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中亚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

点赞:24066 浏览:1088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倪建平,上海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上海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国际关系和国际传播、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

2001年“911”事件后,作为汇聚东西方文明的地区,中亚地缘战略重要性重新凸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重新成为各种大国力量和政治势力汇集与争夺的地区;作为连接欧亚两洲的战略枢纽,中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中亚地区蕴藏着2000亿桶石油(相当于273亿吨)和8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而哈萨克斯坦的钨、铬储量居世界第一,铜、铅、锌储量则为亚洲第一;乌兹别克斯坦的黄金储量是世界第五;吉尔吉斯斯坦有金、铀、汞等矿藏,塔吉克斯坦则有丰富的铜矿.

中亚地区不仅因为地处欧、亚、非三大陆的交界处而成为自古以来的军事战略要冲,而且是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四大宗教文化发展、传播、碰撞的十字路口和世界上最复杂的民族分布地带.因而,它也是各种文化力量竞相角逐的战略要地.中国与这一地区接壤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关注中亚文化传播的形势.

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描述了中美俄等国文化角逐中亚的现状,分析了中国文化在中亚传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加强文化传播,重塑文化大国”的应对措施.作者指出,中国要进一步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关系,不仅取决于不断深化的双边政治和经济关系,还要取决于中国能否在中亚实施成功的文化传播;中国要寻求和平发展,也必须通过在中亚的文化传播建构自身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树立起“和平中国”和“文明中国”的形象.


四种文化传播在中亚的角逐

中亚各国历史上曾是前苏联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在中亚的文化利益因而具有其内在的传统性.中亚既是俄罗斯的南部门户,也是其南下印度洋的前进基地以及抵御伊斯兰势力特别是原教旨主义的前沿阵地.沙俄统治和前苏联时期的历史则为当代中亚社会打上了深刻的东正教文化和计划经济的烙印.在前苏联时期,大多数中亚人当时视俄罗斯文化为一种比当地文化更先进的文化.除独联体外,俄罗斯与中亚一些国家还借助安全条约组织、经济联盟乃至上海合作组织形式,维系彼此之间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关系.虽然俄罗斯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影响正趋弱化,但它仍是一个对控制中亚有持久的战略兴趣而且有控制能力的国家.

美国文化在中亚的影响正在持续增长.“911”事件后,美国扩大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军事与政治存在,近年来又在独联体策动“颜色革命”,企图将俄的传统势力范围纳入其控制之下.美国主流媒体还直接参与在中亚推行“”新文化的进程.“美国之音”的文化传播作用在“颜色革命”发生前后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美国文化向中亚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不仅美国的电影、音乐、游戏等在中亚占有很大市场,电视、期刊等媒体也开始进入中亚市场.由美国政府资助的文化交流项目,也已对中亚公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今在中亚,美国文化已经取代俄罗斯的外来文化统治地位,不仅讲英语在当地被认为是一种荣耀,许多当地妇女还梦想自己能够嫁给一个美国人或者欧洲人.

但是,伊斯兰文化在中亚的政治和宗教发展中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伊斯兰国家而言,中亚是进一步扩大伊斯兰教传播范围、扩大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增强伊斯兰力量在世界的政治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场所.中亚五国保留了大量民族游牧历史中的政治文化沉积,逊尼派穆斯林在中亚国家占压倒优势.然而,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全球化已给伊斯兰世界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俄罗斯文化的遗产,中亚大多数国家始终都受到来自本国国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压力,包括让青年人接触非常不同的世界观而引起的传统穆斯林社会的内部纷争,而这种文化需求往往超过其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

中国的文化和外交等软实力对于中亚的影响近年来也在增长.作为中亚最强有力、充满活力的近邻,中国的发展模式在消除贫困和实行善治方面已经引起中亚国家的浓厚兴趣,被认为具有借鉴作用.中国政府还坚持作为主导力量鼓励文化企业到中亚按照国际规范来运作,提高文化产业海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尽管如此,中国文化在中亚的任何国家都还未占主导地位,更无法与美国文化在此的显而易见的吸引力相比.随着中国模式在中亚不断扩大影响,它不仅将为中国外交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巩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地位,也会有助于加强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在中亚传播的局限性

对中国来说,中亚是关乎中国西北边疆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开发西部、发展经济的重要合作对象,也是外部势力企图向中国西北方向进行渗透和干涉的重要通道.中国希望在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中亚各国全面发展关系,包括文化和能源领域的合作.中国西部与中亚各国在地缘文化上有着悠久的联系,也正因为这一便利的地缘条件,中亚地区的安全威胁因素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中国西部的安宁,进而影响中国文化影响力在该地区的提升.中国文化不仅面临着一些内在的挑战,尤其还需要面对在本地区跨文化传播的不利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持久不消的“中国威胁论”.在过去十年间,虽然中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些邻国发展了友好关系,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积极合作;但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和所承担国际角色的变化,猜疑、戒备、防范的情绪难免掺杂其中,有一些中亚人甚至将中国视为本地区的潜在威胁.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在中亚进行文化传播能够诉诸的文化资源有限.中亚国家的冲突诚然多发生在穆斯林内部,但这并不能削弱穆斯林团结特定群体抵抗他者的力量.况且,中亚国家对俄罗斯具有强有力的种族依附和经济取向,使得它并不易接受中国文化的主导.那么,中国如何培养对伊斯兰的跨文化传播的吸引力以避免与该地区的文化冲突?

