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公民媒介素养的影响

点赞:6837 浏览:228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近期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的规范已经被提升到法律的层面来监管和约束,然而任何他律机制的实现也需要主体自律意识的觉醒来推动,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普及普通公民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主体,草根的特质致使无法用专业的水准来要求他们的传播行为,如何让广大公民能规范有序的参与网络传播活动,除了法律的约束更需要公民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而素养的形成主要源自于个体文化、意识、理念的积淀,其中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更是对广大公民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伴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代代相传.在此我们就要客观、公正、全面的来审视当传统文化遭遇现代传媒,我们传媒活动参与主体——当代公民,无形中受到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是促进了现代传媒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现代传媒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传播学者亟待解决的.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当代公民;媒介素养

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华?希尔斯在其名著《论传统》中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也是人类在历史场合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资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①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②这一说法有利于我们系统分析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公民媒介素养的影响作用.

一、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文化失范引发的“传媒奇观”中媒介素养的畸形发展.

近十年中国大陆最受瞩目的“传媒奇观”,莫过于选秀节目的风生水起,偶像崇拜的力量严重影响着普通公民的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这实际上是转型期中国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镜像,为我们研究转型期公民媒介素养形成机制提供了一个典型文本和解构契机.传统文化中领袖崇拜、英雄崇拜、伟人崇拜的情结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过程中,竟然输给了在选秀节目获得广泛影响和引发对立中扮演的角色,这着实耐人寻味.但凡称为传统的东西,特别是文化传统,必定是深深植根于广大公民的意识形态中,缘何在与选秀偶像的博弈中失去了原有的功效,不得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

传统文化之根的丢失使整个民族文化及作为其承载体的媒介文化生态链发生断裂,失去所赖以勃兴的基础.③特别是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共存,公民在选择性接受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厚此薄彼,当流行文化战胜传统文化主宰了公民的意识时,就会直接影响公民的价值判断和现实行为,具体到传播活动的实施主体中就表现为媒介素养的形成.通过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传播分析,探求当代公民媒介素养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客观冷静负责的态度来审视文化失范对公民媒介素养形成产生的影响,思考时下的文化转型与社会转型并存期,传统文化该如何发挥其净化思想、重塑意识的主导作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就提出了“媒介素养(Media Literary)”这一既念,正是为了保护英国本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不受当时流行文化的冲击.起初它的核心只是抵制不良媒介的影响,后来逐渐发展为“化”的诉求.这正是对新闻媒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反思的结果.④

二、消费文化与传统文化惰性相媾和导致公民媒介素养低俗化.

上述“传媒奇观”可视作当下中国大众传媒的概览,具体到公民媒介素养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媒介素养的日趋低俗化、媚俗化.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难从现实中截取实例.诸如近几年造星运动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芙蓉姐姐”、“凤姐”、“干露露”等人,正是当今消费主义文化主导下,公民价值追求低俗化的产物,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围观猎奇癖好的志趣所在.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喜欢看热闹、凑热闹的文化陋习不曾因朝代的更替而转变,这是传统文化惰性导致的民族劣根性.在这些媒体奇观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当下人们文化认同的危机.危机来源于文化归属感的“暂时性”缺失.没有明确的核心文化价值取向,任何一点新颖的刺激都会激起人们的“认同感”.⑤这些现象的产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疑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文化生存状态的写真.而其衍生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我们的媒体所搭建的,是后现代文化遭遇前现代社会结构之后,消费文化与传统文化惰性相媾和的结果.

作为新闻媒体理应担纲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净化传播媒介生态环境的职责,首先就要转变过去一元化的思维体系,一方面要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同时保证不在商品经济时代沦为“异化”的先驱;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社会转型在社会经济生活的转型背后,是更为深层的思想和文化的转型.

三、传统文化中实证主义精神的缺失对公民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大弊端,就是缺乏实证精神,也就是实证科学意识的缺乏.这种弊端的暴露自古就有,诸如“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等成语的创造,而在中国近代更是有增无减,像时期,“亩产二十万斤”、“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全村宰一头,足够吃半年”,看上去最具有实证架势的数字,哪一个得到过证实?其实人们稍加判断便知其荒谬和不可能,却依旧被当作宣传口号全国传播.在新媒体和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公民的传播活动参与程度和范围也大大提高,本可以帮助搜寻证据、攻克谣言,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很大程度上反而成为非理性意见和信息的翅膀,满天飞舞.

普通公民在面对信息的时候,缺乏实证精神这种文化本身的手段来破除谣言,也影响了现代社会的传播活动.什么叫“文化本身的手段”?即不必依赖的澄清,仅仅靠社会上大部分民众自身对证据的辨别能力,以及对虚检测的逻辑敏感,自觉地让事实恢复真相,破除谣言.而传统文化中默认盲从的潜意识让公民缺少了这种验证探寻的精神,和审视批判的精神,继而在媒介素养上表现出从众的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公民媒介素养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公民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比如2011年3月16-17日在我国发生的“抢购食盐”风潮,就是流言的大面积传播造成的.而且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舆情调查组的研究,这次“谣盐”的传播,主要通过传统的人际口头传播、和手机传播,最早开始于3月12日.这次事件中,消息来源之一是检测冒的BBC,这是流言得以迅速传播的原因之一.除引用权威性的消息源外,熟人之间的传播和强调“每个人”已经如何,会产生一种权威归属、全体归属、亲近归属的心理,导致公众产生恐慌.

若广大公民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就可以通过自身的理性判断和实证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弱谣言的传播.像这样的抢盐风波,通过常识判断、不盲目跟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除谣言的.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的传闻之下抢购板蓝根,后来几年发生的禽流感、猪流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了抢购相关商品的风潮.若是联想到相关事件,以及每次抢购之后被证实无效和荒谬,人们可以规避一些谣言对社会存在的危害.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公民媒介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大众文化比作心灵鸡汤,那么流行文化就是是一颗无法切除的文化肿瘤,因为它的根连接着时代的心脏.只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精髓的灵魂作用,用理性思考,摆脱离媒介对现实的蒙蔽,消解媒介交流中的偏狭观点,将普遍的科学精神、社会良知、人间美德、优秀艺术等人文内容融入新闻传播,从媒体所怎么写作的对象——信息文化熏陶下的公民媒介素养的长远需求、长远利益出发,拓展信息文化的人文内涵,关心公民意识形态的发展,才能塑造公民健康向上、客观公正的媒介素养习惯,从而净化整体的传播生态环境,提升传播效果,发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