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形式特点非常易于传唱,所以也就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民歌.在当时,广西民歌就是广西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喜庆的时候要唱歌,悲伤的时候也要唱歌,教育孩子要唱歌,恋爱要唱歌,忙时要唱歌,闲时也要唱歌,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几乎都是伴着歌声来,伴着歌声去.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口头传播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拥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正是因此,广西民歌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这种传播方式所带来的特点是创作的集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功能的实用性和传承的可变性.

(二)文字传播

广西的少数民族多数是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大多数广西民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用文字进行准确的记录和保存.现代所用的壮文、侗文等少数民族文字都是建国后由专家们创制的,多数在民间并未得到普及.文字在广西民歌的传播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里的文字不是少数民族文字而是汉字.以壮族和侗族为例,我们在民间采风时常常会发现,歌师歌手们往往都会有自己的歌书.歌师们往往都是“借汉字记壮音“或“借汉字记侗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歌师们能够记忆如此之多的民歌,汉字歌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今,新创制的少数民族文字能更准确地记录少数民族语言.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记录整理,近几年新出版的歌书,很多都同时配有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汉字表达翻译的意义,少数民族文字则准确地记录了语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字必能更好地为广西民歌的传承怎么写作.这都将为民歌的传承、研究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字传播也是广西民歌传播的一个重要类型. (三)现代媒体传播

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媒体也纷纷加入了对广西民歌的宣传,它们不仅展示了广西民歌的丰富和优美,也使广西民歌的传播途径、传播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进而影响了广西民歌的内容、形式和审美特征.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是时怎么发表展的结果,也是民歌在现代信息时代对自身发展的“突破”和适应.这种“突破”和适应使广西民歌再一次获得新的生命力,使广西民歌走向了大众传播的时代.

典型的现代媒体至少应该包括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品(书籍、杂志、报纸)、网络等.以电影为例,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集大成者以《刘三姐》为代表.在《刘三姐》这部电影里,从头至尾都贯穿着广西民歌,人们相识、相恋时唱歌,劳动时唱歌,与地主作斗争时也唱歌,民歌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人们斗争的武器.全片最精彩之处是壮族歌仙刘三姐与地主派来的秀才们的一场山歌“恶战”,刘三姐具有战斗性质的山歌所具有的感染力、凝聚力和战争力使刘三姐团结了广大民众,彻底打败了地主,电影的斗争主题在歌声中得到了升华.《刘三姐》这部电影的成功使广西民歌从此飞出了大山,使广西民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随着电视的普及,少数民族民歌在电视媒体上也频频亮相.国内与民歌有关的电视栏目很多,其中广西的《唱山歌》和《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栏目对广西民歌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唱山歌》栏目2004年开播,是“我国第一个跨传统与流行、民族与时尚的音乐娱乐节目”[2],“作为‘民歌之乡’广西的本地节目,《唱山歌》力图通过融合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结合流行时尚元素和现代包装制作手段打造出‘民歌新形象’”[2].而2012年广西卫视开播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节目,更是将“新民歌”推向了新的高度.除此之外,在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央视“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星光大道”、2006年“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均可以看到广西民歌的身影,这些活动都在电视媒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另外,网络媒体也是广西民歌传播的新阵地.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搜索到成千上万与广西民歌相关的网页、图片、视频、音频.甚至出现了一些专业的网站如广西山歌网、僚人家园、侗人文化家园等,这些网站都有大量的广西民歌在传播.有的网站如“河池论坛”还开设了山歌论坛“三姐歌圩”[3],欢迎世界各地网友们在网上对歌,目前所开的山歌贴已有30页之多.另外,自媒体如微博、微信、陌陌等社交工具中也有广西民歌的身影.

当然,这三种不同的传播类型不是彼此孤立、非此即彼的,而是相互结合、互为基础的,其中口头传播是基础,文字传播和现代媒体传播都是在口头传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代社会,这三者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如广西民歌发展的重要平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都通过报纸、电视、网络、音乐会等形式进行传播,这其中既有口头传播,也有文字传播,更有现代媒体传播.

三、

广西民歌是广西少数民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长廊的宝贵财富.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它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有曲有直,有时发展得如火如荼,有时停滞不前,有时又举步维艰.如今,我们正值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的世界需要生态的多样性,也需要文化的多样性.党和国家也鼓励和支持各少数民族积极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我们应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对广西民歌进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一方面,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对现有的广西民歌进行挖掘、整理、保存,另一方面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传播.挖掘、保存只是对固有的民歌财产进行静态的保护,而把它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现代时代气息的新时代民歌,用现代媒体来对其进行传播,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才是更好的动态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