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传播学小众性现实与大众化意义

点赞:5723 浏览:18490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国内传播学目前局限于高等教育,缺乏社会认知度的现状是传播学研究发展的瓶颈.增强传播学的社会影响须通过将理论进行通俗化转变,制造适合社会大众接受的媒介产品来实现.传播学大众化对传播学自身学科发展和应用于社会实践均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传播学 大众化 通俗化

学术大众化是学术界长盛不衰的话题,多年来既被认可和支持,也有争议和疑虑.在近些年我国大众媒介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下,许多学者透过大众媒介将通俗化的学科知识广为传播,得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一些通俗化的学术书籍也时常出现在畅销书的榜单中,这其中以人文社会科学类为主.但是对于学术大众的疑虑也普遍存在,以下例举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在大众媒介引导的“娱乐时代”,透过大众媒介进行的学术大众化将导致学术娱乐化.所谓学术娱乐化是指为了在大众传播中努力迎合大众,而抱着“讨好大众”的心态,让学术在通俗的过程中失去了严肃性和准确性,纯粹变成文化工业的娱乐产物.这样的疑虑的产生是合理的,而这样的预测也很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在大众媒介发达的今天,任何一种可以吸引受众的传播内容都有可能被肆意扩大和模仿.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学术大众化的驱动力是学术界,学者作为一个群体,是具有群体意识和群体理想的.学术大众化作为学界的一种群体理想,不会因个别现象而转变其根本目标的.“如果说,一个学者,在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时,应该心怀一种神圣感,应该有着对学术的敬畏,那他在从事将学术通俗化的工作时,这种神圣感,这份敬畏之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①如果因为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放弃要达成的学术大众化,可以说是因噎废食.


另一种说法认为学术大众化会带来学术“荒漠化”.这种说法更多的倾向于对文化工业造成的艺术品质匮乏和艺术市场混乱的评判.但是单从艺术的层面来考量整个学术大众化的意义,是片面的.艺术的隐喻性在文化工业无限复制下的丧失不能说明学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术理论正是要用大量的传播信息和多样的传播手段去融入社会、解决社会中形而下的问题.

一、传播学研究目的与大众化意义

学者金开诚在谈到学术大众化的作用时,提到两点:“一是扩大学术研究的社会基础,促进学术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文明建设.”“二是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②整体来看,这两条体现的就是社会支持学术,学术怎么写作社会的良性互动过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两条作用,首先就是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基础.信息传播作为人类精神交流,构建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如果其本身存在的状态和形态不能被人们所认知和接受,传播学的研究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温床.其次,传播学大众化就是要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特别是在大众传播中倾向于在大多数情况下“扮演”受众的绝大部分社会大众.倘若从社会现实要求的角度考虑,传播活动的双方都为平等的人,那么传播效果从大体上也应当分为两个部分,划分的依据应当是传播过程中的两大主体——传者的效果和受者的效果.总体上说,传播学的根本研究目的应当是传、受双方在信息传播中都达到最优效果.而从这里,就能看到传播学大众化的意义:在大众传播占主导的社会中,提高大众媒介的传播能力和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都是进行更好的大众传播的有力途径.倘若传播学的学术理论能够很好的指导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那么通俗化的传播学知识被大众所接受,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也就是说,传播学的大众化属于传播学理论指导传播实践的重要环节.

拥有强大的大众传播系统并不能代表社会信息传播的日趋完美,拥有相应能力的使用者才能使整个系统的各个积极方面完全调动起来.大众传媒的从业人员和传播学的研究者只是这个系统中的怎么写作者,而社会大众是传播系统的使用者.如果在传播学的普及中只注重传媒怎么写作者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社会大众,岂不是喧宾夺主.

二、传播学发展和其本土化的阻力

传播学在中国引进、发展三十余年,始终面临两个大的阻力,一是传播学自身并没有在学术界取得较强的地位,“不仅迄今未能取代传统新闻学在学界的正统地位, 而且一直以非我族类的疏离感游离于主流之外”.③二是传播学界始终向往的传播学本土化似乎成了纸上谈兵,在实际学术研究中进展有限.

传媒的迅猛发展必然使其背后理论指导性的学科获得充足的发展动力.对应每一种媒介形式而产生的研究活动,无不是在这种媒介得到成熟发展和广泛使用的前提下进行的.可以说,传播学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性的.传播理论在美国的发展是从“创新”到“扩散”的渐进式过程.反观我国,并不是我们没有丰富的传播实践和传播形式.而是当我们将一整套建立在另一个社会文明上的理论套用在我们的社会实践中时,免不了会有排斥反应.

传播学的本土化也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进入中国大陆以来,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其本土化的争论.诸多学者对于传播学本土化的讨论,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所谓“自觉的而非盲目的、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清醒的而非狂热的民族主义”④,要创造中国自己的传播学,并且最终使中国的传播学为世界传播学研究做出贡献.另一种是从较为实用主义的角度,疑虑西方的传播学思想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能指导不同语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结构的我国社会的传播实践.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传播学本土化的趋势是必然的,这种认定中却看出过于理想化的态度和走捷径的心理,“语境的转换已使真洋鬼子变为检测洋鬼子,所欲本土化的东西似已来路不正”⑤.传播学的中国化变得欲速则不达.

三、传者的传播学

从媒介效果研究的历史来看,不论是强效果理论、有限效果理论和温和效果理论,所谓效果两字的立足点,都是站在大众传播的控制者——也就是广义上传者的角度来看待传播效果.这种传播学研究上的偏颇是普遍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中,不能否认传播的控制者比普通受众有更多的利益考量.如果说传播学研究者对于当代社会大众传播不平衡状态的不满,不能改变完全与市场经济挂钩的大众传播所要走的发展之路,那么传播学的大众化也许是在强大的大众传媒和相对弱势的社会大众之间寻找平衡的有效办法.也就是说,在大众传媒产业不断用传播学理论强化自身传播能力的同时,受众也能够在传播学大众化的影响下提升自己对传播的认知水平,提高掌控信息的能力,总而言之就是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国内传播学小众性现实与大众化意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众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