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点赞:23963 浏览:1080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网络语言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的界定

(一)网络语言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1.网络语言的基本内涵.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是指后者.如“网络语言,网行.”网络语言日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人认为网络语言若经得起时间考验,约定俗成后就会被普遍接受.这些被普遍接受的网络语言将成为大众语言的一部分,其感染力和号召力日益被重视.

网络语言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网络语言的特征.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网络语言也呈现出了自己的许多特点.(1)通俗性:网络语言是运用了群众所熟悉的语言把群众所要知道的信息呈现出来.(2)简洁性:语言的表达不再是像书面语那样冗长复杂,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正确的理论.(3)创新性:网络语言通过借鉴方言、外来语、符号等,来创造出一些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词汇,从而在网络中流行开来.(4)娱乐性:网络语言的调侃性和诙谐性使大众在娱乐化的氛围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的被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突出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章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按其本性来说是属于人民大众的.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到多数人理解的理论普及过程,而且也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少数人运用到多数人运用的实践开展过程.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们也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始终致力于大众化的研究.在《反对党八股》的文章中指出“现在许多人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这很好等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充分认识到了理论被群众所掌握的重要性,和要用群众的语言所表达出理论的迫切性.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说:“洛甫同志说:‘大众的,主张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大众的、平等的文化,主张文化为大众所有,主张文化普及于大众而又提高大众.’”在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时他有一句名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也是深刻的认识到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掌握,而这就需要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用群众的语言,通俗的表达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都是用最通俗的大众语言表达出来,使人民群众更易于接受理解并掌握进而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语言环境下的传播现状分析

(一)网络语言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现状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用更加创新性的语言和先进性的工具来传播.《人民日报》在2010年11月10号刊登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给力”这个在网络上流行甚广的词语,恰好表明了中国能紧跟时代潮流,这更是一次文化上的创新.很多网民难掩自己的激动之情,纷纷感慨“人民日报太给力了”.人民日报是中国党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及主张的重任,它一贯以严肃严谨著称.这次的“给力”使人耳目一新,激发了民众阅读理论刊物的积极性.列宁就曾指出“社会党人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的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的口号,决定和结论等一系列重炮等,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不要讲白话,不要讲大话.”就是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在十八大期间,《人民日报》又相继出现了时下网络最火的语言“元芳,你怎么看”、“屌丝心态”等.表明了一个强大的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在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和改革,符合了“三化”的要求,秉承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群众所熟知,为群众所掌握,为群众所利用.

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和应用,缘于其特有的优点,但是事物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网络语言能够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滥用、乱用网络语言的现象,破坏了网络生态和谐.网络缺乏有效的分辨事实与检测象,真实与谎言的调控机制.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的文明建设中去,完善调控机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明的语言何来进步的文化.文明的语言,进步的语言彰显了这个民族的创新力.网络语言的滥用必会对这个国家的主流文化造成冲击,让人民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必定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

(二)马克思主义在网络语言环境下快速传播的原因

网络语言的便捷性和通俗性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快速在大众中普及,而普及程度越高,就越要求内外因交互作用的能力越强,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人有要求,也要求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这个社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越发展,人民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程度越高,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民诉求的表达渠道更加多样化,这就使得马克主义在网络上能够实现大众化. 1.网络的时效性.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快速,使网络语言的大众化步伐加快.网语在网下的普遍适用,是新时期,新阶段语言的一大特色.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对于白话文的推崇,就是为了解放人民被禁锢的头脑,让人们从八股文的文风中走出来.让知识分子真正写出适合老百姓看的,并且看得懂的通俗读物.通俗的读物就要使用大众的语言,中国式的语言表达.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运动.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中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普及度的提高,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不断显现,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了网络信息的讨论中去.据调查,突发热点事件一旦发生,一般2到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便被多家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