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财政优势促进大学生就业

点赞:33468 浏览:1566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牵动着每位学子的心,也是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就业难进行了描述并说明了它的后果,进而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增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难;财政政策;促进

发挥财政优势促进大学生就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及后果

大学生就业难和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曾经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成了待业青年甚至是无业游民,这是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真实写照.早在数年前,就有在南方某城市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给人擦皮鞋的报道,而现在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掏粪工”、大学生“接待”等报道比比皆是,类似的报道一再挑战着大学生们的神经.我们称现在为“后危机时代”,那么我们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是否也进入后危机时代了呢?我们仅就2009年数字做一下简单分析:2009年全国毕业生达到610万,另外还有100多万历年积累下来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力争使就业率达到七成,也就是说如果国家完成就业计划任务后还会有200多万大学生没有就业,而这又会使2010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相对于社会其他群体,大学生就业难所引发的后果会更加严重.首先,大学生就业难于“理”说不过去.过去我国人才十分匮乏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更是凤毛麟角,过去考上大学就是得到了金饭碗,会得到所有人的羡慕,而现在大学毕业后却难以找到工作反而不如高职毕业生吃香,这种局面实在让人寒心.对于有些人来说上大学已经成了就业的负担,想从事优越的工作没有,想干一些基础的、差一些的工作还受大学生身份的制约,进退两难.其次,大学生就业难还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大学生毕业已是成年人,家庭的约束相应减小,如果再没有来自工作单位的严格管理和纪律约束,加之所处的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很容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一是容易被人利用误入歧途,比如参加组织等等,二是寻衅滋事,引发不安定事件,当然这是极个别现象.最后,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我们国家虽然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是不平衡的小康、是片面的小康,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任务仍然很繁重.大学生都是经历过考试选拔的,属于高智商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如果能把这种力量引导到我们在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来,一定会大大加速我国的发展速度,但现实是我们的许多潜在力量正在家里待业,这明显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然后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供求总量角度来说,供大于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问题

我国有13亿人口,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近千万,而且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都还在就业期内,所以劳动力总体供给量很大,尤其是1985―1991年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所形成的劳动力正好刚刚进入择业期,我们现在面对的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指的就是这些人就业难.我国于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扩招后首届毕业生也就是2003年有212万大学生需要就业,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一直到2009的610万,6年间增长近3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扩招仅仅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高校若是不进行扩招我国也会出现就业难,只不过表现为中专生就业难或者是高中生就业难而不会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只不过那两种情况更能让人接受而已.因为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太大了.相对于巨大的供给来说,需求方面的增长相对缓慢.一是因为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政策后出现了大量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轮岗的现象,解决这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需要占据新增就业岗位中的相当一部分.二是因为应届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没有就业优势,有好多岗位要求有工作经验,而实践动手能力弱却是大学生的短板.一位投资管理公司每年招收约1000名新员工,但其中只给应届生安排了40个名额,占比还不到5%,一位印刷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我们公司的发展也离不了大学生,但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二)从供求结构角度说,结构上的矛盾更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

结构上的矛盾表现是多方面的.大部分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是:大城市、工资高、稳定、国企或外企等等,显然,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不现实.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连成片、大城市连成线,而中西部地区却依然很落后.这就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不愿去中西部就业,中西部的学生也积极争取实现在东部就业,地域间的差距使得东部地区就业压力巨大,形成东西不平衡的就业格局.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不去,别说农村县城就是中小城市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是,这些城市本身的竞争优势已经在几年之前就吸引到了足够多的毕业生了,每年提供的空缺相对于扎堆的毕业生来说已经相当有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就业难,仅仅难在一线大城市里,而在中小城市里问题没有那么严重.虽然,以前国有企业曾经出现过大面积破产,职工大批下岗的现象,但现在国企仍然受毕业生们青睐,原因很简单:和私有相比国有企业更加稳定,工资水平也更高.国企破产后政府有责任安排下岗职工,对于私有企业政府这个义务小的多.而且,对于许多有政府背景的国企来说也不存在破产问题,因为政府会在最后时刻出手救助这些企业.私有企业特别是规模比较小的私有企业,一方面在生产经营竞争中就没有优势,另一方面也难以得到政策扶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员工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私有企业还存在“免费加班”、“克扣工资”等现象.于是大学毕业生专门瞄准通信、电力、石油、金融等行业而对其他行业不闻不问也是一种理性选择,但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自己就业机会缩小,另一方面也使劳动力供求的行业不平衡成为一个严峻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在地域、企业、行业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严峻.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财政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的,有的是由国情引起的,有的是由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引起的,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一个结构性不平衡问题.仅凭市场的力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至少要经过漫长的时期才能解决在此之前我们要付出很大很大的成本,而这也就成了政府介入干预的理由.


