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流的科学

点赞:19689 浏览:916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教学中是存在非语言交流的.非语言交流的手段包括除语言之外的一切传播手段,即表情、体态、副语言、触觉、气味、时空、器物、装饰、外貌等等.从理论上讲,它是一种人际交往传播,从教学实践经验上讲,“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个完善教师自己、改造学生的的过程,日常中的人际交往经验同样适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地运用多种非语言传播手段,能提高教学效率.

关 键 词 :教学 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又称非语言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非语言交流的手段包括除语言之外的一切传播手段,即表情、体态、副语言、触觉、气味、时空、器物、装饰、外貌等等.

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活动.作为这项活动的参与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传播或接收信息.在这信息的交流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的实验表明,语言文字传播信息的效率只占信息传播总效率的7%,也就是说,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必须高度重视除语言之外的一切非语言传播方式.同样,作为教师,单凭语言文字(如讲授、批改作业、开会、感情不投入的谈话等),而不凭借表情、手势、时空距离等等一些非语言传播,是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必须通过一切手段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疑惑、困惑、情绪等,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节奏、变换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学生演板、趣味问答等放松、调剂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本篇论文来源 {$getarticleurl}

上面所提到的非语言传播手段中,有一部分已被大多数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了教学之中,并且认为是行之有效的,但有一部分传播手段,如距离、眼光、手势等,注意得不够.本文旨在指出那些被忽视的非语言传播手段,并谈谈本人在运用中的一些体会,以期同行们批评指正.

1.空间距离

先得从一次联欢晚会谈起.在晚会的前一段时间里,作为班主任,我坐在黑板的前方、学生都在各自的座位上,我协助文娱委员主持并参与这次晚会.无意之中,感觉到我和学生都有些不自在,晚会的气氛不很热烈,出于一种体会或经验,我把自己的座位搬到教室中间的过道里,于是奇迹发生了,晚会的气氛从些活跃了起来,晚会开得很成功.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仅仅是把自己的座位交换了一下,就立即消除了师生间的那种不自在的心理呢?或许是因为你是一名严师,学生害怕你的目光,或许你是一名学生,因为知道至少有一个人盯着你的一行一动而倍感不自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传播中,除了目光之外,还有一个便是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仍然是一个影响传播效率的因素.

人类学家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际交往传播中距离的概念,并把交往时空间距离按远近分为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并进一步通过研究指出,在公众距离(12-25英尺)的上限,说谎话时心里是不会慌乱的,而在社交距离(4-12英尺)内,唯一的接触渠道是靠视线,交往双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掩盖住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按习惯,在谈话时应盯住对方眼睛,以获取更多非语言信息,但如果再走近些,进入个人距离(0.5-4英尺),双方的情感及内心活动就难以掩饰,如果觉得对方不可以进入这个空间,就会觉得不自在,是一种故意冒犯的行为.

非语言交流的科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教师站在讲台时,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因而,教师必须用目光注视学生,否则部分学生会心安理得地在座位上开小差,同时,教师还要不时地走下讲台,缩短师生间的空间距离,通过音调、微笑等一切手段缩短心理距离,消除学生学习心理的负诱导,减少学生说谎、“坐堂旷课”、看小说、开小差、做小动作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同样,班主任在对会说谎的学生时,如果有意进入学生的个人距离内,并且要求目光盯住对方,学生多半会在忐忑不安中完完全全说出真话.

2.目光

通过研究及观察表明:人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时,瞳孔会放大,在胆怯时,目光会游移不定或退避,耷拉着眼皮,感到疑问时,眼光会迷离,回忆时,眼会看先向上再向左,构想时,会先向上再向右,等等.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只要教师平时多多仔细体会各种目光的含义,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定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从学生那里接收到更多的言语之外的信息.你炯炯有神的目光和铿锵的语调会告诉学生,你所讲的是科学的、可信的、不容置疑的,学生是在开小差时、或是认真思考时、或高兴、或困惑等,他们的目光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

关于目光的各种含义在此不想多谈,因为大多数老师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已有足够的经验,但由于对教学的双向交流认识不够,甚至认为把这些交往中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中是不合适的.在这里,我想强调,一切交往中的心理经验同样适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因为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传播.

3.手势、表情及其它

另外,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中,很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以下几类非语言传播手段(1)音调的变化,如表示同意的“嗯!”表示疑问的“嗯?”等副语言,(2)学习环境的变化,如不时到实验室、户外上课,(3)颜色的运用,红色使人兴奋,蓝色使人平静等,(4)教师的衣着大方,不使学生分心,(5)配合所表达的内容,有效地运用手势,以强化教学效果等.在这里之所以要罗列出来,是为了让各位明白非语言因素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备课和授课中不时提醒自己去调动一切潜在因素.古今教育家都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中的教师如同舞台上的演员,除了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外,更需要以自己的努力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获得成就感与掌声.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调动各种语言及非语言的因素去完成好这个双边活动.

在市场上,虽然学习机早已诞生,但它的存在仍受到众多教育家的非议,因为这种机械式一问一答的传授知识方法,效率极低,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教学中的感情交流活动.

4.附注

(1)教师在运用非语言传播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无定法”,其含义大概如此,(2)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成文的职业性规范,如被要求“讲课时走下讲台”、采取多种形式的演板、集体朗读等,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下,尤其从教学心理角度,如果是合理的,应该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