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科技传播中农民认知行为建构过程

点赞:5571 浏览:173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对不同类型农民的认知行为建构过程进行分析,从中探讨影响农民认知行为发展的关键原因.

关 键 词  村传播 认知行为 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作为一种特定干预手段在影响社会和经济行为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优势――发展策略可用传播来揭示人们的内在态度和传统智慧,帮助人们改变观念和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将新的社会信息很快地传递给广大受众”.为了切实了解农民认知行为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在海南省实地调查基础上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不同类型农民认知行为发展特点进行分析.

乡村科技传播中农民认知行为建构过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民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到乡村传播理论与实践中来,将学生换作农民,教师当作乡村传播者,教学活动换作乡村传播活动,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这些观点对乡村传播活动的开展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每个农民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农民的认知行为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有利于从整体上更深入地认识农民的认知行为发展规律.因此本文依据该理论对不同类型农民的认知行为发展过程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所用调查资料均来自海南省白沙县天堂村和新村实地调查.

一、认知行为主体分析

1.农民是一个异质群体,只有少数认知水平和能力较高的乡村精英,更多的是认知学习能力较弱和生产经营粗放的普通农民.


(1)只有少数人具有创新冒险精神和前瞻性思维能力,多数农民安于现状.

从农民采纳木薯新品种和种植橡胶的历史情况来看,除少数农民具有冒险创新精神和前瞻性决策思维方式之外.大多数农民极其害怕风险,不愿意从事具有较大风险的行为,要看到无风险、经济效益较好等实际的效果后才做出自己生产行为改变的决策.这种特点可以使农民由于有前面试验的结果而降低农民生产行为的风险,但也有可能由于其行为改变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而使其增加了另外一种市场风险,即,其生产发展总是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只能跟随他人赚点小钱,无法适合商品经济创新发展的需要.

(2)只有少数农民能够积极去获取各种资源,多数农民消极被动等待.许多专家认为资源多少是决定农民贫富的主要原因.笔者不完全否认这种观点,但认为这只是一种对于现状的静态判断,并不足以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如果考察农村长期的发展过程,可以h发现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这一点在本研究的调查村庄表现得尤其明显.

(3)只有少数农民比较细心,具有良好认知学习能力.多数农民生产粗放,不能快速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从多数农民种木薯、橡胶不施肥、少管理以及不能很好掌握“三天一刀”割胶技术、兔子养殖技术、荔枝龙眼栽培技术等情况来看,多数农民都是处于一种粗放生产状态,很难认知掌握那些需要精细管理和操作的复杂技术,但也有少数农民例外,他们对各种生产技术都认知掌握得较好.其中的关键在于这些农民能够钻研与细心,另外再加上其能够积极与乡村传播人员沟通交流.认真完成推广人员交待的工作任务,并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较多土地、物质、资金资本,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强的能力去做得更好,从而形成了一种素质不断提高家庭不断富裕外部支持不断增多的良性循环,相反,其他的许多农民由于不够钻研不够细心不够积极从而陷入了一种与之相反的恶性循环.

(4)农民生产具有多种特点多种追求,与多个环节相关,对此简单统一考虑将直接导致乡村传播活动及农民生产活动的失败.农民生产行为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具有生产资料获取、生产技术掌握、物质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包括资源占有、牲畜饲养、自给自足等多种目标,涉及自然生产条件、农户需求与偏好、地理位置分布、运输时间与效率、农民学习能力等众多因素,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影响乡村传播及农业生产活动的效果.

2.隐性知识是农民认知结构的主要部分,也是决定其行为的主要因素.

(1)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是农民认知增长主要方式,隐性认知是农民认知结构主要部分.

从农民各种生产行为形成的历史来看,农民的认知行为是在长期经验中逐渐形成的,他们不断增长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其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所获得的经验.其认知结构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是农民认知结构中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决定农民行为的主要原因.农民生产决策的主要依据不是书本上、光盘上、科技推广人员培训讲座中的显性知识,而是其传统的生产习惯、个体或群体的经验以及群体内部长期的交流所获得的隐性知识.

(2)显性知识是现有传播的主要内容,但对农民的认知与行为影响不大.

由于知识背景、工作方式、工作时间及实践经验等原因.科研人员、推广人员及政府工作人员等乡村传播者只能给农民提供培训、讲座、科技小册子等一部分与农民的生产实践有一定距离的显性知识,而不能够更多去与农民尤其是边远的农民交流、合作,进行隐性知识的传播,帮助农民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新的知识新的技术,解决生产中面临的难题.因此对农民的认知与行为影响不大.

(3)隐性知识社会化虽是农民知识传播的关键环节.但缺乏帮助与支持.

隐性知识社会化虽是农民知识传播的关键环节,但长期处于一种农民之间自发交流与学习状态,很少得到传播者的帮助.乡村精英、农场及其技术人员是当地开展传播活动的重要资源,但是他们可发挥的潜力远没有得到挖掘,有待于当地政府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加强他们在当地乡村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认知行为建构内容分析

1.简单的知识居多,复杂的知识较少.

从新品种等不需要农民认知有多大改变的物化技术容易传播而需要农民认知有较大提高的操作技术与技巧等复杂技术不太容易传播的现象可以看出,农民认知建构的内容主要是简单的知识,而复杂的知识较少.农民较低的文化程度、学习能力以及长期以来的粗放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在自己头脑中建构那些复杂的技术知识非常缓慢,在没有得到充分帮助和支持的情况下很难实现,而简单的知识则比较容易接受.也有少量的乡村精英由于自身素质较高且得到外部的大力帮助与支持,因而能够较快地掌握复杂的技术. 2、表层的知识居多,深层的知识较少.

