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微博符号性的三维

点赞:18465 浏览:821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微博不仅仅是一种自传播时代的社交媒介平台,也是一种重要的多维信息符号.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政治、社会分化以及媒体转型等原因.微博的新特性形成了社会传播领域的特有符号.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媒介话语、文化和政治三个维度,对微博的符号性及其象征意义进行解析.

关 键 词 :微博;传播学;符号性;媒介话语;意见领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020-03

微博不仅仅是一种自传播时代的社交媒介平台,也是一种重要的多维信息符号.经过2011年的高速发展,微博逐渐成为了中国网民的主流媒体应用,微博用户规模达到3.09亿,较前一年增长了5873万,增幅达到23.5%[1].庞大的用户规模使其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传播中心.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政治、社会分化以及媒体转型等原因.微博的新特性形成了社会传播领域的特有符号.当前,对微博的符号性及其象征意义进行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及其特有的社会影响.

一、问题提出

符号是传播的基本要素.它可以是语言的,如一个单词或者一个字母,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幅图片或一套服装,或是其他任何为拥有意义而构建的事物.根据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权威理论,“每个符号都有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能指和所指” [2].微博拥有着独特的传播方式,并且产生了其他形式媒体所不能达到的传播效果,从而形成了信息传播领域具有符号性的特质.在传播层面,符号是“意义的各种系统,人们——个体的或群体的人们——用信号(姿态、广告、语言本身、食物、物体、服装、音乐,以及其他许多够格的东西)来交流或试图交流的手段.”[3]信息编码者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和传播表达的需要,不断地设计和创造新符号;与此同时,编码者和解码者双方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把这些新的符号注入信息流,选择各自的象征意义和内涵意义进行广泛传播.其中一些特定的象征符号经过诠释、判读、联想之后,在社会传播系统中反复出现,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联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用符号进行交际的时候,符号是形式,思想是内容.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在特定的语境下,应以选取最佳的形式为目标.符号的象征意义在于,通过运用提示性特征的各种相关性或显著性的方式来实现强调具体内容的目的.研究微博的符号性,一方面是研究这样的传播符号是如何从理性上说服受众,更重要的是从情绪上感染受众,获得受众内心的情绪认同的;另一方面是研究这样的符号之中,同时蕴含着的那些具有相关性的意义以及影响,例如政治以及意识形态取向,亦或商业价值.

从信息传播形式上看,受众通过微博培养出了新的网络公共空间话语,这对传统媒介话语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改变.研究微博的话语符号,有助于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公用空间领域内话语的形成和分配.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对于微博符号所相关联的政治经济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的定位其利用价值,有利于维护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秩序.

二、微博符号性的三维分析

(一)话语符号:公开的标签化叙事

标签化叙事的话语表现形式是微博主要的特征之一.微博的用户大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信息传播,这也构建了网络传播时代新的媒介话语环境.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想到的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微缩成标签式或者标题式的一段话,通过手机或电脑等不同的终端分享在微博上进行传播.微博的关注机制也使得信息在微博上以一种裂变式的姿态进行传播,这恰好弥补了社会群体对信息的需求与信息爆炸式增长之间的鸿沟,也满足了信息日益碎片化的社会需求.

任何媒体的传播类型都是构建和再现生活体验的方式.“正如我们只能通过我们能使用的语言来描述体验一样,我们使用现存的叙述模式对新的体验进行构建和解读”.[4]微博这种标签化叙事的媒介话语符号,已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的个人传播标志.这一方面体现了技术革新为信息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众对话语公共性追求的必然结果.在过去,传统媒体统治着公共话语空间,而个人信息的传播大多是以点对点的形式发生的,个人是以一个完全的信息接收者姿态存在于传播活动中.而微博的出现使个人变成了终端,个体均可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来自由发布或转发信息.以新浪微博为例,用户不仅可以转发、和评论他人的微博,自己发布信息时还可以辅以图片、音乐、心情和等多种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在微博时代不再是唯一的交流载体.

(二)文化符号:草根和精英的融合与分流

微博的出现直接将草根与精英的话语权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一种具有变革性的文化符号.微博让原本在时空上和自己没有交集的人和事,在网络中“压扁”、“拉近”走到一起.“微时代”的“微工具”越来越多地“直播”中国乃至世界发生的一切,普通网民也在用“关注”影响着事件的发展.以实名注册即可开通微博,所以其门槛相对较低.微博提供了一个各阶层话语表达相对自由、开放和多元的空间.草根的声音汇流,成为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根阶层在微博这一传播环境中显现出了强大的话语能量.

相对精英阶层,草根的信息传播具有局限性和易碎性的特点,它们所带来的聚焦效应很快会被淹没在其他声音之中,而最终形成主流声音的还是精英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这一传播模式并未完全改变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微博中的话语权依然反映了现实社会中话语权的结构.“从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来看,技术和制度是制约公众话语权的两个主要场域,公众话语权的演变遵循着技术和制度的双重逻辑” [5].微博新的传播环境只是在技术上将草根和精英放到了同等的平台之上,但是,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等因素的差距,决定了草根阶层本质上依然是精英的追随者.

