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与电视模式化传播

点赞:21227 浏览:958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问题

我国各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经现代媒体传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电视媒体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渊源的追溯,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演变的描述,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报道,使不同地域少数民族文化的轮廓和内涵为更多受众所了解.但电视媒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读,以简单化、奇观化、模式化、标签化的镜头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这种传播方式不仅误导受众对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真实感受和真实价值的认知,同时也抹掉了各地少数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消亡,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延续.①

原因分析

电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模式化、标签化报道方式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传播生态变化,传承主体迷失.

一方面,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给各地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以经济补贴的方式安置转移大量少数民族农牧民,农牧民为适应新的城市生活被迫对原有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做出改变,少数民族文化因此不断被冲击,处于逐渐被汉化和边缘化的位置.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浪潮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强势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入侵,少数民族地区人群的文化认知和少数民族语言都受到一定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逐渐变得陌生,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生态发生巨大变化.②

少数民族群体作为当地文化的传承主体,在大众文化的狂轰滥炸下,迷失了文化方向.一方面,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多于对自身文化的追求.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群体急于融入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对现代文化集体奋起直追,或对现代文化和自身文化的选择举棋不定,或急于模仿城市现代生活,追求现代文化,而一味排斥自身文化,否定自身文化价值,对自身文化丧失自信心.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体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倡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精髓时不知所措,因为在追求经济GDP的动机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地方政府口号使文化传承沦为从属地位,这使得当地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难以找到方向.

二、传者:缺乏文化自觉,报道难接地气.

民族地区电视媒体:缺乏文化自觉和自信心.民族地区电视媒体的记者作为当地文化传承载体和表达主体之一,在传播制度和传播生态等因素的影响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心,③认为没有必要传播.同时囿于传播的观念,认为没法对外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和其他地区的电视台一样,它们的办台方针是扮演喉舌、桥梁的角色,担当辅政、为民的责任等,而传播自身文化不作为新闻业务重点,因此民族地区电视记者在新闻生产工作中没有传播自身文化的意识.在文化历史长河中,一定时期的城市乡村变迁并没有明显的突变,因而电视媒体对文化演进的报道一时无法推陈出新.不少民族地区的电视媒体记者认为对外地受众而言,当地的民族文化是陌生的,但当地受众对自身文化早已耳熟能详,认为没有必要世代传播、天天传播,否则就是重复传播.且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电视媒体没有外宣任务,也没有构建对外宣传渠道,在我国整个电视媒体行业中处于边缘地位,文化传播变得困难.


非民族地区电视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表达困难.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组织大型文化活动时通常会邀请国内知名电视媒体、央视甚至国际电视媒体助阵报道,以提高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这些媒体的年轻记者(来自非少数民族地区)居于北京或其他大都市,他们的教育背景和城市生活经历使其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理解不同程度的存在偏失.少数民族文化是当地历史精神和现实生活长期发酵沉淀的结果,记者仅凭一次派遣采访,难以真正浸淫于文化中.由于缺乏对文化价值的深入体验和尊重,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实地调研,使得报道难“接地气”.报道少数民族文化的镜头往往模式化呈现,成了不符实际的“地域标签”,如奇异的民族服饰,通过同期声展现的方言,通过一鳞半爪的镜头进行拼贴的地区景观,没有现实内容,更触及不到民族文化的本质.④

都市年轻记者和国际媒体记者,像去任何一个地方一样完成一次再平常不过的报道任务,匆匆而来,忙于赶场,不肯驻足停留,表现出现代城市人典型的快节奏、囫囵吞枣、表皮观感的心理现象.而知名电视媒体对地区性的文化传播影响有限,因为它对表面的、短期的文化现象,诸如时尚、风格和趣味具有更大影响;地方的电视媒体往往在国际国内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地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有限.因此,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表达困难,难以达到预期传播效果.

受众:快餐化消费,表皮化观感.大众文化的狂欢掩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瑰丽,赶集似的过程式体验,嘉年华似的躁动的呼喊,“到此一游”的心理,受众内心留下的除了恢弘的场面、豪华的阵容、美轮美奂的现代舞美、三两个文化记忆的碎片,别无他物.文化的批量生产推着人们匆匆消费而来不及细细咀嚼,大众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生产流水线上的一种产品也未能幸免.电视媒体在对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报道时也开动新闻生产机器高速运转,抢发多发,追求报道数量,难以深挖文化的真正内涵,也难以让受众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清晰认知和共鸣.文化间的差异使得非少数民族地区受众对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文化的理解很隔膜,受众在社会的快节奏中进行着碎片化阅读和文化的快餐化消费,心中难以织起一幅完整的文化锦缎.

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电视媒体在对少数民族文化报道时应注意从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三个方面入手,避免传播模式化、标签化,提升传播效果.

一、传者:深入实地调研,提炼文化价值.

首先,深入实地调研,触及文化本质.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城市教育背景和都市媒体工作经历的记者如何用镜头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真正价值内容?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西部,记者应深入实地调研,体验和把握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生活,触及文化本质,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真实的文化面貌,写出“接地气”的报道. 其次,提炼文化价值,反映文化内核.在报道中用镜头呈现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元素标志是必要的,但不能流于表面奇观和拘于刻板印象,只聚焦于奇异的服饰、奇怪的方言、奇特的建筑等景观,认为这些就是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电视镜头应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内涵、构成、特征及精神内核,表现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性和生命力,记录少数民族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和结果,正确看待各种文明和文化,将其中的优秀部分进行报道传播,并加以改进和继承,融入现代文明,以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矫正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弊端,从多元民族文化角度提炼当代中华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来源,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视角审视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

二、传播内容:实现心理共振,构建文化认同.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与中华汉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的统一,是一种综合性复合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往往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吸收汉族等多民族文化成果,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圈中独特的民族文化.电视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报道时挖掘寻找这种心理的认同感,是凝聚人心、促进各民族团结的文化基础,是引导各民族群众情感的舆论导向,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爱国热情的动力源泉.⑤

少数民族文化与电视模式化传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传播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我国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内核,其中有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是相似相通的.以壮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为例,热爱自然,崇尚人天地和谐,生生不息都是其重要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⑥因此,在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报道中,电视可以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自然生态理念,建构其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使电视受众在对现代和平与绿色自然的共同追求和对美丽中国的共同向往中激发起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⑦以报道那达慕大会为例,电视媒体可以建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体育精神与国际奥林匹克精神的共通性,增强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2013年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的主办方邀请了蒙古国、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及我国有蒙古族分布的省区参加,并进行了对外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这种文化共建、文化共通能建立起民族间的共鸣,减少民族间的摩擦,积极地影响国外人民对该民族或国家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的想象和判断,扩大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⑧

三、传播渠道:电视记者借力微博,传播民族文化.

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不同层级的电视媒体所具有的传播效果不同.国际电视媒体擅长传播短期的文化现象,而民族地区的电视对自身的文化传播更有力.地方台限于层级差别在国内国际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民族地区电视记者的微博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有效渠道.微博一改传统媒体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而是进行“病毒式”传播.因此,民族地区的电视媒体记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借助微博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是一条有效途径.应积极利用微博营造文化舆论场,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延续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结语

也许当下追求经济指标的步伐难以停歇,受众对文化消费的快餐化、碎片化、表皮感官的心理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一时难以逆转.但是电视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自觉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建立起应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赋予少数民族文化深厚的价值内涵,最大程度地构建起民族间的文化认同,积极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延续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是电视媒体应负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

栏目责编:陈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