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

点赞:31149 浏览:1440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亨廷顿描述的“多文明世界”中,各文明之间存着深层次的文化的不认同.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旨在通过沟通和交流,达到传播双方的彼此适应和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不断寻求新的共同点的跨文化传播愈演愈烈.本文尝试把孔子学院放在“多文明世界”中,分析孔子学院对西方世界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自身不足、“文化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和“偏见”.

【关 键 词 】多文明世界 孔子学院 跨文化传播 障碍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愈加频繁,主动“走出去”,才是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之道. “一个民族或国度文化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传播的健康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交流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态;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民族”.孔子学院为西方社会学习汉语搭建了平台,为中国文化与西方各国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但是,孔子学院在对西方世界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障碍.

试析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多文明世界”中的孔子学院

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1927-

2008)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亨廷顿提出一个崭新的观点:世界冲突的根源在于各文明之间以及文明内部不同文化之间的不认同.这里,暂且不论亨廷顿写这本书的立场,至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看世界的角度.冷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政治多级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潮流激烈交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两大课题.在“多文明世界”里,如何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亨廷顿在书中提到,“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各种文明在承认彼此差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的理解与合作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可靠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30多年腾飞式的发展,科技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但是,在“硬实力”强盛的同时,“软实力”却不够“硬”.这个“多文明世界”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传播愈演愈烈.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的传播越来越频繁便捷,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提升我国“软实力”已经迫在眉睫.孔子学院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大项目,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战略.自2004年11月21日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以来的6年间,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布世界五大洲,远远超过了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原计划在全球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的的目标.“各地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在自身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技术条件支持,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各地孔子学院尽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还是较好的完成了推广汉语、推广中国文化的任务.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多文明世界”,世界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的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全世界有目共睹,“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也持续升温.孔子学院的出现以及在海外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汉语学习的需要.同时,在“多文明世界”中,建立在各多元化文明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才是防止冲突的可靠保障.在如今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的多文明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在广泛交流与碰撞中寻找到彼此的共同点才是生存之道.孔子学院的对外推广,是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主动出击的一个表现.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只有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通过与世界各国的语言和文化的交流碰撞才能在多文明世界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此外,孔子学院的对外推广也是我国致力于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表现.

二、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分析

短短6年时间,孔子学院以强劲的势头在西方世界迅猛发展,显示出西方社会对于汉语学习的热爱以及中国文化的魅力.但是,由于自身的不足以及更深层次文化的差异问题,孔子学院的对外推广遇到了种种困难.

1.自身尚有不足,孔子学院在摸索中前进

首先,近年来,能够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孔子学院的老师主要由国外合作院校汉语教师、中方汉语教师、中方志愿者和中方留学生以及当地聘任的汉语教师组成.不同的学院教师数量也不同,有的只有中方外派的1至2名教师.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孔子学院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事实日益凸显.

第二,财政供给不足以支撑孔子学院的正常运转.孔子学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教育性机构,目前,每建设一座孔子学院,国家会拨出定额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但是,这些运营经费却不能够保障孔子学院的正常运作.

第三,适宜于当地文化特点的区域性汉语教材缺乏.孔子学院的一项任务是开展汉语教学,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但是孔子学院缺乏像英语推广中的那样“因地制宜”的教材,这无疑增加了孔子学院推广汉语的难度.

2.“文化中心主义”排斥孔子学院对西方世界的跨文化传播

“民族中心主义指个人判断其他文化比自己民族的文化低等的度,意思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从而用自己的文化价值判断其他的文化,因此,也被称为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是阻碍孔子学院在西方世界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它表现为一种民族优越感,即从本民族文化价值出发判断其他文化的价值,并认为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比本民族文化价值低.”

文化中心主义具体到西方则表现为“西方中心论”.受这种论点的影响,西方人与生俱来的认为西方文化的价值高于其他一切非西方文化的价值.“西方中心论”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西方社会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西方人对于非西方的价值判断.一方面,西方人本能的对于非西方文化“视而不见”,由于自己身处西方的“优越感”,促使他们对于孔子学院所宣传的汉语以及中国文化不屑一顾.另一方面,由于孔子学院的强劲发展势头,使西方人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本能的排斥孔子学院对西方世界的跨文化传播.

3.“刻板印象”和“偏见”阻碍孔子学院在西方世界的跨文化传播

“所谓刻板印象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其他文化信息时,因过分简单的归纳而形成的对他文化的概念化认识,并由这种概念化的认识形成对他文化的成见.”由于历史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世界对中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在孔子学院‘走出去’,走向全球的同时,一些国家的相关人士以其固有的意识形态思维审视孔子学院,称孔子学院为中国文化渗透的‘特洛伊木马’,并且警示西方社会透过文化、经济交流的表象认识孔子学院.”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虽然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但是类似这种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仍然在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前几年,中国科学家开展“夏商周断代工程”,本是纯学术的考古研究,某些敏感的西方媒体却由此嗅出了“正在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情绪”.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孔子学院在西方世界的推广传播.

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影响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认知,演变成了对中国的“偏见.”尽管国家汉办一再强调孔子学院只是推广汉语及中国文化,但是,西方媒体仍然认为孔子学院带有“文化侵略”性质,这与西方社会大张旗鼓的对外进行文化传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7年5月28日,大洋彼岸的加拿大通讯社记者吉姆布朗斯基写了一篇关于孔子学院的报道,标题为“加拿大安全情报局说:中国以孔子笼络西方人心”,在这篇报道中,孔子学院被看作是“洗脑机构.”西方社会尤其是媒体对于中国的偏见同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孔子学院的在西方世界的推广传播.


“刻板印象”与“偏见”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两大障碍,在它们的背后是西方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往往还会影响到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交流.因此,“刻板印象”和“偏见”既是孔子学院在西方世界推广时需要绕过的障碍,又是孔子学院必须努力化解的中西方文化之间深层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