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的“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构建

点赞:20825 浏览:86356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隐性知识传播和整合的过程,“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是师生之间隐性知识传播和整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分析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和“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关系,剖析高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基于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的“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的思考.

关 键 词 :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范式;课程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4-0071-04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范式(Paradigan)一词最早出现在托马斯S库恩的《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变革》中.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将其界定为包括有理论体系、研究规划和方法的结构.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人员所秉持的信念与价值以及采取的技术及形式.形成的特质及效果的总称.

“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构建学习作为主要方式,以开发学生潜能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精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此谓“教一”;以怀疑反思和创造发现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布置课外阅读文献,鼓励以学习型小组的形式完成对疑难问题的会诊,此谓“学二”:把课堂讲授的内容、课后阅读的文献和疑难问题的会诊等内容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多元化和多维化的考核方式,形成对学习情况的判断,此谓“考三”.

二、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和“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的关系

Emans对本科教学的性质和目的进行过相关论述,他指出:本科普通教育培养学生的推理、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意识、自我欣赏、灵活性、道德发展和规范,培养学生将事实与价值联系起来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之中,规划和控制他们自己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注重考察解决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及价值意识的评价.

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才能形成对自己各种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接触.有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接触,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整合得以进行,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唤醒与培养,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之中的过程,就是进行隐性知识的传播和整合.

1.“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与大学课程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一致

大学课程教学范式核心理念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教学学术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能够提出疑问,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其二,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讨论问题的基本理念.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三,教学协作观.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师生协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理念,建立师生协作解决问题的机制,鼓励通过师生的协作促使学习和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

高校的课堂是师生之间有效接触.传播隐性知识的重要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进的理念、优秀的人格魅力、工作价值观、团队信任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这些隐性知识,将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生日后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必然提升.

2.“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与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一致

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传递”到“融通应用”再到“拓展创造”的过程.“知识传递”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一般通过预设课程目标、讲授课程内容完成.“融通应用”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展开,一般通过基于问题导向意识的教学,促进学生经验养成.“拓展创造”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表现,一般在教学情境中由理解和际遇形成,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实质上分为三个密切相关的阶段,把师生作为课堂平等对话的两个主体,课堂精讲,激发学生求学的;建立学习型小组,布置相关的讨论题目,阅读相关文献,对疑难问题进行会诊.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考试方式灵活多样,课堂讲授的内容,文献阅读的内容,疑难问题的会诊三者有机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学生必将适应将来变化发展的世界.

3.“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与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整合一致

基于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的“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范式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要求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对知识进行解释和重新解释,把自己通过科学研究形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式传授给学生,学生领略教师的人格魅力,领会教师的基本理念,学习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师生之间通过有效接触,传播隐性知识的过程.

Argote等人的研究指出:一个人通过从同事或者朋友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知识的概率比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高出5倍多.“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实质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Prahalad和Hamel提出“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实质是对隐性知识的整合,因此,“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与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整合是一致的.

三、高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做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储备,它绝对不是仅仅为了去适应某一职业而进行狭窄的训练,必须使学生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高校现存的一些教学范式对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是不利的.

1.课程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偏离:重知识传授轻潜能开发

首先,片面追求知识量最大化.在课程教学中传授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但太注重知识结果的课堂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不一定完全有利.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接受并且掌握真正有科学性的内容,教育的作用就会随之伴生,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怀特海曾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等,一所高校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等在古代的学园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高校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 其次,对学生关注不够.既然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隐性知识传播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要提高隐性知识的传播效率,首先必须关心和爱护学生,否则效率难以提高.但是当下有部分教师以“专家”或者“学者”自居,把自己看成是法定的课堂权威,只是专注与自己的表演,而很少注重观众的反应.

2.部分的课程教学方法失当:学生缺少体验

单向注入式教学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部分课程的课堂上,教学关系不是和谐的课堂关系,传授知识变成了单项传输,不能开启学生美丽的心灵,使之轻松愉快的学习.不少学生对大学课堂的评价是,教师一进教室就讲,讲完就走,没有机会与教师进行交流.

多媒体教学工具沦为单向传输知识的机器.课堂本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学方法本应该多种多样,师生沟通本应非常顺畅,但是有部分教师从先前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现在的照屏宣科,对着多媒体课件进行阅读,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师生之间极少有平等对话的可能性,师生关系就好像是水遇到了油.

3.课程教学方式机械被动:只有接受没有反思

第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要把“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必须要求教师和学生均要作相应的准备.但是有部分学生上课带着一本书进课堂,下课带着一本书离开课堂,对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置之不理,机械式的上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丢弃.

第二,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既然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发展的世界做准备,那么学生在校期间主动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对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问题,杜勃罗留波夫曾提出过严重批评,他指出:教师把科学的材料嚼得太细等.绝对培养不出进行独立思考的人,只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

四、基于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的“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构建

1.把开发学生潜能作为课程教学目标

开发学生潜能需要树立整体知识观,克服本科教育过度专业化和职业化带来的弊端.整体知识观认为,全部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本科教育应该把如何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作为转变课程教学范式的主要抓手,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要培养学生宽广的人生视野、思辨与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潜能.

2.探究基础上的课程教学内容更新

转变课程教学范式.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学生如何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不仅是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必须在“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的指导下,教师上课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建立基于问题与情景的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与相应的资源,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同一个班级,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根据“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除了传授科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把本科的最新科学成就以及相关学派的主要观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培养其浓厚的兴趣.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必须把最新的学科研究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3.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并鼓励学生反思

鼓励学生在怀疑与反思中学习.今天高校的学生,将成为明天在各个领域中的创新者.如果没有他们的创新,社会将停滞不前.如何在今天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怀疑与反思能力,布鲁纳进行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人唯有凭借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的方法,这种实践愈能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概括为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式.”

营造师生平等对话与协商交流的氛围.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有许多专家进行过相关的论述,但是大家比较一致的认为是课堂应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必须营造非常融洽的氛围.基于此,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同时成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思路的顾问.把课堂作为构建知识的和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传授隐性知识、整合隐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使学生由被动学生变为主动学习.

4.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非常发达,各个高校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纷纷采用了多种方法.各高校图书馆购写了学习和研究所需的各类专业文献,并在校园网开通了“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维普及万方学术电子数据库等.有些学校还购有国外的有关电子数据库.同时大多高校建立了“课程中心”,要求教师上传教学大纲、课件等,甚至相关的作业布置和批阅也在课程中心进行.同一区域中的部分高校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共享.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众所周知,教材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学生如何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那就是在高校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生的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才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期间,进行独立思考,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方能在动态环境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求知,自主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责任编辑 陈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