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思想永不停顿的改革实践者

点赞:5884 浏览:20348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望着案头胡德平同志新著《改革放言录》一书,我思绪万千,胡德平同志真是一位思想探索永不停顿的改革实践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领导.《改革放言录》是继《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回忆父亲》后,他的又一本改革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著作.

胡德平同志长我十二岁,同一属性属马.我曾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七年多,对于接近耳顺之年的我来说,他是我一生的良师和益友,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

《改革放言录》样书印制后,他送了我一本,并在样书扉页上亲题,徐刚同志:样书,请阅改.当面嘱我多提意见.我望着他自己手中那本亲自修改并布满修改文字的样书,说我一定回去好好读,能提一些修改意见.他又非常理解人,语重心长地讲,你很忙,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也不必当做大事.他永远是替别人着想的人.的确由于自己近期工作问题,没有为样书修改提出意见,现在《改革放言录》已正式出版,自己总因未能对此事出力而愧.特撰文表达自己与德平同志一起共事的感受及学习《改革放言录》体会,作为对该书出版的祝贺.

《改革放言录》共分七个部分:我感到第一部分是德平同志对一贯坚持的改革思想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小结;第二、三部分是他作为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领导对非公经济和光彩事业的理论论述;第四、五部分是他对近年来最关心的农村土地和绿色经济问题的思考.三十五万字的著作,我知道全部是他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勤奋学习,亲笔撰写而成.他做过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的主要领导,虽有秘书也有下属专门的研究部门,但以我在他领导下的工作经历和《改革放言录》中的文章、文字风格,我确信自己的判断,这篇篇文章都凝聚了他的汗水,出自他自己之手.

与胡德平同志相识是在1987 年,我从国家经委调入统战部经济局.第一次出差就是跟随当时任统战部秘书长的胡德平同志去广东,参加广东省委统战部召开的广东外商投资企业统战工作座谈会.局领导给我布置工作,为德平同志准备一份发言稿.作为第一次承担任务,虽然当时对经济领域统战工作还不是特别熟悉,但凭着自己对经济工作相对熟悉及曾做文字工作的功底,我认真准备了发言草稿.到广东后,我将稿子送给德平同志,他很客气地收下.在以后几天的会议期间,我看到晚饭后他都是很早回到自己房间.会议最后他讲话时,我发现他的讲话内容全部是由他自己撰写的,其中只用了我草稿中的一些数据.


正是在这次讲话中,他谈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第26 天,新年刚过,同志接见了原工商界的五大领袖―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古耕虞,提出我们搞建设,原工商业者人要用起来,钱要用起来,利用关系把外国资金、技术引进来,华侨、华裔回来办厂.他的这次讲话把开放和原工商界的关系,开放、外商投资企业与统战工作的关系讲得清清楚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随着以后工作交往的增加,多次一起开会、出差,我了解和熟悉了德平同志的工作作风,他每次准备讲话或撰写文章,都会与别人讨论,探讨问题,但从不会让别人如何写,文章全部自己动手.我时常与现在工作在他身边的同志说,做德平同志的下属太舒服和幸福了.

胡德平同志是学习历史的,研究经济、民营经济完全是工作原因.他善于把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应用到经济研究中,特别注重历史资料和数据支持,这也是他的文章吸引人和有说服力的地方.正如前面提到的,他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同志接见工商界五大领袖的历史,讲明工商联、非公经济与对外开发关系,这被以后许多文章及文件所引用.

《改革放言录》中一篇《扬弃“私有制”》的文章,是他用了大量实际资料,大胆纠正马恩经典在翻译过程中形成的问题,解决了发展非公经济工作绕不开的理论难题.

从上世纪80 年代末,我与德平同志一起开始接触私营经济,1988 年国务院发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该条例第一次明确私营企业概念,即雇工8 人以上为私营企业,雇工8 人以下为个体劳动者.划分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剥削的理论.私营企业存在剩余价值、存在剥削,这是压在私营企业家身上的大石头,也是相关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中难以逾越的鸿沟.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解决人把消灭剥削当做历史使命和新时期支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这对矛盾,自己一直找不到答案.这种理论的困惑和苦恼,直到我离开经济统战工作始终纠结于心.德平同志和他的朋友则用事实、资料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所说的“消灭私有制”,德文原意并不是“消灭”而是“扬弃”.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的困惑,我不得不佩服他对理论刻苦探索的精神,也不得不佩服他坚持真理的胆量.

