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的身后事

点赞:3605 浏览:131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张思德的养母刘光友老人在“”,大家都学习“老三篇”的喧嚣时刻,才知道自己儿子的结局.“那个张思德莫非是我的谷娃子?”一个人的死讯走了20多年才到生养他的土地,才撞进母亲的心田,溅起怎样的回音?已无人知晓.

谷娃子是张思德的小名,1915年4月19日(谷雨节),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佃农张行品家中,生母朱氏生下他没奶,瘦弱多病,7个月后就连病带累,离开了人间.临死前,她把张思德托给了他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收养——刘光友刚生养了一个女儿,谷娃子是吃婶婶的奶和米糊长大的.

养父张行忠的日子也十分艰苦.他给地主扛活,累坏了身子,常常吐血.养母生下女儿张桂香才4个月,身体还很虚弱,为了活命,就把两个娃娃放在背篓里,背着他们起早摸黑地在地里干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思德很小就下地干活了.娘上坡种豆,他跟在后边点种,娘下田割谷,他跟在后边捡穗.七八岁,正是上学念书的年纪,可他却成了割草、挖菜的劳力.尽管养父母终日辛苦,一家人仍然难得吃上一顿饱饭.

刘光友的张桂香后来不幸夭折,1931年,丈夫张行忠也在贫病中去世.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刘光友视张思德如己出,对其疼爱有加.1933年12月在六合场(现思德乡)一道田埂上,老人送别了加入工农红军的张思德,从此张思德再也没能回到生他养他的六合场.

1944年9月8日,在张恩德追悼大会那篇著名的讲话《为人民怎么写作》数年后成为《老三篇》之后,便彻底该变了刘光友的人生轨迹.

“”前几年,刘光友住在仪陇县柳垭区六合场公社(今思德乡)所在地不远处的一幢简陋的房屋内,人们亲切地叫她张妈妈.其丈夫儿女早死,家中已经无别的亲人,又上了年纪,油盐柴米酱醋茶难以自行料理,加上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1965年,仪陇县革委会选派张思德远房堂弟张思忠和当时任思德乡妇联主任的戴素芳担任她的生活秘书,负责其生活起居,安排接待来访等工作.

1966年,刘光友被西南地区评为学习著作的积极分子.此年,全国上下掀起学习解放军英雄王杰的热潮,时年75岁的刘光友以英雄母亲的身份,发出了向英雄王杰学习的倡议,号召广大青少年积极为人民怎么写作,争当的好学生.此后不久,张思德母亲倡议学习王杰的消息被带出山外,见诸报端.

张思德的身后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政治形势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张思德生前的一位亲密战友陈耀,转业在北京某建材公司任负责人.他从报上看到了刘光友的倡议书,得知牺牲的战友母亲尚在人世,兴奋不已,立即以私人名义向她发出去北京观光的邀请函.9月27日,刘光友和戴素芳来到北京,陈耀安顿好她们后,找到了张思德生前所在的部队首长古远兴和张宏.古远兴立即决定:一、此事向朱总司令汇报,告诉他家乡来客人了;二、向有关部门申请,张妈妈以嘉宾身份参加天安门国庆观礼.

9月29日,警卫团参谋长、张思德战友古远兴和警卫团副团长张宏通知刘光友、戴素芳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的时间和地点,席位安排在天安门西边的观礼台前.10月1日,刘光友胸带各界人士赠送的十几枚像章,从广场向观礼台走去时,、林彪、周恩来、朱德等首长已经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了.天安门广场已是人山人海,万众欢腾.第一次亲眼见到,刘光友激动得哭了,恍如梦中,和其他代表一声接一声地高呼:“万岁”.映入眼帘的是红旗的海洋、人的海洋,那疯狂壮观的场面,令刘光友激动地对戴素芳说:“素芳哪,我一个没知没识的农村老婆子能亲眼看见当今的皇帝,是哪世修来的福啊!”戴素芳说:“张妈妈,不叫皇帝,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刘光友喃喃地说:‘都一样,都一样等”约半小时后,一位解放军来到刘光友面前,问道:“请问这位老人家是张恩德同志的母亲张妈妈吗?”刘光友连忙擦了擦泪花:“我就是.”“朱德总司令想接见你,请跟我来.”