从农民认识建构内容的层次来看,农民认知建构的主要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数据、信息和一些与实际生产有较大距离的知识,而缺少能够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智慧.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不与具体问题结合的知识、信息、数据比较容易传播,而智慧作为一种深层次的隐性认知能力很难在短时间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传播者虽然早已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实际传播理念和传播方法中未能充分贯彻这一思想,仍然是以传播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等表层知识为主,而没有更多地致力于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只是告诉农民做什么怎么做,而很少与农民深入地探讨为什么要这么做,导致农民对于传播推广,的生产行为生产技术不理解不支持而最终失败.

三、认知行为建构环境分析

1.外部情境较好,但缺乏充分利用.

“情境”是农民学习的环境.农民认知建构的情境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方面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农民通过自己的实践以及与周围人群的交流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良好环境,良好环境甚至还养成了农民不思进取、等靠要、粗放耕作的落后习惯,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另一个方面是推广传播者为农民学习创造的特定情境――课堂中培训、讲授,课后技术人员进行田间指导,平常有示范户天天示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组织农民到生产技术水平高的地方参观学习.从理论上来说,这也是农民学习和认知建构的一种良好环境.但是由于推广传播者的情境创造能力及相关投入的有限,实际操作与目标计划发生严重偏离,而且力度不足,导致除少数乡村精英能够抓住机会从中受益之外,大多数普通农民与两院科研人员、政府推广人员、农场技术人员交流很少,不愿意参加或者没机会参加培训,从推广传播中受益很少,他们的认知建构仍然依赖于自身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缓慢积累.

2.农民之间及农民与传播者之间均缺乏良好的协作.

“协作”是学习者相互合作共同积累经验、实现认知建构和知识学习的重要手段.就研究村庄农民的协作来看,一方面,农民基本上是个体生产经营,相互之间是各自独立操作,很少协作,经验难以共享,另一方面,农民与传播者之间也非常缺乏协作.传播者的首要目的是传播新知识推广新技术,采取手段是为农民提供培训和一定的资源条件,因此,学习能力强、社会关系好、勤劳肯干、认真积极的乡村精英自然而然最为传播者所喜爱而被选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对象,得到传播者在信息、技术、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大力支持,成为了推广传播的主要受益者.而对于广大不够积极、不善于学习、不够认真与勤劳的普通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与妇女,推广传播者一般没有精力、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进行支持和帮助.

3、各角色之间会话很少且不够深入,对农民共享经验帮助不大.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习者之间沟通信息共享经验和认知成果的主要方式.从研究村庄的会话情况来看,现有传播者与示范户有较多会话,但与普通农民很少深人会话.传播者一般没有更多的工作时间、经费、人员去与所有农民进行深入会话,而很多普通农民由于多种原因也不愿意与传播者进行交流,因而致使会话往往不能深入进行.农民之间有一定会话,但会话内容主要是表层的显性知识及日常生活,而深层次的隐性知识很少交流也很难交流.

4、意义建构缓慢,认知行为发展严重不足.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帮助学习才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从而改善自身认知结构.阜龙乡大多数普通农民粗放的生产生活、思维行为方式、较低的学习能力,再加上农民之间及其与传播者之间不好的协作与会话,使得农民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意义建构非常缓慢.至今主要种植产业仍然是其传统的木薯、甘蔗、橡胶3种作物.生产技术仍处于广种薄收状态,一些需要认知结构有较大改变的复杂技术很难推广发展.

四、认知行为建构协助者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从阜龙乡推广传播实践来看,传播干预者仍然主要是以一种教育者、培训者、知识输出者、技术成果推广者的角色出现,虽然参与式研究与推广方式在这方面有一些新的变化,但并没有根本改观原有的教育推广模式.两院等科研单位的性质决定其科技推广人员只能以科研为主而不能以推广为主,其目标主要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科研成果而不是提高农民素质,这种特点决定其推广活动不是以农民为中心而是以推广为中心,偏离了推广工作“促进农民素质发展、为农民提供有效怎么写作”的核心目标.另外由于科技推广人员较少.而且其知识主要以显性知识存在并通过显性知识形式向农民传播,不能满足农民隐性知识社会化和显性知识内化的需要.

五、结论

农民认知行为建构过程表明,影响农民认知行为发展的直接原因是农民的认知行为能力.普通农民正是由于缺乏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分析判断能力、洞察能力、深谋远虑能力、自我调节反思能力、学习能力等认知能力和行为实施能力,使得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不关注不了解不接受外部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不积极不主动参加传播干预活动,无法做出对自己更加有利的行为决策,认知行为水平长时间不能得到提高.而乡村精英由于自己在各种认知行为能力方面的优势.能够有效获取各种外部信息、资金、物质、技术等资源,对各种问题与形势做出准确分析判断和合理行为决策,迅速在农村发展中抓住发展机遇抢占有利发展时机和竞争位置,使自身能力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都走在农村的前列.更深层次原因则是传播者未能认识农民认知行为发展规律及认知行为体系特点,不能按其规律特点开展传播活动,在话语体系和传播体制中对普通与贫困农民存在严重偏见和不足,从而使得普通及贫困的认知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帮助与支持.导致其能力、素质与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要加速其发展,则应该改革现有传播体制、传播理念和传播方法;改变传播者角色,以农民为中心,更多地关注和尊重普通及贫困农民,加强沟通与互动、协作与会话,促进农民的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加强农民隐性知识传播,创造条件与环境为农民的认知行为建构提供有效支持,从而帮助农民的认知行为发展建立起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