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情歌的文化传播

点赞:4372 浏览:156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曾经有人问湘西在哪里有人回答说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黄永玉的画里,宋祖英的歌里.正是有了湘西本土文化名人用文字、书画、声音等媒介抒发对乡土文化的眷恋、赞美,才让我们知晓了湘西,萌发寻梦湘西之旅.湘西情歌是神奇瑰丽的湘西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明珠,湘西民俗文化的重要标识.所以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在小说中不断颂扬湘西情歌文化,《血色湘西》、《湘西匪事》等展现湘西民俗文化的影视剧少不了让剧中主角演绎湘西情歌来展现湘西文化,音乐家谭盾在湘西采风中惊叹湘西情歌的魅力后以全新的音乐作品《地图》向海外友人推介苗族飞歌和侗族大歌,背着苗家背篓走出大山的音乐家宋祖英置身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等高雅艺术的圣殿不忘倾情演唱昔日被视为下里巴人的湘西情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正是这些卓有成效的传播方式让异域的民众领略了湘西情歌的独特魅力,让大众对湘西心驰神往.而今借助旅游兴市的政策,张家界山歌节、乡村音乐周的举办更加凸显以湘西情歌为核心要素的地域文化象征.

一、

湘西民众大多居住在崇山峻岭间,生活在歌的海洋中,过着无事不入歌,以歌养心的田园牧生活.歌唱是他们的生活必备技能.用沈从文在《龙珠》中的话说“一个男子不能唱歌他是种羞辱,一个女子不能唱歌她不会得到好的丈夫”.歌唱亦是他们的娱乐生活和追求,在他们的眼里,“饭养身、歌养心”. 他们用歌来庆祝生命的诞生、追求恋人、祈求自然和神灵的恩赐,调解生活纠纷.沈从文在《湘西苗族的艺术》中这样描述他们的歌唱生活:“‘热情’多表现于歌声中.任何一个山中地区,凡是有村落或开垦过田土地方,有人居住或生产劳动的处所,不论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当地按照季节敬祖祭神,必唱各种神歌,婚丧大事必唱庆贺悼慰的歌,生产劳作更分门别类,随时随事唱着各种悦耳开心的歌曲.至于青年男女恋爱,更有唱不完听不尽的万万千千好听的山歌.即或是行路人,彼此漠不相识,有的问路攀谈,也是用唱歌方式进行的.许多山村农民和陌生人说话时,或由于羞涩,或由于窘迫,口中常疙疙瘩痒,辞难达意.如果换个方式,用歌词来叙述,即物起兴,出口成章,简直是个天生诗人.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天赋,一开口就押韵合腔.刺绣挑花艺术限于女人,唱歌却不拘男女,本领都高明在行.”在湘西, “边边场”、三月三、社巴节、大雾梁歌会等节日是青年男女对歌结情的吉日.青年男女在这些节庆日必盛装打扮一番,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戴上祖传的耳环和精美的首饰,手拿芦笙、牛腿琴等乐器,翻山越岭,成群结队赶赴歌场.四面八方群拥而至的乡民把歌场打造成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人们尽情唱歌跳舞,欢快至极.清魏祝亭的《荆南苗俗记》非常生动描述了湘西苗族青年男女赴三月三歌会的情景:“未婚者悉盛妆往野外,环山箕踞坐,男女各成列,更番歌.截竹为筒,吹以和,音动山谷,女先唱以诱马郎.‘马郎’,苗未婚号也.歌毕,男女赓和,词极谚,殊有音节,听之亦讽讽移(怡)人.女心许者会马郎歌中意,以赓之讴,未毕,男遂歌且行,以就女,相距二尺许即止,女曰:‘歹阿里人’男以其姓氏居里告.苗称人及已皆曰‘歹’,‘阿里’汉言‘何处’也.女起曳其臂促膝坐,倾之歌又作,迭相唱和,极往复循环之妙,大抵道异日彼此不相弃(之)意也.”


