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自性在危机传播中的凸现

点赞:5530 浏览:181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对电视媒体自性的认识放在现代媒介矩阵的背景下进行,通过在危机传播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比较,分析电视如何展示和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不可取代性,从而理解电视的媒体属性的回归.

关 键 词  自性 危机传播 现场直播 媒介矩阵

中图分类号 0220 文献标识码 A

在新技术新媒体带来媒介生态革命性变革并构建出新的媒介矩阵的情况下,电视同以往相比,虽然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做出了诸般的调整适应和变革,但依然渐趋失去“第一媒体”、“媒介之王”的地位与影响力.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表现出走向边缘化的趋势.

这一走向体现在现实实践中.就如胡智锋所说,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上升趋势面前,电视呈现出一个传统老大媒体的整体颓势.表现在:电视媒体的整体市场份额的下降、关注度的下降、内容的相对封闭,造成了全行业的困惑和焦虑.0针对这一状态,尹鸿曾形象地称2006年的电视是“软媒介”(乏力),2007年是“冷媒介”(不火).

困惑和焦虑的电视在2008年却一扫颓势,重新展示出其独特的传播价值.这一年大事频发,电视媒体也大展身手,表现不俗.尤其是它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现,更凸现出其作为主流传播媒体的特有优势和不可取代性.

512地震发生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矩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投入对这一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危机传播,为抗震救灾作出了不可忽视和难以取代的贡献.

媒介矩阵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联结的网络..我们当下世界的媒介矩阵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构成.在这次整个媒介矩阵全力投入进行的危机传播中,无论是起到的作用还是获得的好评,电视媒体都是最突出的.电视台总编室于5月21日到25日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72个受众样本的调查表明:53.23%的中国民众是通过电视第一时间得知汶川地震消息的.汶川地震发生后,95.37%的民众通过电视了解相关信息.接触各类媒体时间最长的是电视,平均每天为270.2分钟,81.95%的民众认为电视是了解地震相关信息最重要的媒体,81.78的民众收看了CCTVI,37.65的民众收看了灾区频道――四川卫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众意见调查部于5月22―27日期间,就抗震救灾话题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个地市2648位城乡居民进行的调查表明:91.4%的公众认为这次四川抗震救灾的电视报道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其中39.8%的公众认为这次电视报道完全能满足自己的要求,51.6%认为基本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在这次危机传播过程中.电视具有启发性的逆转式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去思考并认识,在新的媒介生态情境下,在新的媒体矩阵布局中,电视拥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具有哪些不可取代的性质,什么才是电视媒体自体的规定性,即电视媒体的自性(self-existence).    一、危机、媒体、现代性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风险化时代,我们置身的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里,危机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特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常态.风险社会不仅是现代性的直接后果.也成为了对现代性困境的总体性表达.

现代媒体也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社会的动力机制就来自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的重新组合,”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依赖于“象征标志”,即现代传媒的产生.现代传媒“使时间意义上的在场与空间意义上的在场分离开来”.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传媒可以是“镜”与“灯”.是社会文化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认知系统.它不仅源于现代性,也能有效地促使人们反思和修正现代性.

现代性催发了风险的常态性存在,作为风险具体体现的危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事故、危害或灾难的形态呈现.它们共同具有的特点是.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威胁性和潜在损害性等.危机传播就是在具有上述特点的危机状态下进行的信息传播.

在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现代传媒系统都会行动起来发挥他们的功用,进行危机传播.

二、现代媒介矩阵中的电视

媒介矩阵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联结的网络,不同类型的媒介常常是高度地内部相关.这些不同类型的媒介在演化过程中历时地先后产生发展,又共时地处在由它们竞合所产生的媒介生态中.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描述媒介演化的过程,并认为媒介演化趋势是对媒介和技术存在前的传播手段更加全面的复制.媒介越来越不象媒介,而是更像生活(Live).莱文森认为人类利用媒介尽可能地重建“自然”与“符合人性”的传播手段,同时克服了传播的前技术限制(缺少永久的记录,不可能远距离看和说,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点,等等).早期形式的媒介为了克服空间或时间限制,最初放弃了“真实世界”的某些方面.媒介的后继形式又再次捕捉自然传播的各个方面.从媒介演化的过程和特征看.电视作为典型的现代传播媒介,处于媒介演化进程中的相对优越位置.它一直具有即刻进行视觉和听觉报道的潜力.因此.在危机出现的时候.我们期望电视能利用这种潜力.

在危机传播中,媒介矩阵中的不同媒体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在携手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地开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传播中形成竞争的态势.危机中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三类:1.关于危机的一般信息需求;2.危机中的个人信息需求.如寻求关于危机地区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等状况的信息;3.关于如何消除危机的信息需求,如雪灾中要求司机绕行以及动员公众救灾的信息等.一般认为,对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危机传播媒介.如大众媒介一般用来满足第1和第3类需求,而和手机等个人媒介一般用来以上第2类需求.这种分工合作和同场竞争是在适应危机传播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

虽然凭借媒介演化的成果和优势电视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具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过程中,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体也都将有关灾情几乎进行着全方位的“直播”,甚至新媒体如互联网上WEB2.0的即时反应、互相纠缠、复合印证以及结构性的信息提纯能力也使其微内容、微价值的聚合力量得到彰显.而在灾难的报道中,检讨制度缺失和举措失当这方面,平面媒体做得比电视媒体更加深人.

电视媒体自性在危机传播中的凸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视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但无论我们横向从危机传播中组成媒介矩阵的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性表现,还是纵向从电视媒体自身由走向边缘到重回中心,都无法否认电视媒体认识和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遏制住在新媒体挤压下的颓势,重新认识和展现了其自身的不可取代性.

