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节目主持人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对比性

点赞:7368 浏览:241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前,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众传播的各个角落,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挑战和威胁,伴随着它越来越深入的社会角色,与之应运而生的新媒体节目主持人也呼之欲出,和我们传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产生了碰撞交流,本文就试图从四个不同角度来分析新媒体节目主持人和电视节目主持人,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它们的异同,从而希望可以对新媒体节目主持人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关 键 词 :媒介环境 电视媒体 新媒体 人才机制 大数据

一、 从媒介环境看,电视与新媒体关系是互为竞争又相互融合

首先,新媒体节目主持人与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从事的各自媒介环境是有差别的,在不同的媒介背景下,对主持人的要求也就不完全一样,节目主持人得按照所从事的具体媒体环境进行相应的话语传播,有声语言创作.因此,要了解新媒体节目主持人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异同,先要弄清楚二者媒介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大的媒介环境角度,近年总有人喊出“视频瓦解电视”的“宣言”,不可否认,已经吸引了5.64亿中国网民的互联网的自制视频点击量屡创新高.视频毫不掩饰地瓦解着电视的版图,可是视频会取代电视吗?我们在新媒体和电视的竞争中可以发现两者的融合之势.例如,2012年由浙江卫视主办的《中国好声音》栏目与搜狐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搜狐视频将独揽包括《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综艺内容及其衍生产品的独家新媒体权益,同时通过举办网络通道选拔优秀学员直通《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中国好声音》在网络平台上持续升温.此举被认为是中国在线视频乃至电视行业发展至今影响力最大的战略合作.同样的,2013年优酷的自制栏目《晓说》也进驻东方卫视,等等事例说明,新媒体与电视有竞争又相互融合.

既然融合,二者肯定有不同又有相似点,那么,新媒体与电视的异同具体在哪些方面呢?相同的是,新媒体与电视都是大众传播,都是技术催生的传播媒介,不同的是,二者的传播方式存在差异,新媒体的传播是非线性传播,而电视是线性传播,新媒体传播途径是交互式的,大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交流讨论,传播信息,所以,新媒体时代,人人是记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同时,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较之电视传播更快更即时.但是,电视传播比新媒体传播更具权威性.这样,了解了二者融合竞争关系和两者之间的异同,新媒体节目主持人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可以在不同媒介环境中明确定位自己,在相应语境下游刃有余地进行创作.

新媒体节目主持人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对比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媒体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 电视和新媒体人才使用机制和运作机制建设的新思考――处于不断发展和摸索的动态变化中

面对新媒体的竞争,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在不断的寻求创新.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不少的主持人,尤其是一些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像杨锦麟,马东等离开电视媒体,转而投向新媒体的平台.2012年马东正式宣布离开央视,加盟视频网站爱奇艺,担纲首席内容官一职,全面负责爱奇艺内容采编与制作工作.


一批电视节目主持人转而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这背后到底隐藏了一些什么原因,是不是电视人才使用和运作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呢?关于电视人才使用和运作机制问题,首先应该追溯到电视体制机制这一根源上,目前,我国的电视体制就是一个兼行政、事业和产业为一体的混合体,在这种杂糅属性的体制下,电视从业人员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如何维系电视媒体双重身份的平衡,如何让“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这本身存在悖论的两个轮子达到协调一致,中国电视传媒的双重属性困惑了许多电视人,拿电视新闻传播来说,正如孙玉胜如此描述《焦点访谈》的复杂角色“一方面,它肩负着沉甸甸的舆论导向使命,它要符合政治和政策导向的要求,另一方面,它承载着厚重的观众期待,它要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能同时还要符合新闻传播和电视表现规律,在规律的约束中参与不同类节目的竞争,形成稳定收视”复杂的角色定位使电视新闻从业者处于矛盾的漩涡中,价值取向呈现分裂,这种传媒角色的模糊阻碍了传播主体的内在发展动力.因此,电视人才使用和运行机制上,更要有充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譬如建立充足的人、财、物保障机制,在人力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最大限度激发从业者积极性,同时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考察交流和业务素质培养的机会等等.相对的,在新媒体体制下,节目制作比电视节目制作空间大,新媒体主持人较电视节目主持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新媒体为主持人提供的机会更多.比如,自媒体视频脱口秀节目的出现,高晓松的《晓说》抑或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凸显了新媒体主持人更多的话语权利和创作空间大的优势,但是优势显现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新媒体尽管在话语权利和创作空间上占有优势,却没有电视媒体的强大权威性,而且话语权利一味膨胀,失去底线的话,负面的传播效果也会随之出现,这就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电视台体制下,生产的内容质量高而且更加真实可信,公信力好,受众对其传播内容的信任和依赖感更强.简言之,电视台制作节目的水准和人才较新媒体都占着得天独厚的绝对优势.