解放军说着扶起刘光友,来到天安门城楼的贵宾休息厅.见到刘光友进来,朱总司令起身拉着她的手,用浓厚的四川口音拉起了家常,问起家乡的情况和乡亲们的生活情况.刘光友年纪大了,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戴素芳大方地回答了总司令的问话.朱德微笑着招呼刘光友、戴素芳吃葡萄、苹果.刘光友胸带碗大的像章,手握小红书,坐在椅子上,同罗盛教的父亲、刘胡兰的母亲、黄继光的母亲等一同合影.第二天中午,朱总司令又派车来接刘光友、戴素芳进入中南海,设家宴招待了她们.刘光友和戴素芳平生第一次吃上了哈密瓜.

驻京部队不知从何处得知张思德母亲来京的消息,纷纷派人来友谊宾馆邀请她到部队作报告.张妈妈文化有限,整理不出太多报告性的语言,只有给战士们讲些谷娃子少年时代的故事.戴素芳在旁边不时进行提示和补充.国庆观礼后的20多天,张妈妈的日子几乎全是在军营里度过的.掌声、笑声、鲜花簇拥着她,刘光友为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而骄傲.启程那天,陈耀等人和一大群解放军战士到火车站送刘光友、戴素芳.车窗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当那沉闷的汽笛无情地催发,一声声“再见,张妈妈”的依依惜别声,被钢轨与车轮的铿锵声碾碎时,张妈妈哭得如泪人一般.


刘光友北京观礼,立即引起四川省各级革委会的高度重视,他们把她作为一面旗帜,作为学习著作的活教材,于是刘光友开始了三年上百场的报告、演讲.重庆的“815战斗团”聘请她担任政委,派系斗争中拉她作后盾,她像首长一样看望红卫兵小将,从某种角度而言,她已经变成另一尊“神”.一尊人们用来自卫的挡箭牌.出生于1891年的刘光友是文盲,每次演讲,每场报告,都是其侄儿张思忠如何写并教她背熟后,由她发表出来.年龄大了,每当背不出来的时候,讲出来难免走样,至今仍有许多讲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但人们还得照样恭恭敬敬地听着.面对无数激动得忘乎所以的红卫兵小将,她也很激动,面对无数个要求签名的语录本,她一生只学会了几个字“万岁”,“刘光友”——她在戴素芳的辅导下,经常练习写“万岁”、“中国万岁”、“刘光友”.甚至干脆把自己的名字刻上印章,让红卫兵随意盖在珍藏的语录本上.

刘光友对、有深厚的感情,每日三餐都要端一碗饭放在的像下面:“,您老人家也该吃饭了”.被仪陇县武装部接待的那些日子,吃住都是公家的,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可刘光友常常吃剩饭,饭菜发霉了,也偏要吃,还常常教育晚辈:“我们要节约粮食,备战备荒为人民.”

1968年,78岁高龄的刘光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活得已经很累的刘光友再也不愿过不干农活的日子,她要回老家看看庄稼长得什么样子.是年10月12日清晨,她很早来到老屋后的山坡上点种豌豆,自己挖坑自己点种子,退着走,不小心一脚踩空,从坡上滚下,跌下一丈多高的崖坎沟内,一个时辰后,旁人才发现老人已经悄悄地走了.刘光友终于回归了一个老年农妇的本来面目,悄悄地走了.

在刘光友的住处,人们共清理出塑像、像章、红宝书数千套,清出人民币1482.96元(约今22245元),粮票1648斤、布票10丈、军用棉大衣24件.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子弟兵,热爱关心英雄母亲的儿女们从迢迢千里之外寄来的.

现在,刘光友的老屋最大的一间做了教室,旁边算纪念馆,挂着刘光友的遗像,她写的“万岁”、“中国万岁”字迹的黑板旁摆着素洁的花圈和张思德战友的题词.

刘光友的墓地就立在她劳作的山坡上.墓前两棵年轻的白蜡树,一圈新裁的柏树,与老人相偎相依.墓地前用上好的青石砌就,高高大大,有碑,有供桌,比延安蓝家坪烈士陵园张思德的墓碑还要气派.

(摘自《新聊斋金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