德平同志周围的朋友、同志都知道他对自己事业的热情和对新生事物的支持.书中《如何看待民企”第一桶金”》、《“原罪”三论》等篇,都曾是理论热点并引发过一定争论的文章.对于民营企业是不是有“原罪”、怎么看待民营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原始资本积累问题,我也曾与他有过讨论.但对于他“民营经济非但没有‘原罪’,而且应该早生10 年、20 年”的观点,我非常支持.民营企业不是罪与非罪问题,是搞晚了,如今仅从解决十三亿人口就业问题的作用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站在领导角度讲,“我们要反躬自问的是,就像孩子一样,我们给予民营企业早期的‘奶水’够不够?很多企业确实是在艰苦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它们幼年时侯,我们应该给以它们更多的学前教育,应该像对待孩子那样对待它们.”我真是从以上文字中,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对民营企业家的爱护之情.正如前些日子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领导所讲:“改革、开放,不能忘记我们耀邦总书记;民营经济发展不能忘记德平部长”.

德平同志对待自己工作和相关理论问题研究的执着精神,在《改革放言录》处处可见.《正确看待新时期的有产者》这篇文章发表于2001 年7 月24 日的《发展导报》,原标题为《让有产者在政治上站起来》.这篇文章我早就听说过,一些朋友告诉我,因为记者加的这个标题,还引来了一点不小的麻烦.读过此文后,我认为现在的文章标题是作者本意:正确看待新时期的有产者.文中讲“取得政权前,工人阶级是无产者,农村里的贫雇农也是无产者.但是我们掌权了,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无产者还能永远是无产者吗?等比如:我国股民有6000 万,投入资金上万亿,都是投资者,都是有产者.”农民联产承包搞好了办起了工厂,有产有业,这不能说成为资产阶级了,这是历史的进步,是新的环境、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步. 对于这篇文章的重要背景还要讲个小插曲,2001 年7 月1 日中午我正在与朋友用餐,德平同志打来,他说:你听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了吗?我说上午有一个商务谈判,没有看实况转播.他说:你赶快看看,总书记讲了私营企业者可以入党了.我从他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激动的心情,这一点只有像我这样与他一起为此力争,做过工作的人才更有体会.

那是政治风波之后,文件明确,私营企业者不能入党.这成为私营企业从业者头上的“紧箍咒”,他们感觉政治上抬不起头.我曾为之写过调研报告,提出私营企业者不能入党,那么现在党员私企业主怎么办?雇工8 人是私企,党员个体户随着规模扩大,雇工7 人能不能再增加雇工等诸多问题.该报告引起当时相关领导的重视,但得到的有关回应是:这是底线,不能碰.

一个思想永不停顿的改革实践者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非公经济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而现在正如德平同志所论述的:“同志关于新的经济成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论断,我们不要忽视,有关部门的同志要很好地学习,要学得更深一点,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非公经济在政治上一个很大问题得到解决,是民族之幸、人民之幸.”这也是他据理力争,多年奔走呼吁的结果,怎能不兴奋.

德平同志为人坦荡,追求真理,为了推进改革、为了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大胆直言,不计个人得失.《改革放言录》从“为自由鸣炮”开始到该书序言“为改革放言(《中国民商》创刊号发表时标题)”止,虽不能包括胡德平全部的改革思考,但确能反映出这30年他的思想脉络.

在序言中德平同志谈及,当《人民日报》节选刊登了“为自由鸣炮”之后,耀邦同志淡淡说了一句话:“这事没有完”,明显不高兴.德平同志说“谁不同意,也可以写一篇《为不自由鸣炮》的文章.”看到这里,我在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他倔强桀骜的样子和对真理追求的执着.

1991 年我在德平同志领导下,参与了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随后批复称为15 号文件)的起草.当时正值政治风波之后,私营经济处于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之中,还不时传来要反经济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讯息.15 号文件原本是明确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的一个文件,而在德平同志反复坚持下,成为党对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这对当时稳定私营企业从业者的人心,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会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存在,不能拿私营企业与原工商业者简单的类比等同,不能进行改造.这些具有极强指导意义的思想,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都出自德平同志之头脑.15 号文件文件的重要思想和指导精神,现在看来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当然,批复文件下发在当时环境下,反应并不一致.记得一天我拿着一张载有某理论权威提出要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文章的党报,到正在召开民营企业贯彻15 号文件座谈会现场见德平同志.给他报纸,也表示了我的担忧.他告诉我,有些地方对15 号文件有意见,但没关系,我愿意和不同意见辩论.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改革开放,他永远是坚持真理,不计个人得失.

今年后德平同志已不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作为曾经的部下和永远的朋友,我衷心希望他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多给心系改革,关心国家发展的朋友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作者为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

在统战部经济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