湘西民众普遍以歌为媒寻找恋人,但青年男女对唱情歌不是想唱就唱.唱情歌的时间、地点和对象的选择有严格规定,须遵循当地的文化习俗.唱情歌的地点通常在村外,严禁在村内.时间一般是在农闲及民族节庆日,如苗族的三月三,四月八,土家族的社巴节,侗族的大雾梁歌会.另外,在对象的选择上也有民俗禁忌. 如苗家青年男女在赶边边场时,要避开同宗长辈和兄弟,一旦相遇也必须马上规避,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此外同姓男女皆为兄弟姐妹,不能谈情说爱,更不能通婚,同姓通婚将被视为大逆不道.所以以歌结情首先要问对方的姓氏来决定交情是否延续.苗家男子在郊外遇到合适的对象,通常先问:“唱歌要把姓来问,慢慢问来慢慢询,看是老表是老妹,以防咱们是亲戚.”若对方不是同姓则可以借助情歌来试探对方有无结交的意愿:“雨后初晴河水浑,心想过河怕水深.丢个石头试深浅,唱首山歌试妹心.”对方倘若愿意结交,则会先夸耀对方的美貌或品性:“阿姐聪明阿姐乖,哑巴见你把口开,病人见你病脱去,死人见你活转来.”“姣妹生得实在乖,蓝色衣服红花鞋.两眼好比青铜镜,抬头照亮九条街.”两人倘若谈得情投意合,多半约定某日再相会.男子在离别后饱受相思之苦,则会唱思念歌:“想妹想得病在身,要吃山中百草根,千药万方吃不好,见妹一眼病脱身.”阿妹也会期待早日和阿哥相会,满心欢喜的同时则带有一点羞涩一点害怕:“妹家门前桂竹林,站在竹林望情哥,爹娘问妹想什么,我数竹子有几根.”经过一段交往后,双方确定恋情后通常会交换信物,男方多为手镯、戒指、绸缎、糖饼等,女方多为花巾、花带、裙子、鞋子、荷包和银饰等.有的还会互相立下盟誓:“ 敬告菩萨敬告天,二人跪到庙门前,谁个起了反心意,燃起油锅把谁煎.”检测如两人恋情遭到亲人的反对,所立誓言感天动地:“生不丢来死不丢,要等阎王把簿勾,阎王要勾勾两个,莫把一个丢后头.”湘西民众一旦以歌结情互换信物起誓后,往往会委托媒人向女方求婚,定好良辰吉日便把阿妹娶回家.在湘西民间,唱情歌是传播恋爱信息的有效工具,是展现个人才华的有效方式,是男女老少挚爱的交流方式.在这样的文化传承空间中,创造出 “板栗开花一条线”、 “马桑树儿搭灯台”等成为湘西文化名片的经典情歌

二、

湘西情歌走出湘西边陲广为人知,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作家借助文字把湘西情歌融入艺术创作功不可没.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对湘西情歌做了非常精到的描述.如他在《边城》、《龙珠》、《月下小景》等作品中真实再现了湘西以歌为媒的恋爱习俗,另外他还对许多湘西民众口头流传的不同类型和风格情歌做了科学记录. 纵观沈从文作品中的情歌,我们发现几乎全是不做改动的记录,其中有艺术构思精巧的情歌:“娇家门前一重坡,别人走少郎走多,铁打草鞋穿烂了,不是为你为那个”,“ 妹妹生得白又白,情郎生得黑又黑,黑墨写在白纸上,你看合色不合色” .沈从文把带有荤元素的情歌也一并融入作品,不仅展现了湘西情歌的多重色彩,还留下了具有科学价值的湘西情歌资料.