但是随着微博的舆论空间逐渐规范化,微博的话语空间中不再是简单的影响与被影响的互动模式,而是在草根与精英的分离和融合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符号,那就是草根在追随精英的同时也有了自为且独立的发展空间.从微博中的一些名人间的论战事件可以看出,尽管名人们的社会影响力巨大,但是很多迹象表明,双方的观点并没有形成对广大草根群众进行思想动员的足够力量,而双方的支持者所坚持的依然是固有的观点.而精英们在微博的语境中也呈现出草根的特质,例如韩寒与方舟子的论战和孔庆东与南方系的纷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微博中名人的论战往往演变成一场骂战,从事件主角发展到关注者之间.从内容上看,其中所涉及的大多是意见不合,甚至于个人恩怨.从形式上看则是以感情宣泄为主.对于草根阶层来说,在微博的环境中,以往精英对舆论的重要引导力正在动摇.而微博的每个用户都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相不相信或是跟不跟随.毕竟微博依然呈现给受众的是一个社交网络,而非宣传工具.以新浪微博的页面设计为例,它提供给用户很多个人性质的应用,如微博秀、微相册、微话题甚至于游戏等.并且它为用户总结出近期的人们话题,并且按话题的类型分类.这不仅淡化了精英在微博传播环境中的意见领袖地位,也渐渐形成了草根关注的分离.这里值得需要注意的是,草根与精英思想在冲突、碰撞后,也常常出现趋同的现象. (三)政治符号:持续式协商

微博的出现,无论从群体参与还是组织方式上,对社会公共事件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特有的政治符号.正如戴伊克所说,“任何一个政治系统,作为一个(如国家的)权势机构,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由于权势原则(规约、规则、价值观、目标)深藏于意识之中,权势维护过程也一定表现在话语过程之中.”“社会政治权势(power)和意识(ideologies)可以通过话语来维持、认可和再生(reproduce)”[6].微博为言论提供了高自由度和多样性的平台.在传统媒体传播时代,知识分子与大众媒体间存在着一种暧昧的共谋关系,而微博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由共谋而建立的舆论主流.在微博的传播环境中,个体的表现的较为明显,在面对一些公共事件的时候,个体思想往往难以统一,于是就会出现由一个事件辐射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源.不同的观点形式上是在相互的斗争,在微博上可以看到各种关于某个事件或观点而发起的,甚至于对评论类微博直接分类为正方和反方.但实质上,这体现了一种协商的过程.


微博的技术平台为普通民众在网络上参与政治议题,进而开展持续式协商提供了可能.当前社会,媒体技术与国家的政治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微博作为拥有大量用户、并即时传递信息的新兴媒体,其自身蕴含着巨大的政治潜能.每个用户都可以参与到政治议题的讨论中,公共知识分子,娱乐明星或业界精英都可能成为某一观点的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经过持续式协商,最终达到对政治议题或公共事件进行理性的看待.

民众通过微博参与政治话题体现出几个特点:吸引性、对抗性、持续性和妥协性.首先,公共事件在网络上高效的扩散体现了他的吸引性,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关于事件的相关信息会第一时间通过不同信息源被传递到受众面前,实现事件的被动关注.此外,在技术上,微博也体现出了对受众的吸引性.过去媒体受到其互动机制的限制,无法满足受众参与公共事件讨论的需求.而微博的出现便捷了受众对于公共事件发表评论以及交流观点,这形成了对受众技术上的吸引力.其次,在微博上关于公共事件的观点体现了对抗性.在微博中,无论是明星还是公共知识分子,都无法成为绝对的意见领袖.对于每一个事件,总会有对抗性的两个观点出现.并且在微博这一言论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受众会去寻找对抗性的观点.媒体对受众的培养效果削弱,而受众的自觉性增强.再次,在微博中的观点在对抗的过程现出了持续性.针对一个事件,大家的观点并非都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的,并且观点源也是多样的.所以每一次争论的影响都是滚雪球式的膨胀,而且不会立即消散.最后,关于某个观点的争论会趋于妥协,大多争论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说服——被说服;第二种是说服——沉默.这两种模式的结果是观点在形式上达到了统一.

如果说“微博问政”是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那么受众在参与过程中的持续式协商,则是受众通过微博参与政治时自觉形成的有效机制.

