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点赞:4718 浏览:145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通过各种方法向中国的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中国革命潜藏着的巨大力量,使得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关 键 词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9-0000-02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先完成从革命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在五四运动前后,更是积极的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引领了一大批先进青年走上共产主义的道路,为身处黑暗的中国革命带来了一丝光明.

一、创作、发表文章

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知识分子.1918年,李大钊在《言志》季刊上发表的《俄法革命之比较观》可以看做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赞颂俄国十月革命的同时,还指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本质区别,说明历史潮流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李大钊也由宣扬资产阶级主义思想转变为了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同年十一月 ,李大钊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的胜利》两篇文章,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本质,认为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试图将整个世界都纳入资本主义的版图,并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无产阶级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世界受压迫的民族带来了曙光.随后,李大钊又在《每周评论》里发表《新纪元》,称“现在的时代,是人类生活中的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纪元,是人类觉醒的纪元.中国人民已经看到了这个新纪元的曙光”.1这个时期的李大钊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实现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也向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宣扬了这种希望.

1918年,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对反对势力进行抨击,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报道世界革命动态,号召人民进行爱国斗争.1919年5月,李大钊在《晨报副刊》上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刊登了马克思《劳动与资本》等文章,除此,李大扎还将自己负责的《新青年》6卷5号编成《马克思主义》专号,刊有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译文、《宣言》的基本思想,大量的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而李大钊本人创作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更是第一篇完整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文章.此后,1919年李大钊发表文章《再论问题与主义》,强调了经济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社会根本问题的基础;从1919年底到1920年底,李大钊连续发表了《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史观》、《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和《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论文;1923年,李大钊在复旦大学作了《哲学与史学》的讲演,之后,写了《圣西门的历史观》、《研究历史的任务》和《时》等论文;1924年,李大钊出版了《史学要论》.李大钊在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之后,以极大的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创作了大量的文章向国内的知识分子介绍马克思主义,并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二、建立社团组织,积极深入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就致力于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除了发表一系列的文章向中国人民介绍马克思主义,还积极的成立共产主义性质的组织.1920年,李大钊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大力搜集德、英、法、日等各种文版的马、恩著作进行编译刊印,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继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李大钊发起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深入到广大的工人群众中去宣传、讲解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能真正的同中国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联系起来.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还创办了自己的宣传刊物《劳动音》,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要求革命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阶级中去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李大钊等参加团组织,直接领导团的工作.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为了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以“正太路工业研究会传习所”的名义,在石家庄建立工人组织,积极开展工人运动.中国的工人阶级,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压迫,李大钊认为必须深入到工人中间去,启发工人的觉悟,改变他们的境遇.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李大钊便将重心转向工人运动,在铁路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会;提高工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他们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辩论

五四运动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同样也为知识分子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在李大钊等人纷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存在这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声音.由新文化运动一路走来的爱国知识分子们,逐渐产生了分化,出现了要不要马克思主义和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激烈争论.这一时期,主要有三次较大的争论,都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李大钊在其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第一次争论发生在与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曾在新文化运动之起过一定作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们不愿意看到新文化运动发展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胡适更是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对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人们谈论各种主义,这其实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且,胡适宣扬改良主义,反对阶级斗争,认为中国不需要通过革命就能解决一个个问题.针对胡适的这一观点,李大钊与1919年撰写《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进行反驳,指出宣传理想主义与研究实际问题“是相交为用的”,“是并行不悖的”.2李大钊还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从经济与政治的密切关系的层面上反驳胡适的改良主义,阐明中国革命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解决经济问题;而要解决斗争就必须进行阶级斗争,进行革命.在与胡适的论战中,李大钊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肯定了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对革命的需要.

第二次争论是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争论,这次争论同样发生在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张东荪、梁启超等人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认为中国经济落后,人民知识文化水平低,不适合发展社会主义;他们主张在中国用资本主义方法发展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纷纷著文,反对这一观点.他们指出,中国经济虽落后,但无产阶级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并且中国经济长期受到帝国主义的剥削与镇压,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李大钊还指出:“今日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3李大钊在反驳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同时,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思想.

第三次论战是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国家和一切权威,反对一切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并在反对中国反对政权的同时,把攻击的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俄国无产阶级.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场论战中,极力阐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场论战声势浩大,大多数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带有强烈的革命愿望,在论战中逐渐转变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李大钊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转变过程,一次次的契机促使着李大钊向马克思主义靠拢,李大钊也在一次次的学习和对中国革命的总结中由革命的主义者转变为了马克思主义者,这种转变有外在条件的推动,也有内在的主观选择.然而,伴随着这一转变的,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研究,以及最终决定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一个科学而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关键,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施行改良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行不通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过于强大,也无法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路线是适合中国的,中国经济积贫积弱,工人长期被压迫,使得中国的无产阶级范围最广也最具有斗争性,李大钊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带来新的“主义”,选择了新的道路.在各种主义泛滥中国的情况下,李大钊的贡献显得尤为可贵.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资产阶级主义都曾试图为中国寻找到一个前进的方向,甚至无数的有志之士在失败以后依旧坚持着,依旧争论着究竟是什么“主义”才能救中国,然而却没有人能给出肯定而正确的答案,他们或多或少都带有着一丝侥幸或天真,或者依靠封建统治者的觉悟,或者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救济,但一直没有人看到人民的力量,看到受压迫的工人和农民的力量.一开始,李大钊也没有看到,但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洗礼,让他恍然发现中国蕴藏着这样的一支力量,认识到只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才能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只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各种反动力量,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建设自己的国家,只有解放了全中国,才能真正的走向富强、.

注解:

① 《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7页.

② 中国党史研究室:《中国历史》(第一卷),中国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

③ 中国党史研究室:《中国历史》(第一卷),中国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