如果说过去知识分子借助沈从文的作品而对湘西情歌文化充满了想象,在当代,大众则主要通过通过影视媒介对湘西情歌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期待.一般说来,湘西情歌的影像化记录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作为研究资料的纪录片,一种是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影视剧.两者的编码方式完全不同,作为科学研究的影像资料,要求完整系统的记录湘西情歌的展演情境,要求在真实的场景表演,歌手的一言一行,听众的反应,表演的文化空间要充分关注,以科学性为首要目标.这种影像化的记录在研究价值上达到极致,但在传播的地域性、对受众的吸引力上远远不及影视剧.在影视片中我们发现所营造的尽管是幻象,但影视作为视听复合媒介能让观众更加真实的感受到立体化的湘西情歌图像,虽然它无法让受众带来现场感更不能实现与歌手的互动,但借助画面处理和配乐等技术,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所营造的完美幻象更能打动观众.像近年来的湘西题材剧《湘西往事》、《血色湘西》中,情歌对唱是剧中格外吸引眼球的民俗图像.这些湘西题材剧导演着力在剧情的发展上以唱情歌为转折段落,剧中男女主角的相识大多采用赶歌场的方式.《《湘西往事》中男主角土匪头子庹飞云与宋春娥、《血色湘西》中石三怒与穗穗都是在民族节日唱情歌结交的恋人.其中《湘西往事》中将湘西青年男女对歌结情过程展现得比较完整.庹飞云在神庙大会上见到漂亮的村姑宋春娥一见钟情,便先唱试探下对方:“恋妹不怕路途远, 唱着山歌把心连. 有缘千里能相会, 哥妹相交小河边.” 春娥回唱道:“家乡小河十八弯, 哥哥划船把妹连. 聘礼不要金和银, 只要山歌装满船!” 庹飞云见对方有意便唱起迷恋歌:“哥是月亮妹是星, 大风吹星落凡尘. 哥哥恋妹不怕死, 扑通一声跳水中.” 春娥则回以誓言歌:“水中月亮是幻影, 日头一出影无踪. 连妹就要百年好, 无论晨昏与阴晴!”这种比较完整的再现湘西情歌生存空间的方式能最有效吸引大众的眼球,湘西情歌的关注度能得到大幅提升,还有一定文化保存价值.但这种再现方式的研究价值大打折扣.我们不可否认影视片中演唱湘西情歌的通常不是纯正的乡村歌手,而是专业演员,演唱的语言也很少是当地方言,同时表演的空间上,对湘西情歌这一文化资源上经常采用拼接和重构等方式处理,始终以受众的关注度为核心目标,有时会让观众对湘西情歌产生文化误读.

三、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作为文化孤岛的湘西已不复存在,新一代的湘西人的生活已逐步融入现代化大潮,穿民族服饰的人已不多见,会用本民族语言唱情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在现代化大潮中,新一代的湘西民众借助对歌来结交恋人的越来越少,外出打工成为大部分乡村青年人的生活手段.对大多数湘西民众而言,唱情歌不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已成为历史.对于接受现代教育的湘西年轻人来说,不再以不会唱民族情歌为耻辱,也不会因为不会唱情歌而找不到对象.昔日青年男女每逢赶圩、歌节兴高采烈赶赴歌场将歌场变成人海的壮观景象不复存在.我们很少见到新一代的湘西青年自豪地高唱:“你歌没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刚刚唱完一只牛耳朵”.而今,歌场唱情歌的主体不再是寻找恋爱对象的青年男女而是找寻昔日歌唱传统的中老年,湘西情歌的传承空间衰微已成不争的事实.

湘西情歌的文化传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情歌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随着湘西情歌传唱传统日趋衰微,湘西情歌作为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发吸引异域游客.但对异乡人而言,今天寻找湘西情歌的痕迹大多只能到凤凰、德夯、王村等旅游景点去欣赏因舞台化、商业化而呈现为文化奇观的湘西情歌了.在凤凰,身着民族服饰的苗家姑娘在沱江边新搭起的对歌台上向游客千百次地重复由旅游公司选定的最通俗易懂的民族情歌,对歌已不再是乡土社会族群内部的感情交流而是对异域观光客人的民俗文化展演,满足的是外来者对湘西的文化想象.这种方式存在的湘西情歌不再是本真存在,而是作为文化奇观而存在.歌手的对唱不是为了结交恋人的需要,演唱的时间和地点也无须遵循地域文化传统的约定.对歌无须按照问姓、试探、起誓等传统程序,而是选取对观众最有吸引力的娱乐因子片段来表演,还得让作为他者的观众参与其中,歌手演唱的湘西情歌,你可以用流行歌曲对唱.唱情歌已失去求偶的本义而成为湘西民俗文化展演,最终目的是让游客消费作为文化资本的湘西情歌.

全球化时代亦是多媒体时代,湘西情歌不仅是以文化奇观的方式存在.借助因特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湘西情歌有了更加便利的交流方式和传播途径.地球村内任何一个公民以随时随地登录因特网欣赏到图文并茂的湘西情歌,还可以跟歌手互动,感受湘西情歌的独特魅力.湘西情歌的传承空间因此变得更加广阔.湘西情歌身处多媒体时代,呈现出多向性的面孔,衰微中蕴含新的文化传承空间.

注释:

(1)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沈从文全集》3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2)转引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309页.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