传播学视角下微博符号性的三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符号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微博符号的现实启示

“媒体的力量并不在于信息,而是在于影响人们认知的能力” [7].微博的象征符号在改变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现实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传播启示:草根的自主选择时代

微博时代,传播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于传统大众传播,基于微博平台的传播具有了新的特征:其一,更强的交互性.微博中,传者和受众可以便捷地进行互动交流、信息反馈和发表意,从而实现双向的传播.其二,受众的主动选择性.在微博世界,受众对信息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其三,受众身份的双重性.微博平台上,受众随时可以成为传播的实际“传者”,直接参与信息传播.显然,许多传统的传播学理论已经不适用于解释微博时代的传播现象了.其一,传统的“把关人”地位大大弱化.尽管许多网站对微博信息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微博信息的海量以及传播形式的多样化,都使“把关人”无法维系对信息传播的严格控制.其二,“两级传播”格局的瓦解.“意见领袖”检测说,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传向一般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在微博传播时代,网民在传播和接受信息时,有了主动选择的自由,无须再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其三,话语符号的草根性.微博话语已逐渐成为了当前网民在互联网应用中标志性的话语符号.“用户成为了微博信息传播的主导者,信息传播不再依靠专业媒介机构的掌控与主导,从而具有了独特的草根性和亲和力,以及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扩散优势和传播效能” [8].

(二)文化启示:激进主义与民粹主义的碰撞

在社会层面,微博的话语氛围和信息传播模式构成了对传统媒介文化的一种冲击.精英阶层掌控媒介是媒介激进主义主要的观点.哈贝马斯对于“公共理性”的叙述指出,一个能够开展理性争论的公共领域能够做到——至少在指导思想上——把公共福祉作为首要的关注对象,通过理性的争论最终达成共识,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这一公共领域的运作主要是通过咖啡馆和沙龙当中面对面的交谈和独立的报刊来进行的.这些独立的报刊既是开展理性争论的舞台,又能在政府面前代表民意.虽然这一公共领域名义上是对所有人开放的,但实际运作当中仍然被局限在精英阶层.[9]哈贝马斯认为现代媒体陷入了公共关系、广告和大集团的控制之中,为受众提供了事先包装好的、通俗易懂的思想,使得媒体无法有效表达公众的意愿,而成为了操纵公众的工具.

微博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媒介参与者局限在精英阶层的格局.由于微博的自媒体属性,使其不易被政府以及其他利益集团完全“驯服”.并且微博所具有的象征自由的话语符号,也是媒介民粹主义的一种体现,即媒体逐步摆脱了精英文化的控制,而获得了自由,并能真正为大众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9].这一主题的提出便形成了与激进主义的对立,即家长式的统治与对个体的尊重.在微博话语符号背后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表达实质是在宣扬社会平等的价值观.虽然在微博的传播环境中,政府或媒体经营者的偏见性操作依然在发挥作用,很多受众的关注焦点仍会被设置,但是微博中的个人关系网络,弱化了各方对媒体信息的控制.这些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来自精英阶层影响力的流动,使其作用变得非常有限,而一些社会地位较低的个体反而容易产生弹性较大的个人影响力.微博的话语符号所象征的意义与受众的个人体验产生了共鸣,并且获得了人际影响的支持. (三)政治启示:的多元化道路

微博的出现,强化了新媒体在政治中的积极作用.技术决定论认为,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原来建立起来的传播和影响的流动模式.他们摆脱了权威的相似度检测力量,进行“非相似度检测化传播”,为进行赋予人民更多权利的或是颠覆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潜在性的源泉[9].微博的政治符号则是对网络时期以“网络公民”为中心的“网络”概念的强化.

传统媒体在社会中的功能是,在权势阶层面前为普通民众代言,而微博的出现则是象征着公众参与的多元化.并且,微博是通过普通民众的关注、争论、协商到妥协这一系列过程来制造政治影响力的,这使微博的政治符号被打上了个人化的标签.一方面它促进了个体在政治过程中的交流,形成了持续式协商.另一方面它在公共讨论中引入了那些重要的、但却常常被忽略的话题,比如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微博作为起初以娱乐为主题的自媒体,它的政治符号象征着网络时代民众的集体性的自我管理,而这种自我管理不仅仅发生在充满限制的政治领域,而且还能够以社会规制的形式出现.社会行为中那些可以被接受,而哪些不能被接受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共同理解得以实现的,并且是在表达赞同或反对的社会性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些共同理解是在集体性的对话中得以争论、肯定或修正的.

四、结 论

对微博符号性的研究,旨在发掘其由起代表作用的“代表者”和它所代表的的“对象”组成的统一体引出的意义.这些符号从侧面反应了当前新媒体在传播、文化和政治三个维度的变化.媒介话语层面,微博的话语形态正在模糊与个人的话语限制,一方面这是一种话语方式人性或是感性化的回归,但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信息传播形式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个人主义情绪在微博的话语空间中正逐渐膨胀.从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看,在微博中,在反权威和民粹思潮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在社会缺乏基本共识的背景下,谁敢打擦边球、诉诸民粹,谁就能通过操纵民意,成为一方观点.其实当前出现的不少打擦边球行为实际上只是在消费大众思潮,在微博中很多因社会关怀而产生的愤怒也未必理性.总之,微博只是提供了一个社交网络和意见表达的自由化平台,受众仍需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和理性判断能力,来共同创造有序的微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