可见,无论是电视台还是新媒体在人才使用和运行机制上都有优势和弱势,只有在未来发展中扬长避短,动态变化中探索前行,完善人才使用和运行机制,双方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对于受众心理的再分析

对于受众这方面,新媒体似乎更受欢迎.这是为什么?现在都说人人都是电视台,人人都是主持人,传媒需要互动性.尤其是在新媒体视频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相对于电视的即时性和可放弃性,导致电视必然是个喜新厌旧的内容平台,观众的不耐烦直接驱动着电视人的创新力.大数据时代,使得新媒体可以详细,全方位的,隐形的,科学的获得受众的心理需求,相对于电视,新媒体视频更像是为受众量身打造的.大数据时代,不仅意味着信息或数据量的巨大,还意味着对于数据的处理、分析、分享、挖掘等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新媒体由于其技术特征,可以很便利的搜集大量的数据,并且可以对这些海量数据分析,发现更精确的受众需求,然后给其加上用户享受个性化满足的外表,能够给予个性满足的体验,完成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影响,而且由于移动化和社交化怎么写作的结合,更能够产生用户数据,从而促使新媒体更加占有大数据分析的优势. 其实新媒体的这种量身打造方式,电视媒体可以借鉴.通过打造互动性生产平台、多渠道传播主要是将新媒体作为电视节目传播的重要渠道等方式,实现大数据分析,生产出内容优质并且可以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节目.譬如,许多电视台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手机电视客户端等.通过、微薄、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建立多种互动渠道,打造出了一个互动性的生产平台,强化与受众近距离接触的优势,实现深入、多样的互动,在这样的平台上,除专业传播者生产、传输外,增加了受众生产、传播的逆向流程,有利于媒体整合各种信息,丰富信息内容.再例如,据尼尔森媒体研究公司调查显示,美国西雅图电视台借助自身使观众增加了3%-5%.而且多数是年轻观众.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环境下,这种量身打造的方式,无论是电视还是新媒体在以后的发展中不可能把符合受众的一切都呈现出来,这里有一个有底线考量,作为传媒人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那就是正确引导受众而不是一味迎合受众.

四、对于主持人自身建设和播音主持教育建设的思考

面对着正在流失的电视人才,面对着电视台僧多粥少的现状,面对着电视台人才利用率低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主持人可能在以后会进入新媒体的创作领域.而此时,这项研究对于这些跨界主持人也许会有些许的指导意义.而对于播音主持教育的建设亦是有所启示.近些年来,播音教育的主要课程集中在有稿播音,无稿播音的教育也在摸索和建设之中,至于新媒体方面触及很少.尽管,播音的教育普及于所有的主持,但是其中的差异性却是研究甚少,因此,这项研究对于课程体系的完善或许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角度的解析,我们发现,尽管新媒体主持人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从事媒介环境不同,创作上会有些差别,但是,二者都属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范畴,那么都应遵循播音主持普遍规律,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力.同时,未来主持人,要全面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使自己做到口语传播业务的跨界要求,可以综合驾驭多媒介播出内容的编辑能力,实时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突发事件的点评能力,突破媒介形态限制的全面的播音主持业务综合掌握能力,真正能够成为达到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优秀语言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