第三个因素是,各种地区不稳定因素,即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的渐兴,尤其是后者同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相结合.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各种文化往往具有跨国网络系统下的民族性格,承受文化压力的社会同样有可能走向原教旨主义,继而也会外溢到跨国和跨地区的边界.而且,这种原教旨主义在中亚有充裕的发展空间.

第四个因素是,中国自身面临着创造有利于文化传播环境的艰巨任务.这之中还包括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融合为一种怎么写作于国家利益的、长远的、有连贯性的政治道德体系这一新视角.儒学、中餐、民歌固然有助于中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积极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观重新注入新的活力以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挑战,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加强文化传播:重塑“文化中国”形象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认为,文化是一组象征体系,它们不仅界定和确认了文化和社会结构,而且还关联了人类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与世界观的融合.1 他指出,“通过文化分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2 而形象与符号的剧烈运动以及思维模式与交流模式的广泛传播,业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年代的独有特征.各国更需要考虑如何借助文化传播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表达自己民族的历史,塑造民族的形象,阐释民族的意义.

文化传播,特别是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奠定了该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而国家形象塑造的本身也是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政治信息的传播:文化信息背后隐含的是意识形态和核心的价值观,这也正是“软实力”的核心所在,在大国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不仅在确定国家对外传播战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对外传播的手段、方式和风格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大众传媒所产生的民族认同被认为是具有文化组织形态的效应,并在这种组织过程当中产生文化的政治想象,这成为当代社会政治认同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产物.3

而美誉的国家形象不仅源自它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来自一个国家合法的、谦逊的、把其他国家的利益考虑在内的外交政策.近年来,中国外交充满活力,向世界塑造了一个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家形象.对中国来说,加强在中亚的文化传播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国家形象的维度和内涵.第一,在中亚的文化传播,可以展现中国外交政策针对新的地缘政治环境所作出的回应;第二,在中亚的文化传播,能使中国更好地理解地缘政治的变化如何影响国家的行为方式;第三,国家间政治的新模式也突出中国外交中更为根本的文化延续性.中国先秦思想家早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这一文化价值观的延伸和体现.

因此,面对现代传媒带来的媒介化社会的新环境,中国需要多层次、多维度拓展对外文化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在中亚传播的影响力.

首先,要进一步提炼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中国很多传统的文化精髓和文明传统不仅是中国社会良性健康稳步前行的推动力,也是对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资源.中国不仅需要总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以及文化精神遗产,还要整理当代文化大师的理论与实践,并将这些思想成果整合成新文化成果来对中亚传播,使中亚社会认识到中国文化不是持“中国威胁论”的人士宣扬的那种冲突性文化,而是一种有深刻历史感和人类文明互动的历史文化,是具有书画、琴韵、茶艺等艺术性很强的精神文化,一种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深的博爱文化.

其次,要运用多种方式来扩大对中亚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一要积极发展面向中亚市场的文化产业,努力向中亚文化市场推出更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二要通过文艺演出、影视交流、图书展示和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让中亚各国人民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三要在经贸合作交流中传播介绍中国文化;四要在中亚国家的大学和学术机构中加强培养“中国通”,因为他们能够帮助消弭中亚社会盛行的对华成见;五要进一步加强对当地华人的教育和保护,以近距离地塑造“文明中国”的形象.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加大对中亚国家的汉语学习和汉语广播节目的投资力度,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如建立针对年轻人的更广覆盖面的网站,使中国在中亚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广泛传播的汉语是中国实力和地位的标志,更是中亚各国对中国未来预期的标尺.汉语如能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为越来越多的中亚国家使用,这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又具有“反哺”作用,其影响可以惠及政治、外交、经贸等全方位的领域.

从中国的国际影响来看,中国的和平发展就是要以文明中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要在世界树立起“和平中国”的形象,而且要树立起“文明中国”的形象,这已经是很迫切、很迫切的任务了.4因此,促进外交与对外传播的紧密结合,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塑造“和平发展”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更有益于丰富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文化维度和内涵.成功的文化传播,不仅随着中国中亚政策的演变不断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还要能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文化传播,引领中国外交活动的进展,从而赢得更多的中亚受众.只有当对外文化传播成为中国文化魅力的自然表达,中亚的“中国威胁论”才会得以化解,并确保未来的中国和中亚国家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