(一)从协调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采取的对策

1、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扩张需求促进大学生就业

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拉动需求产生乘数效应,带动就业率上升,这是对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就业传统的理解,财政政策的这种作用在今天仍然十分有效,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总量的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为了防止经济衰退而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积极的就业政策是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发点是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等,扩大就业总量,创造就业岗位.不难看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就业政策目标一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二者都是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就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各级财政一方面不断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投入的就业补助资金从2003年的99.2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10.79亿元,6年来共投入资金1517.33亿元,其中财政共投入918亿元.2009年财政安排就业资金420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66.7%,相当于2008年全国各级财政用于就业的总投入.另一方面,又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将政府投资与就业挂钩,合理安排资金投向,努力争取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目标的同步实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出现了订单下滑,企业产品滞销,用工减少的现象,一些内向型的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些都使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摆脱危机,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提出了一系列的拉动内需的措施,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未来3年内增加4万亿投资.我们已经看到了的一系列调控措施成果显著,2009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年率增长10.7%,09年12月居民消费指数(CPI)年率上涨1.9%,好于此前预期的上升1.6%.去年12月工业品出厂(PPI)年率上涨1.7%,也好于此前预期的上升0.8%.许多经济学者用“后危机时代”来称呼我们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一步面对的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一方面要巩固前期调控所带来的成果,防止经济出现下滑前功尽弃,又要注意经济不能走得太快出现通胀的危险,只有把这两方面都纳入宏观调控的目标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

2.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大学生就业

虽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来说很残酷,对各级政府来说是非常大挑战,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恰恰可以利用这些挑战,来实现我们的战略计划.从短期来看,支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怎么写作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内外需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程度地吸纳就业.要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及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考虑把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发展瓶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地区,形成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提高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宜单纯地把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在低劳动成本、低劳动保护、低劳动技能上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由此增加就业岗位和机会.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超过全部就业人员75%相比,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仅为32.4%,发展空间巨大.要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打造成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并列的培养人才方式,拓宽教育和就业渠道.

发挥财政政策结构调控优势,协调劳动力供求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

我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难就难在结构性偏好不合理,许多大学生宁可“蜗居”在东部大城市当“蚁族”也不愿意到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落后地区发展自己的事业,宁可当“啃老族”也不愿意进入小企业从事基础性的工作或者自主创业,这些现象本身就是十分矛盾的.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去西部支医、支教一定年限将享受公加分政策,“三支一扶”、“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等这些措施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我认为作用十分有限,因为接受这些政策去西部、去农村工作的大学生主要原因不是在于这些工作有多大吸引力,而在于在这些地方工作一定年限之后的各种优惠政策,这是他们甘愿奉献的真正原因.要解决这个结构性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增加这些地区和企业的吸引力,当然,仅凭一些财政政策不会把我国的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建设地像东部地区这么有吸引力,但是财政政策却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力量,现在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增加那里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等,有助于这些地区吸引到大量投资和人才、吸引到更多的资源.经济一旦驶入快车道,腾飞也就几年的时间,从长远来看这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财政政策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这有利于缩小我国地区间、城乡间发展差距,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除去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支持外,财政资金还可用于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和对困难企业的扶持,这些同样有利于调节就业结构.大学生就业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稳定,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规模优势,产品结构单一,研发能力不强,缺乏竞争能力等等,给员工一种不安全感,这也是制约大学生选择中小企业的障碍之一.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来弥补中小企业的缺陷,增加中小企业的吸引力,除了给予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给予一定担保增强中小企业活力外,提高中小企业员工社会保障福利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对于在中小企业工作一定年限的员工,政府可以提高他们退休后的退休金,也可以增加中小企业员工的失业保险金和补偿金,这些都可以增加中小企业的吸引力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就业形势.总之,财政应该发挥其调节有选择性、主动性、目的性强的特点从结构优化角度协调劳动力供求关系.