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审判工作的探路者

点赞:3437 浏览:103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全国首创义务劳动替代罚金刑罚方式;在全市率先试点暂缓判决、社会怎么写作令、监管令、刑事和解制度;率先建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制度;倡导推动建立全市首个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等这是沙坪坝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杨飞雪,当选第三届重庆“十佳法官”的主要成绩.

一个个“首创”、“率先”、“首个”等让杨飞雪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少年审判工作的探路者.

登上耶鲁大学讲台的重庆女法官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杨飞雪走上讲台.

台下,美国司法学者和学生一脸期待,鸦雀无声.

杨飞雪清清嗓子,一场来自中国重庆的精彩讲座开始了.

2009年4月,应耶鲁大学法学院之邀,沙坪坝区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杨飞雪,赴美进行刑事量刑程序考察,并登上耶鲁大学法学院讲台,介绍重庆在少年司法领域的经验.

作为中国少年司法领域的探路者之一,杨飞雪投身少年司法工作已经九年,其中有七年主持沙坪坝区少年审判庭(少审庭)工作.

讲座继续.阶梯教室里,杨飞雪的声音温柔却铿锵.

真实生动的案例,交织着法理和人情味的司法理念等尽管分属不同法系,这位中国女法官声情并茂的演讲,让异国同行入了迷.

说起少年司法,杨飞雪从来都是滔滔不绝.

集“全国预防青少年犯罪先进个人”、“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先进个人”等荣誉于一身,杨飞雪致力于推动少年司法审判的人性化进程,成绩斐然.

主持少年司法工作的七年中,她领衔探索出义务劳动替代罚金刑、社会怎么写作令、刑事和解等创新举措,都是全国首创.

这些贡献,不仅使沙坪坝少审庭稳居全国前茅,更推动了重庆乃至全国的少年审判司法创新.

阶梯教室里,演讲完毕,杨飞雪身体微躬,向听众致敬.

掌声响起,经久不歇.

讲座结束,探索继续.

教与罚

“惩罚与挽救,哪个更重要?”九年来,杨飞雪不断地问自己.

2002年,刑事审判经验丰富的杨飞雪担任沙坪坝区法院少审庭副庭长.

刚开始,她对新岗位并不“来电”.和普通刑事案件相比,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动机明显、手法简单,和疑云密布的重刑案相比,这些“小儿科”案件未免乏味.

可是,这样的“乏味”,却蕴藏着空前的挑战.

少年审判工作的探路者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少年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上任以后,杨飞雪就成天和“下暴”、斗殴、偷东西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较量,将不少问题少年送进监狱.

“上次那个‘下暴’的孩子,一出狱又去抢劫了!”此类消息,不断传进杨飞雪耳中,也拨动着女法官的心弦.

每次宣判后,有的少年犯失声痛哭,有的则表情木然.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的人生将从此印上“罪犯”标签.杨飞雪有了一种担忧:“惩罚固然很重要,但教育挽救失足少年,同样重要!”

于是,一场漫长的探索开始了.

创新“组合拳”

2006年12月26日晚,江边.“放开我,放开我等”被脱光衣服的小辉边挣扎、边喊,冷飕飕的江风透过无边的黑夜,袭击着他弱小的身躯.

拽着小辉的四名少年,无知地放声笑着,从小辉被羞辱的撕裂的叫喊声中寻求刺激,并抢走小辉70余元.

之后,小辉及其家人报了案,其中三名被告人很快归案.“我们要求严惩那些罪犯等”小辉的妈妈哽咽着说.但案件的特殊性,引起杨飞雪的深入思考.

2007年4月,案件进入审理阶段.

杨飞雪与被害人及其家长进行沟通后,决定探索刑事和解.

4月6日,杨飞雪在办公室里,像拉家常一样主持和解.受害人及其家属痛苦地讲述着他们受到的伤害.其中一个被告人小亮走到被害人面前,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对不起,我错了!”现场气氛顿时缓和下来,小辉和妈妈当即表示原谅对方.

在随后的庭审中,由于事先获得了被害人刑事谅解,小亮等人被从轻处罚.

中国第一起少年刑事和解案件,就这样在重庆诞生.

这只是杨飞雪创新“组合拳”中的一“拳”.

2008年的一天,沙坪坝区一个破旧老社区,五名未成年“志愿者”正在捡垃圾.远处,杨飞雪等少审庭工作人员,悄悄地观察他们的表现.

原来,这五名“志愿者”是一宗抢劫案的被告人.几个月前,这五名来自贵州农村的重庆一技工学校学生,因生活窘困,加上对法律的无知,一时起了邪念,抢得200元及手机一部.

尽管案情简单,但杨飞雪并没有一判了之.她事先了解到,这五名被告人家长因经济窘困无力到重庆出庭,更无力缴纳罚金.

“为避免出现司法‘白条’,我们决定将一定量的义务劳动纳入判前考察中,既让考察内容具体化,又能起到将量化的义务劳动替代罚金的作用.”杨飞雪说.

最终考察效果很好.法院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分别对五个孩子作出免予刑事处罚和适用缓刑的判决.两年以后,这些孩子全部走上工作岗位,践行着他们曾经的承诺.

“法律是一个完整体系,执行法律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杨飞雪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具体案件入手,沿整个过程进行创新,打通各个环节!”

为此,她和同事进行了全面创新:在庭审前,他们创新出刑事和解模式,撮合原被告双方相逢泯恩仇;在庭审中,他们在全国首创量刑答辩,目前已在全市推广;在宣判后,他们摸索出义务劳动替代罚金、暂缓判决、社会怎么写作令等教育改造新手段等这些经验,都是全国首创.

从案例到制度,“杨式创新”在立法层面掀起层层涟漪

2008年冬天,北京大学.

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正在举行.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专家云集会场.

本届研究会的重点环节之一,是一场模拟法庭演示.

主持这场演示的,正是杨飞雪.

演示结束,一系列“杨式创新”经验,获得一片赞叹之声.“杨飞雪法官主导的模拟法庭,所演示的是一种法律的关怀,是一种普适的理念,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是一种职业的追求,是一种社会的希望等”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桂明,充满地进行点评.

而杨飞雪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

2009年,她离开工作了七年的少审庭,被借调到市高级人民法院.此后,少审庭的原班人马相继调离,其他人员补充进来.

“流水的法官,铁打的制度.”杨飞雪说,“只有不断将成果制度化,才能使创新的经验发挥长效.”

为此,她开始向更高领域努力.

2008年,杨飞雪团队创造的“量刑答辩”经验,被国家相关部委吸收,目前已运用到中国司法规范化改革中.

2009年11月,由她主持制定的全国首部《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审判规程(暂行规定)》出台.

2010年,由沙坪坝区法院承办的“中美未成年人量刑前程序比较研究专题研讨会”取得众多成果.今年1月,市高院开会讨论了研讨会相关成果,准备在全市进行推广.

现在,杨飞雪正在起草重庆“十二五”期间的少年司法规划.


九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正在立法层面掀起层层涟漪.在涟漪的中心,女法官的梦想正逐渐成真,但她探索创新的脚步,并没有停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