从媒介演变的进程来看,电视媒体此前出现颓势不是偶然的.自1925年电视技术被发明.1936年电视事业诞生以来,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在制作和播出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以至使其不断地处于“再发明”的状态中.但直到数 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前,电视都以拥有影音兼备的电子传媒的性质占据着传媒王国的王者地位.由于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体系的网络媒体具有快捷便利、形象直观、互动性强等特点,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把网络媒体作为新闻来源的人正在增加.网民在网上浏览新闻的时间也在逐渐增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民减少了与传统媒体的接触.美国一家公司调查显示,在因特网用户中,比以前减少了读报、看杂志、看电视时间的人分别达15%、20%和25%.作为传播媒体,电视存在的根基是拥有受众,但新媒体这种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大有撼动电视存在根基的可能性.

三、危机传播中电视媒体自性的凸现

重大突发性事件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像闪电撕裂天空.将危机推到社会前台.也展示出风险社会的底色.紧急时刻,电视媒体以其迅速敏捷的反应映证了约书亚-梅洛维茨的一段论述:(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已经开始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广播”世界.但这种改变并没有破坏媒介(如电视)在同一时刻将数百万人吸引到同一事件的能力.0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电视媒体就行动起来.成都电视台的SNG车与地震两小时后到到都江堰剧院中学营救现场,成都电视台6个频道全部中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采用SNG系统24小时并机直播;央视新闻频道也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一小时中断正常节目,直播《关注汶川地震》.截至2008年5月24日晚,抗震救灾报道直播节目总时长达1034小时.仅5月12日至21日,就有10.3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央视抗震救灾直播报道.

由此,电视媒体将自己独特优势激发和展现了出来.现场直播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做到采访报道、制作播出、接收观看同步进行,具有消除时空、实时体验的巨大力量和全覆盖性、共时性和情感诉求的超越其他媒介的能力.

电视能做到这一点,和它具有高科技的特征密不可分.即使是在网络传播时代,电视也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电视节目的采、编、播等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很高的科技含量,体现着高度发达的科技,能为人们提供从来没有过的辽阔视野与多方位的参照系数.电视可以通过画面与声音双通道的信息辐射,凭借每秒30万千米的传播速度,使信息传输突破时空制约,基本上能做到与事件同步.在荧屏上展示正在进行和发生的事务.双向中继采访、现场切换、临时插播、现场采访和电视特技等电视手法的采用,又不断丰富电视表现形式,扩大传播领域.在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的支撑下,作为一种大信息容量的动态传播媒介,电视能够并且已经全方位地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此过程中,它凸现出其最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实时的现场再现功能.这一功能使得它能在荧屏上即时再现人类感知所不及之处的场景.

但问题是,基于网络视频和网络传输技术的网络直播似乎也能在电视媒体最为核心的优势领域进行竞争.在近来世界上发生的很多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场域,我们都能看到网络直播的参与.网络视频本身也以其与电视同样的声画兼备的特点在蚕食着电视多年来形成的领地.

网络媒体在媒介演进的进程中固然已吸收容纳了在它之前出现的诸多媒介的特点和优势,但是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领域,网络视频和网络直播在以下几个方面仍不能和电视媒体相比,更不能完全取代电视:

在技术成熟程度所决定的编码和解码方面,目前的带宽水平使得网络视频在清晰度上和电视声画还无法相比:

在接受的方式上,以被动接收而不是主动搜寻甚至双向互动为特点的电视,在危机传播中仍有着进行动员、全面快捷、设置议程等优势.和网络相比,电视在接触的容易度上门槛更低,电子图像和声音是将自己注入到人们的环境中,接受讯息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并且,经电视编码的成千上万条讯息可以用同一个接收器(电视接收器)同时获取.一旦电子媒介进入家中,讯息就能无差错地持续地流入.电视机共享的论坛由是能成为一个宣布和确认“现实”事件的场所,并且完成信息的大规模共享.所以梅洛维茨说,电视作为新的公共领域的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为人类提供了最大范围的同时获取讯息的渠道.这是人类从未体验过的;

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在公信力方面的差异也使得它们在危机传播中有着不同的影响和地位.迄今为止,网络视频尚未完全取得意识形态合法性,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竞争,电视媒体已经在可信度、可信赖程度和专业权威性等方面都有着难以取代的积累.根据罗波尔(Roper)的调查.自1961年开始,电视被看成是所有新闻来源中最可信的.自1968年开始,它比下一个最可信的来源--报纸高出的程度超过了2:1.公信力的累积使得电视在媒介矩阵的竞争中更具主流媒体的色彩.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自组织性,而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则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媒介逻辑,即一套控制“内容如何处理和呈现,以便竭尽所能地运用既定媒介的优点”的内在法则与规范.埃斯德和诺斯把媒介逻辑界定为“理解和解释社会事件的方法等这种(传播)形式的成分包括不同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形式的要素包括材料怎样组织、材料呈现的风格、关注和强调的重点以及媒介传播的法则.”这些都有助于在危机传播中,电视媒体能够更有效地平衡好开放与控制之间的张力.发挥及时实时全时的特点,集宣传媒体新闻媒体和信息媒体的功能于一身,进行整体性设置议程.

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使电视重振了自己的传播价值.它一改一味沉浸娱乐模式的积习,从娱乐工具回归到媒体属性,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曾感叹的“电视界现在最大的悲哀就是忘了自己是个媒体”的弊病也在危机传播中得以补正.而且,因为我们所置身的社会是个风险社会,在现代性的规制下.我们必将长期处于高风险时代,作为现代性产物的电子媒体--电视,也定能在认清自己的自性的情况下,在时代的主场以真实的力量和新闻的价值更充分地发挥其传播优势,彰显其媒体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