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影像传播历史的大众意识

点赞:5889 浏览:208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留下了各种样式的文献和记载,以作为印证和检讨自身存在的参照,使文明得以传承.

但是,犹如约翰拉斯金(英)所说:“伟大民族以三部书合成其自传:记载行为之书、记载言论之书和记载艺术之书.欲理解其中一部必以其他两部为基础,但尤以艺术之书最值得信赖.”

影像艺术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影像参与的历史传承是不完整的,影像的缺席是一切历史叙述体系最致命的遗憾,它甚至有可能颠覆许多文字体系的合理性.影像的深刻影响力是再生动的文字叙述都难以企及的.

影像时代的今天,影像对历史的意义更是不可替代.其中,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代表现实主义艺术极致的纪录片影像以其特有的真实性品质,早已成为时代的真正档案和活动的历史.纪录片对历史的记录和传播不仅可以弥补文字的不足,而且更具有真实可靠性.

由于篇幅有限,在此,我们仅仅谈一下影像传播历史的大众意识――大众书写历史.

一、大众书写历史

当代历史学家已从往事的简单再现深入到大众历史的重建,从“自上而下看历史”到“自下而上看历史”.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历史学家已开始热心于“大众历史”,并开授相关课程.

纪录片前辈陈汉元曾经说:“我觉得8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最大的进步,具有革命意义的进步,在于真正表现的是‘他’,是‘他说’,而不是‘他们说’.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不是作者说‘他说’,而是‘他’真正在说了.”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曾是一句划时代的话语,但是在今天,虽然也就十来年,这句话却在逐渐过时,正被“老百姓自己讲述的故事”所代替.

归根结底,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历史传播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最有生气的因素.历史堆积在一个深远广阔的时间隧道里,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它要经过传承,“贯乎百代,被之千载”才算历史,同时,要播于民间得到全民认同才是“活着的过去”、“过去的活思想”.它只有靠自己特有的文化传播方式才可让今天把握.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当代”的主体,不再只是史学家而已,更重要的是组成“当代”的主体――人民大众.今天,影像时代,当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都拿起摄像机,那末,大量的民间影像将书写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今天的历史,即历史正被大众书写.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所说的民间制作的兴起、DV的普及、影像的网络化传播等看得非常清楚.

二、民间制作的兴起

所谓“民间制作”,是与的纪录片创作相对而言的,它是指由“文化的自由职业者”或“体制外知识分子”,以个人集资方式进行的低成本、具有相对意识形态自由度、不以商业为目的的纪录片制作方式.

民间制作,在西方兴起较早,在美国60年代,随着摄像机轻便化改革的完成和同期录音设备的诞生,就已经出现了弗里德里克怀斯曼、罗伯特德鲁等一批以摄像机记录美国历史,蜚声世界的民间纪录片制作大师,因而有“真正的纪录片在民间”的美谈.

建构影像传播历史的大众意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纪录片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但在中国,它是90年代才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纪录片创作方式.

1991年,在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历史上,是一个值得书写、铭记的年份.这一年,除了出现《望长城》之外,还出现了吴文光的纪录片《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这部纪录片,以“民间”身份,在香港电影节上参展,成为中国民间纪录片的开山之作,标志着在中国本土上,一种新的纪录片制作方式――民间制作的诞生.

此后,吴文光还相继制作了三部主要作品:《四海为家》、《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江湖》,成为90年代民间制作的中坚力量.

1992年,民间制作的另一部作品《天安门》参加了香港电影节的亚洲电影展映.同年,其制作人时间还完成了另一部在形式与题材对象上都极为独特的作品《我毕业了》.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重要民间制作人还包括了张元、段锦川、蒋樾等.

90年代中后期,民间纪录片制作人及他们的作品,开始在互联网上、在影吧里亮相,如北京的《雕刻时光》、《亭子间50号》、《燕尾蝶》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产生了更多的作品,例如朱传明的《北京弹匠》、杜海滨的《铁路沿线》、蒋志的《食指》等

2004年,一部纪录发廊妹生活的电视纪录片《姐妹》在南方数家电视台热播,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而《姐妹》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摄像机镜头的介入,让主人公章桦拿起摄像机,成为一个纪录片制作人.由被拍到拍摄他人,这种被拍摄者身份的转变,远远超出了创作者的初衷,意义非比寻常,为纪录片在发展方向上提供了另一种参照,即大众自己记录、书写自己的和他人的历史.

三、DV(小型数码摄录机)――新的影像革命

(一)DV的出现与普及.

长期以来,纪录片一直以其科技含量高、操作程序复杂、不菲而拒普通人于千里之外.但正如著名的活动电影技师雷斯拉瓦马绍斯基预言的那样:“影片昂贵的将下降到民众伸手可及的程度.”今天,这个预言成为了现实.

1995年,数码摄录一体机(Digital Video Camera,简称DV机)首先在日本面世.与因特网一样,DV在中国市场一出现,便以惊人速度被推广,掀起了新的影像革命.

随着DV的推广,纪录片越来越普泛化,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拿起机器拍摄自己身边真实的生活.有的电视台甚至把数码摄像机发给普通观众,让他们自己去拍摄.“讲述老百姓”变为“老百姓自己讲述”,这看似简单、微小的变化其实是一种观念上的巨大改变,它使得纪录片话语权的大众回归具有了某种可能.正像电视制片人王子军所说:“我希望我们这个节目不仅仅是让‘老百姓圆电视梦’,像卡拉OK,或者老百姓录MTV之类,而是真的让大众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推动我们的节目,尤其是老百姓真的以他们的眼光、他们的角度来拍摄自己的生活,对我们电视圈已经僵化、模式化的纪录方式是一种冲击.”

