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搞电影的亚文化传播

点赞:25700 浏览:1188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关 键 词 】恶搞 亚文化 传播 把关

一、网络恶搞电影的概念界定

1.何为“恶搞”

关于恶搞一词,大家并不陌生,追溯起“恶搞”一词的来源,很多人都会提到“Kuso”一词.该词源自日本,是日语“くそ”的发音,原意为“可恶”、或“粪、屎”等意思,是用于发泄不爽情绪时的口头语,后来演变为“恶搞”的代名词.①其实,随着恶搞文化的流行,恶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并非出于“恶”的心态,非要故意捣乱和破坏,而是主要指“搞”的这样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

2.恶搞之于电影

恶搞用于影视娱乐界已不是新鲜事,恶搞给娱乐带来了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这种百试不爽的娱乐方式有着极大的挖掘潜力.

恶搞用于电影娱乐主要有这几种方式:一种指的是对原有非电影文本(如小说、戏剧文本等)进行影视再创作,融入恶搞的元素,重新剪辑成具有戏剧效果的电影作品.如早些年周星驰的喜剧片《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等等,另一种方式指对现有的众多电影文本,进行解构拆分、拼贴剪辑、再融合成一部新的电影作品,该新作品的主题已经离原作相去甚远,一般都带有嘲讽、调侃和“不正经”的意味,典型代表就是胡戈恶搞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3.网络恶搞电影

胡戈对陈凯歌电影《无极》的恶搞之后,网络电影恶搞成风,继而出现了《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春运帝国》《四级考试之色戒》等,网络电影恶搞成了年轻一代网络娱乐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电影定义为:借用网络技术和工具,对原有电影母本进行解构、戏仿、涂鸦和拼贴,融入创作者对现今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创造出背离原作品主题和价值观的,并且适合于网络传播平台的“”.

二、对网络恶搞电影的文化解读

1.对主流文化的嘲讽

在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眼中,网络恶搞电影应该属于一种对主流文化抵制的亚文化.亚文化的抵制是以青年一代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是与身处的阶级语境相联系的,青年亚文化产生于社会结构和文化之间的一个特别紧张点,它们可能反对或抵制主导的价值和文化.”②网络恶搞电影逐渐形成一种风格,这些作者大多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他们不甘总是受制于精英主导的话语权利,不满于精英掌控的文化霸权,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他们还不到能主导社会的年龄,往往处于被上一代“监视”和批评的位置,他们缺少话语权去抗争.然而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工具给他们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新兴的方式他们对主流文化作品进行解构和再编码,这是一种对抗主流的反叛行为.

2.亚文化的抵抗方式

恶搞电影通过另类的方式,对原作电影进行了不一样的解读和再造.主要利用以下一些手法进行再创作:

一是对原文本的解构.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创作者将原作品的能指和所指撕裂,对原作的各种符号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对抗式的意义.

二是戏仿和拼贴.戏仿是模仿一部严肃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通过戏弄、捉弄的行为对原作的人物进行搞笑的模仿,对原型进行降格的处理.拼贴则是打破原有文本的形式和结构,按照创作者的意图进行蒙太奇剪辑,制造出另类的意义.

三是改变原有的叙事方式.叙事方式即是电影如何向观众讲述故事,恶搞电影的作者在对经典文本认同的基础上,对原文本进行另类解读和改造,创造出“陌生化”的效果,赢得观众捧腹一笑.

3.平民的狂欢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网络恶搞电影也十分有益.巴赫金在研究拉伯雷时发现,中世纪的人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世界,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常规的、十分严肃而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③网络恶搞电影营造出来的生活应该就属于巴赫金所指的第二种生活,在这个舞台上,没有权威和权力的压制,处于底层的人群可以自娱自乐.现在社会的情况是主流精英越来越集中,层缘人群虽身处边缘,没有话语权,但是其数量却是庞大的,在主流精英对底边人群进行文化控制的格局中,边缘人群创造了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内部,他们有着共同价值观和取向,创造了狂欢的愉悦氛围.


但是,无论如何有意的误读、恶搞经典作品,原有经典作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依然无法磨灭,平民的狂欢只不过是迎合了底层平民的心理需要,他们希望经典降格,渴望一个没有权威压制的精神家园,但是当狂欢过后,一切恢复正常,以经典为代表的权威势力依然存在.从某种意味上来说,平民的狂欢只不过是利用亵渎经典的方式来

达到心理安慰的目的.