目前,中国不少DV拍摄者形成了用影像表达生活的习惯.例如,身为舞蹈演员的杨天乙,因为对小区里整天如上班一样坐在街边聊天的退休老头们感到好奇,写来DV,用两年半时间跟踪拍摄出《老头》,在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得新人奖.

主流媒体也多以积极的姿态向个人DV作品敞开大门,很多电视台都为业余爱好者举行了一系列竞赛或展播活动,吸引民间优秀的DV作品,比如:电视台“DV看世界”板块,北京台《京华长廊百姓家园》栏目,上海台《新生代》栏目,香港凤凰中文台《DV新世代》栏目等同时,从2001年起,“中国首届独立映像节”、“中国大学生纪录片电视节”等活动成功举办.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出现了社团性的DV爱好者组织和聚会,如北京的“纪录小组”、上海的“101电影俱乐部”DV交流会、沈阳的“自由电影”、广东的“缘影会”等,这些民间团体不仅仅在社团内部推动DV影片的拍摄实践,还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影像作品的巡展和培训讲座.

(二)DV的深远影响.

DV的普及,为这个时代留下较前人更为丰富、鲜活、深入的影像纪录.现阶段受到DV影响最深的,是纪录片创作.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了进入影视行业的门槛.

“纪录片一个最普通的功能就是,它能够成为一群人到另外一群人的桥梁,从一个人到另外一个人沟通的工具.DV的出现改变了纪录片,至少纪录片不再是一部分人拥有的权力和工具.”

DV是一种对普通民众的影像启蒙,有利于全民影像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它使普通大众有了简单易学的制作工具,新手较易入门与自学,它的高性价比以及便捷的后期制作也使得更多的普通人能够以较少的投入进入影视行业,降低了影视制作的门槛.

2DV――一个人的影像.

DV常常被称做“一个人的影像”.“onecrew”――指的是集制片、编剧、导演、摄像为一体的个人电影,这是随着DV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特殊制作模式:一种真正来自于自己眼睛、出自于自己手中的“个人方式”.一台普通PC电脑配上一个视频卡、非线性编辑软件、相当容量的硬盘,就可以建立一个“个人非线性工作站”,在家中自由完成,突破了历来影视节目制作企业化、集体化的束缚,创作者可以一个人轻松完成摄像、录音、画面合成乃至配音乐、上字幕的全部工作.

试想,若是某个人完成前期拍摄,却任由他人或者制作单位进行后期剪辑、编排,结果可能是从思想到艺术面目全非,很可能影像画面是自己的,灵魂却是别人的.所以,前期和后期必须协调配合,两者统一,才能称得上个人的独立操作和独立精神,而DV就提供了这样的便利,它保证了创作者独立自由的空间,保证了彻底从外在力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①,拓展了纪录片的拍摄内容、范围,一些由于受到资金限制无法拍摄的内容,借用DV后也得以进行.

3.提高了作品的深度与真实性.

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过:“在真实生活中,人们不会让你拍到他们的眼泪,他们想哭的时候会把门关上.”而在个人化的DV面前,被拍摄者更容易真情流露,创作者可以得到更多更深入的镜头.DV小巧灵敏,对被观察事物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纪录片的真实性偏重于专业拍摄者的不在场和被拍摄者的原生状态的记录,DV满足了这一要求,它的轻便装备使纪录片所要求的贴近观察成为可能,使得拍摄者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更自由地表达思想、阐述观点、释放情感,因而更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

4.留存社会、民族的影像历史.

DV时代,人们常常在聚会、举行婚礼、旅游、过生日时自行拍摄留做纪念.这些纪实素材除了具有广泛的社会学价值外,也为历史研究留下了大量一手资料.


现在,许多握有DV的人已有拍摄新闻的意识,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他们会立即拍摄,主动送到电视台.发生于上个世纪末的美国洛杉矶白人殴人司机一案,就是一位携带DV的过路人偶遇所拍下的.同样,发生于本世纪初的南非白人残暴殴打并放狗撕咬偷越南非国境的非法黑人移民事件②,2001年,法国协和飞机拖着长长的火尾栽倒在地的画面等,以及美国“911”事件,均是被人无意中用DV拍到的.

DV从本质上说是属于民间的,它使民众获得了更多的表达权,民间是DV应有的姿态,在民间的土壤里DV更具清新与活力,它们正以自己独特的视点与非凡的经历使影视文化尤其是纪录片更为多元,更具生命力.

四、个人影像的网络化传播

DV的出现,给了大众说话的机会.但是,如果大众仅有说话的机会,却没有强有力的传播途径,这是远远不够的.网络恰恰为大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强势传播渠道,使个人影像有了广阔的传播途径.

网络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次飞跃发展,“在大众传播史上第一次你将体验不必是有大资本的个人就能接触广大的视听群.因特网络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出版发行人.这是革命性的转变”③.

现在,任何普通个人,只要具备一定电脑操作知识和技能,就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传输到网络上,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发布.这种创造始于1999年6月美国小伙子大卫阿贝尔的一次实践.他请自己的父母做演员,以自己的家庭为背景,演绎了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并利用数字技术将影片上传到网上,吸引了许多网友参与、效仿④.

目前,在许多网站上都可以看到影像爱好者上传的短片,例如:DV中国(l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编导系)

责任编辑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