三、网络恶搞电影的传播与社会影响

1.网络恶搞电影的传播途径

网络恶搞电影的迅速蹿红,得益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如果没有web2.0的技术优势,网络恶搞电影的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网络技术给草根文化带来了生存的温室,现如今网络博客、播客、BBS、论坛、社区等各种形式的大众话语平台给了受众更多的选择.网络传播将人际、群体、大众等多种传播方式融为一体,传统媒体下平民话语权的缺失在网络时代得到了很好的弥补.某一网络恶搞电影一经完成,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从一点发出、发散性传播路径使得恶搞电影可以在瞬间遍布于网络的各个节点.正如土豆网的宣传标语一样“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2.网络恶搞电影的受传模式

网络恶搞电影的创作者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一方面,他们观看和吸收了主流电影作品,是受众,另一方面,他们在对原文本的重新编码之后创造出新的文本,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因而他们又是传播者.这证明了受众绝对不是被动的受众,又契合了费斯克的观点:受众在“戏弄”文本过程中获得快感.原有文本引导受众经历了一段叙事“旅程”,受众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甚至于打破原有规则,有意识地抵抗了媒体生产者企图通过文本强加的意义.网络恶搞电影是受众在对原有文本的解读后创造出的富有现实意义的新文本.

恶搞电影的创作者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作品,遍布于网络的网民成了恶搞作品的受众,然后受众再将自己觉得好的作品传播给他人,循环下去,在网络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已经模糊了.主流电影的“受――传”方式令受众不容易介入到作品的传播当中去,主流商业电影从宣传、拍摄、制作到试映、上映整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由于电影作品版权等因素的制约,观众不能随意传播电影的复制品给其他人.但是网络恶搞电影的这种“受――传”方式没有多少限制,这令参与网络恶搞电影的平民数量可成倍增长,只要作品有新意、有看点,不怕没有观众.

3.网络恶搞电影的把关缺失

网络传播的把关缺失一直遭到世人的诟病,同样,网络恶搞电影也存在把关缺失的问题.网络恶搞电影经常受到拷问:一方面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恶搞电影经常受到指责,认为是侵犯了原作品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网络恶搞电影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公民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但是大量恶俗、、品质低劣、带有明显偏见的恶搞电影充斥网络,形成了恶劣的风气,此外,对经典作品进行恶搞、娱乐,对主流精英文化持不屑态度的同时,是不是就该抛弃传统价值观和信念那取而代之的又该是什么呢这几方面的问题对网络恶搞电影的传播把关问题提出了挑战.

在网络传播中,原有的传统主流媒体的把关人不复存在,网络恶搞电影的把关人无非是创作者自己,或者是恶搞电影发布平台的网络管理人员,专业传播组织的把关权利在网络中不断被分化,没有一个明确的把关人对网络恶搞电影进行评价和筛选.同样,对于网络恶搞电影的评价标准也存在不确定性,因为恶搞的手段花样层出不穷、不断翻新,无法确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又如何进行把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表示:“网络短片是公民个人自由的释放,根本不需要备案.如果内容有一些影响民族团结、散布的,可以按相关法律条款进行制裁.”网络恶搞电影需要一定的约束机制,这种约束机制应该来自于不同层面,一方面需要网民自身觉悟和素质的提高,这是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还需要来自于社会的力量,正确引导和规范,由“恶”到“善”,创造多元文化,同时,也希望法律法规的及早完善给予硬性约束.

4.网络恶搞电影的隐忧

恶搞电影常采用互文的形式,引用他人影视作品,进行拼贴组合,常常会涉及到版权问题.恶搞文化和法律有时会产生冲突,何种引用被认定是合理的,何种是不合理的,评定的界限比较模糊,这对于喜欢恶搞电影的创作人来说,既可能是导致其产生违法行为的原因,也可能会让更多徘徊在法律边缘线上的人逃脱法律惩罚.随着社会包容度和开放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恶搞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各种新的恶搞方式不断得到升级和创新,而与此相反,传统主流文化反而被戴上了“检测正经”的高帽子,这种主次颠倒的现象越发严重,逐渐超出了人们的容忍度范围.恶搞文化无节制的升温带来的法律和道德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合理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文化行为,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又能够保持善意的创作心态,创造出一番高品质的草根文化盛宴,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网络恶搞电影的亚文化传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网络技术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注释

①注意KUSO文化到来了[EB/OL],新华网,2003-11-1

②胡疆锋 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 键 词 解读》,《文化研究》 2006年第四期

③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等译,三联书店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